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浩瀚紛繁的社會中,同時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理環(huán)境里。如果說,單個的個體無法改變外部世界,那么置身于群體中的每個人完全可以營造自己的歡樂“心園”。
明清終于跨進了夢寐以求的報社,成為一名副刊編輯。采訪、編稿、畫版,為了一個版面,他花了整整兩個星期。“兩個禮拜,我在以前可以寫4、5篇長達五千字的文章了。”明清有些懊喪了。明清原在一家文學研究所工作,不坐班,上班時間完全歸自己分配。就憑這種條件和所里的資料,這幾年頗有建樹??墒撬X得所里待遇低,采訪不方便,便“投奔”報社來了,況且成為記者是他的夙愿。想不到當記者、編輯這么麻煩,明清有些心理準備不足。
沒進報社,以為報社是“一枝花”,進了報社,并不覺得有什么。明清的心理感受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實,任何一件事都有利有弊,不可能有利無弊,也不可能有弊無利。明智的人,是看清哪個利大,哪個弊小,從而“擇其大舍其小”?! ?br />
當我們作出選擇時,是要審度的。要趨利避弊。只要利大于弊,只要從長遠看是如此,我們應當舍去暫時“優(yōu)越”的恩惠,去追求潛在的有發(fā)展前途的“大利”。如果我們的心理早已有個“準繩”:有利有弊是真正的現(xiàn)實,利弊相當是幸事,那么不會因為失去而失落,不會因為得到而狂妄。這樣面對生活,心理肯定是坦蕩的。
此外,不必“回首往事”。碰到滄桑坎坷,免不了撫今追昔??墒?,在這情景下,就容易萌生消極情緒。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從政多年,已80高齡,他是20世紀美國歷史中因“水門事件”而第一位被迫辭職的。在他過完80大壽后,遇到了一件使他悲痛欲絕的事,他的賢內(nèi)助帕特去世。面對從政和個人生活中的不幸,尼克松感嘆地說:“長壽的秘訣是,不可回首往事,只能向前看。你要找些讓你為它生存下去的事,否則便是生命的終結(jié)。”看來,他是不贊成回憶的,怪不得他卸任后埋頭筆耕,至今已寫了8本書,7本在世界暢銷,這樣做也許讓他好過些。在他看來,過多地回憶,會給自己心境帶來挫傷感,使情緒大為緊張?! ?br />
還必須毫不猶豫地同“憂愁”說聲“拜拜”。在心理重創(chuàng)中,憂愁無疑是一個“劊子手”。要想驅(qū)趕這個“殺手”,可“以毒攻毒”。一位負債累累的美國商人,萎靡不振,形同槁木。當一位失去雙腳、坐在一塊裝著輪子的木板上的殘疾人,精神奕奕地向他致“早安”時,他羞愧難抑,回到家里,在每天都看得見的鏡子寫下這樣的幾句話:“我一直悶悶不樂,只因為沒有鞋子穿;直到我在街上,看到了一個缺了腿的人!”當你的憂愁襲來時,你設想比你更糟糕的“境遇”,也許就在這時你的憂愁驅(qū)散了。這種心理的自衛(wèi)“舉措”,實際上采用了“激將法”,當你意識到世上有比你更難堪的情況時,你的心理會豁然開朗起來。
不要期待“生活的公平”。人的愿望都想“公平”,但生活倒常常是“不公平”的。某君年已40,但直到現(xiàn)在仍未評上中級職稱。不是其人水平不夠、研究能力不強,近年來,他已寫出 4本專著,而是說不清的“緣由”,多次機遇不佳。不過,他又想過來了,“不公平”是絕對的。他說:我不能為此自尋煩惱,要給自己留一點心理的“寬容量”。這話說得極是。留一點“心理寬容量”,是給自己下“臺階”,找出路。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步步逼近,豈不把自己逼“急”了嗎?
寬恕的道德意義無需贅言,它的心理價值也是無量的。國外有一位政治家,早年在一個大富人家干活,主人對這位政治家百般刁難。后來那個大富人家破了產(chǎn),而這位政治家在政界崛起,真是風水輪流轉(zhuǎn)。有一天,那個破落家族的小兒子可憐兮兮地找上門,希望替其謀取一份工作,這位政治家非??蜌獾貙Υ也坏揭粋€星期,就在一家船務公司給他找到一份工作。政治家的兒子有些納悶不解,而他則認為:寬恕人家,不僅施行道德,而且也使自己的心境遠離因為報復撩起的負面情緒。從心理學角度講,報復心理是一種莫大的精神負擔,是給自己增加無休止的煩惱。怪不得康德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寬恕別人,使自己心平如鏡,不為算計而絞盡腦汁,不為泄私憤而損傷自己的快樂,不為結(jié)果如何而擔驚受怕,這樣的話,心里會坦蕩寧靜,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