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回族。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永平崗人。祖籍河南省南陽府,于宋朝南渡時遷來懷遠。他是常氏第七世。家境貧寒、世代務農(nóng)、自幼習武、智勇雙全、猿臂善射、勇力過人、稟性剛毅、相貌奇?zhèn)ァ?br />
元末天下大亂、群雄峰起。初從劉聚,發(fā)現(xiàn)聚為盜寇之流,難成大事。遂于元至正15年(1355年)在和州投往朱元璋參加了農(nóng)民起義的隊伍。此后在朱麾下輕戰(zhàn)14載,“無役不從,戰(zhàn)無不勝。”戰(zhàn)功卓著,為推翻統(tǒng)治中國89年的元朝與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常遇春在歷次重大戰(zhàn)役中,每當與敵激戰(zhàn)時總是“出則當先、退則殿后。”他帶兵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不擾民。同情百姓疾苦、對上下級關系謙遜節(jié)制、尊重主帥、互相信任、配合默契、始終無間。至今受到回、漢族群眾的崇敬與贊揚。
1、許多重要戰(zhàn)役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至正15年(1355年)4月投朱后首戰(zhàn)采石奮勇當先取得關鍵性的勝利。
?。?)至正20年(1360年)5月陳友諒以數(shù)十萬大軍攻應天府的龍灣之戰(zhàn),使朱元璋轉危為安。
(3)、至正23年(1363年)陳友諒以60萬大軍傾巢來犯、大舉進攻洪都,在鄱陽湖苦戰(zhàn)36天,朱元璋的座船擱淺,陳之大將張定邊率船來攻,常遇春以自己的戰(zhàn)船撞朱之船, 使之脫離淺灘脫險,又一次救了朱元璋的性命。因此常是朱的救命恩人,也是結拜兄弟。
(4)至正27年(1367年)10月,常遇春率25萬大軍北伐,經(jīng)過三個月平定了山東,擴大了戰(zhàn)果。
?。?)洪武元年(1368年)7月,徐達、常遇春率馬、步、舟軍由臨清運河北上,先后攻下德州、通州,至元大都(北京),進兵齊化門填壕登城,使元順帝攜后妃、太子連夜出逃,經(jīng)過河北省宣化縣東北的東望山鎮(zhèn),出常塔口逃往上都(開平,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正藍旗東)。8月2日占領元大都改為北平府。
?。?)洪武二年(1369年)3月,出兵攻占陜西時,元將也速兵犯通州,向北平反撲,兵至通州情況危急,常遇春奉命施援,元軍聞風而逃,常軍直追千里,大獲全勝。為從根本上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決定直取元上都開平。結果元順帝再逃往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全殲元軍、俘元三宗王、,繳獲戰(zhàn)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徹底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89年的元朝。
洪武二年7月當常遇春率軍南歸時行至柳河川(今河北省龍關縣西)卒于軍。年僅40歲。史稱“暴病卒于軍。”據(jù)常遇春之第27代孫女常素芳女士說:“是因為戰(zhàn)斗中曾中毒箭,戰(zhàn)后毒性發(fā)作而亡。”
明朝翰林院學士朱升對常遇春一生的評價是:“戰(zhàn)功顯赫未有過之,知周而量弘,才沉而氣銳。櫛風沐雪,擐甲揮戈,身經(jīng)百戰(zhàn)之勞,勇卻萬人之敵。侍帷幄、而決勝千里,伏麾鉞而宣力四方,施號令,惟加謹嚴,重士卒,則同甘共苦,威名服眾,武異超群。”
朱元璋得訃聞后非常悲痛,當日下令罷朝,并作詩曰“急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當八日常之靈柩到龍江時朱前往祭奠慟哭。親自為常擇墓地于鐘山,十月九日賜葬并賜祭田。詔書:贈常為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列、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封其子常茂為鄭國公,歲祿二千石,永襲公爵,封次子常升為開國公。常遇春之元配蘭氏封為開平曹德王妃、女兒為儀淑郡主、兒媳王氏為忠孝夫人。
2、常遇春死后官方與群眾建許多紀念性建筑物。如南京雞籠山的功臣廟、北京的開平忠武王廟、通縣常遇春祠(別祠)。云南通海的“常氏先祠”。河北省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王帽圈村有常遇春衣冠塚。此墓位于黃河西岸的齊堤,距明吏部天官王翱之墓約500米處,塚為長方形,南北約長100米,東西寬約30米。四周由高約2.5米窯磚砌護,墓頂平克碑碣。村民介紹是“常家墳”,村民常福來說是祖上常遇春之墓,每年天津、大港、滄州等地常姓后人都來掃墓。常姓在此村是回民,據(jù)說常遇春之妹曾嫁孟村縣。
常遇春的靈柩沿運河南運經(jīng)過此村,將士們出于對常的懷念建此衣冠塚。許多村民都說“靖難之役,常遇春的次子常升于建文四年(1402年)為保其甥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抗擊朱棣戰(zhàn)死在金川門。常家成了罪臣,慘遭殺戮流放,常氏家人逃往孟村避難。”
云南五海“常氏先祠”在通??h四街村座北向南,一進三院。有大門(牌樓)、前廳、中廳大殿,東西14間廂房組成占地1584平方米,是常遇春之孫繼祖流落到云南時,于明萬歷年間所建。清雍正年間重建,已傳20多代。已于2001年9月3日被云南省政府批準列入玉溪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常遇春娶定遠蘭氏為妻,生三男,長子茂,次子升,三子森。一女常氏,在洪武四年(1371年)嫁給朱元璋之長子朱標太子為妃,生有二子。長子八歲時早夭,次子朱允炆(建文帝)登基后封其母為孝康皇后。
常之長子茂被封為鄭國公,后因犯有過錯被貶,置于廣西龍江,茂無子死后無續(xù)。次子升娶妻胡氏(胡大海之女),升在靖難時力保其甥“建文帝”戰(zhàn)死在京門。朱棣奪權后清宮三日,大開殺戒,株連九族。建文帝不知所終。建文之子文圭從2歲被燕王關押55年到57歲時被釋放。
常氏家族成為“罪臣”后蒙冤數(shù)十年。在朱棣清宮三日大開殺戒時。常升之妻胡氏攜幼子常繼祖年(七歲)同兄常茂、弟常森從南京逃往陜西、廣西,最后到云南通海四街村。隱姓埋名,經(jīng)過89年后在弘治5年(1492年)孝宗祐樘下詔“太廟配享諸功臣,其贈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而子孫或不沾寸祿,淪于氓隸,朕不忍,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對他們平反召復授南京錦衣衛(wèi)世襲指揮使。此時當年的繼祖已生子“寧”。寧子“復”。復任南京錦衣衛(wèi)指揮使。嘉靖11年時詔封四王,又封復之孫“玄振”為懷遠侯。傳至曾孫“延齡”。崇禎16年后明亡。延齡以布衣,歸農(nóng)終老。
常遇春在1355年投朱為建立明朝出生入死,做出巨大的貢獻。他的一生作為至今仍為各族人民崇仰。在他身后,族人受的災難,也值得我們同情?!?/p>
資料來源:“明史”、“大唐資料庫”、“中國哲士網(wǎng)人物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