資料圖片
所謂“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在我國已有近兩千年歷史。端午節(jié)里食香粽、插艾草、佩香囊、飲雄黃……種種因紀念屈原、伍子胥而生的節(jié)日習俗,恰好蘊含了豐富的衛(wèi)生防疫常識。因此,端午也有古代“衛(wèi)生節(jié)”之稱。端午節(jié)的衛(wèi)生習俗該如何理解?普通百姓又有哪些認知的誤區(qū)?記者采訪了本市名中醫(yī)、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內科沈丕安教授,為市民解疑釋惑。
艾草、菖蒲是端午節(jié)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沈丕安教授指出,艾草、菖蒲都含有揮發(fā)性的芳香油。它們所產生的奇特芳香,能起到滅菌、提神的效果。端午正值春末夏初,各類蚊蟲細菌極易滋生,此時插艾草、菖蒲來消毒,可謂事半功倍。而熏艾草的消毒功效更大。艾草、菖蒲燃燒后揮發(fā)出的薰香,有著很好的防蟲防蠅作用。
五顏六色的香囊之中,包裹著形形色色的中藥藥材,用以預防疾病、提高人體免疫力。比如,藿香具有開胃健脾作用,白芷具有預防感冒抗病毒的作用……沈教授解釋說,端午時節(jié)氣溫由冷漸漸轉熱,此時人體抵抗力稍有下降就會染病,佩戴香囊可適當避開病源,讓身體保持健康。香囊成分各不一樣,市民選佩香囊時也應有的放矢。對于一些過敏體質者來說,有菊花、金銀花、藿香、香芥等花粉成分的香囊,應避而遠之,以免染上過敏源舊病復發(fā)。至于嬰幼兒,專家認為,孩子抵抗力較弱,佩戴香囊可避蟲驅瘟,還能起到點綴的作用。
古時候在端午節(jié)前后,大人會在小兒額頭蘸著雄黃酒寫個“王”字,以驅趕瘟病。所謂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在白酒或黃酒內而成。古人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蟲,因雄黃含有砷這種劇毒物,百蟲遇雄黃自會斃命。在中醫(yī)學應用中,外用雄黃大多可治療疥癬惡瘡、蛇蟲咬傷,內服雄黃的病例極少極少。沈教授指出,即便在古代也鮮有人飲用雄黃酒,而是把雄黃酒置于屋中角落,用以當解毒劑或殺蟲藥。需要提醒的是,雄黃酒畫“王”字,劇毒物質也可能通過皮膚滲入到體內,因此最好是讓雄黃酒遠離身體的任何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