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寧夏產權交易所和寧夏大學、銀川生產力促進中心、寧夏專利服務中心等單位簽訂合作協(xié)議,幫助這些單位在全球范圍尋找專利技術和知識產權“買家”。
去年,聯合國南南全球技術產權交易所在寧夏產權交易所設立工作站后,寧夏與其分設在23個國家的25個工作站實現了互聯,寧夏的技術專利和知識產權開始融入國際大平臺。“近3年來,寧夏專利申請量以20%的速度遞增,發(fā)明專利授權量、百萬人擁有專利數和億元GDP所含專利數,已從2005年的全國中下水平躍升到全國中上水平,但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卻少之又少,很多專利技術只能眼看著‘老死’在實驗室里。”昨天,寧夏專利服務中心負責人葉學軍說:“其中市場機制缺失以及市場渠道的缺乏和不暢,是主要瓶頸。”而作為聯合國南南全球技術產權交易所在中國西部地區(qū)的唯一工作站,寧夏產權交易所的目標就是努力促使科技與資本的有效結合,以實現技術資本化、資本金融化。
寧夏產權交易所負責人施曉軍告訴記者,很多科研人員苦于新的發(fā)明無法應用于實踐,而不少持有大量資金的企業(yè)家卻愁著找不到好的項目。寧夏產權交易所將為“知識”和“資本”搭建一個市場,以“無形的手”實現知識資源的高效配置,努力成為區(qū)域性知識產權、科技成果產業(yè)化和市場化、資本與項目集中的重要平臺。目前,寧夏產權交易所掛牌的科技項目已達4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