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教廷的廣場。羅馬最大的廣場,可容納50萬人,是羅馬教廷用來從事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坐落在臺泊河西岸。廣場前面有一條灰石鋪成的國界線。以廣場正面的圣彼得教堂得名。
廣場略呈橢圓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塊鋪砌而成。兩側由兩組半圓形大理石柱廊環(huán)抱,恢宏雄偉。這兩組柱廊為梵蒂岡的裝飾性建筑,共由284根圓住和88根方柱組合而成。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隊伍排列在廣場兩邊。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
朝廣場一側的每根石柱的柱頂,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圣男圣女,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方尖石碑;銅獅之間鑲嵌著雄鷹,作展翅欲飛狀。這座石碑原是羅馬皇帝卡利古拉為裝飾皇宮旁邊的圓形廣場,遠從埃及運來。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將石碑移至圣彼得廣場。據說為此曾動員900多名工人、150匹駿馬和47臺起重裝置,花了近5個月時間,才完成這項搬遷工程。
廣場兩側有兩座造型講究的噴泉,相傳也是名家作品。泉水從中間向上噴射,下分兩層,上層呈蘑菇狀,水柱落下,從四周形成水簾;下層呈缽狀,承接泉水成細流外溢,潺潺有聲。
廣場以及兩旁的柱廊由著名建筑師和雕刻家貝爾尼尼在1656年設計,用了11年時間建成。石柱柱頂的大理石像則為貝爾尼尼和他的學生所雕刻。貝爾尼尼以提倡華麗、夸張為特點的巴羅克式藝術著稱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