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著“阿魯溫”回回血統(tǒng)的察罕帖木兒,自沈丘起兵,從組織民團自衛(wèi)、戡亂,到升任中書平章政事等要職。在察罕遇刺后,其子擴廓帖木兒承襲父職,總天下兵馬,察罕、擴廓父子成為元朝后期叱咤風云的人物。朱元璋雖爭取察罕父子倒戈未成,但對該父子的軍事才能及忠孝氣節(jié)多有褒揚。然在地方史志中對察罕父子的民族成份記載謬誤不一,從文獻考證,察罕父子應屬元代“回回”人系列。
關(guān)鍵詞:元末戡亂重臣;察罕、擴廓;族屬;“阿魯溫”回回
沈丘人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父子為元朝后期重臣,他們“益務(wù)練兵訓農(nóng),以平定四方為己責”,在穩(wěn)定元末社會局勢方面,發(fā)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歷史文獻和地方史料記述中,可以推論察罕父子應屬元代“回回”人之列。
一、察罕的平亂生涯
察罕帖木兒出生于沈丘陽城,漢姓李,字廷瑞。自至正十二年(1352年)至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先后出任中順大夫、汝寧府達魯花赤(總轄官)、中書刑部侍郎階中議大夫、中書兵部尚書階嘉議大夫、中奉大夫、河北行樞密院事、資善大夫、陜西行省左丞、陜西行省右丞兼陜西行臺侍御史、河南行樞密院事、陜西行省平章政事(行政首長)、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知河南行樞密院事、陜西行臺御史中丞、中書平章政事等要職。
《元史·列傳二十八》載:“察罕帖木兒幼篤學,嘗應進士舉,有時名,身長七尺,修眉覆目,左頰有三毫,或怒則毫皆直指。居??挥挟斒乐?rdquo;。至正十二年(1352年),潁州(阜陽)白蓮教首領(lǐng)劉福通建立的紅巾軍十余萬人舉義,先后攻占羅山、上蔡、汝寧(汝南)、息州、光州(潢川),“豫寇充熾,殲滅居民”、“焚城邑,殺長吏”、“兵革連軍、道路櫬塞”。一時間社會秩序大亂,政局失控,草頭王林立,居民外逃者十之八九。察罕帖木兒為保護地方民眾不被洗掠,與羅山李思齊聯(lián)合組織民團自衛(wèi),以穩(wěn)定局勢。遂響應者眾,與劉福通對抗,并攻克羅山。朝廷聞訊大喜,遂收編民團,元惠宗順帝封李思齊為汝寧府知府,察罕為達魯花赤。各地義士紛紛投靠察罕,自成一軍,屯兵沈丘。“數(shù)與賊戰(zhàn),輒克捷”。劉福通則率部西移,陷鄧、許、嵩、洛。時察罕帖木兒兵日益盛,轉(zhuǎn)戰(zhàn)而北,遂戎虎牢,以遏制劉福通。劉福通率部渡孟津,焚掠至覃懷(懷慶),河北震動。察罕率軍渡河追擊,劉福通大敗。殘部逃亡河洲,河北遂定。至正十七年(1357年)紅巾軍在陜西發(fā)展,占領(lǐng)同華諸州,直逼長安,三輔震驚。察罕又領(lǐng)兵入潼關(guān)打敗義軍。
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劉福通攻破汴梁,造宮闕,易正朔,迎另一支紅巾軍首領(lǐng)韓林兒稱“宋帝”建都,召令巴蜀、荊楚、江淮、齊魯、遼海、甘肅各處義軍起兵。察罕帖木兒北塞太行、南守鞏、洛,師扎沔池,義軍見察罕堅壁不可犯,各自退兵。至正十九年(1359年)五月,察罕大發(fā)秦晉之兵進攻汴梁,掠取外城后,圍困汴梁城三個月,直至城中糧盡、下令諸將破城而入,劉福通夜保韓林兒敗走安豐。察罕用兵有功,朝廷對其加封晉爵,總攬各地方軍政要務(wù)。察罕以兵分鎮(zhèn)關(guān)陜、荊襄、河洛、江淮、以重兵屯太行,營壘旌旗相望萬里,訓練士卒,務(wù)農(nóng)積谷。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山東起義軍自相攻殺,而濟寧守將田豐降于“賊”,山東大亂。六月察罕帖木兒輿疾自陜抵洛,大會諸將,與議師期,分五路大軍進發(fā)山東。因知田豐久據(jù)山東,頗有實力,遂下書招撫。田豐懼于大軍壓境,遂于王士誠歸降察罕,東平、濟寧不戰(zhàn)而取。察罕分兵出濟南、略泰安、逼益都,北取濟陽、章丘,中取瀕海郡邑,山東平。察罕因功被封為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東行樞密院事和陜西行省中臺御史。
至正二十年(1362)六月,田豐與王士誠再次謀反,將察罕誘至田豐營中被王士誠刺死。元史載:“訃聞,帝震悼,朝廷公卿及京師四方之人,不問男女老幼,無不慟哭者。先是,有白氣如索,長五百余丈,起危宿,掃太微垣。太史奏山東當大水。帝曰:‘不然,山東必失一良將’。即馳詔戒察罕帖木兒勿輕舉,未至而已及于難。詔贈推誠定遠宣忠亮節(jié)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河南行省左丞相,追封忠襄王,謚獻武。及葬賜賻有加,改贈宣忠興運弘仁效節(jié)功臣,追封潁川王,改謚中襄,食邑沈丘縣,所在立祠,歲時致祭。封其父阿魯溫汝陽王,后又晉封梁王”。清乾隆十一年刻本《沈丘縣志·鄉(xiāng)賢列傳》如此評論察罕:“當元氏之季,位顯官、享厚祿者何限,而攄忠效義,乃出于草澤之人,如察罕誠偉然杰立丈夫也”!
二、擴廓負重不事二主
《明史》第124卷:“擴廓帖木兒,沈丘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兒甥也。察罕養(yǎng)為子,順帝賜名擴廓帖木兒。汝、潁盜起,中原大亂……。察罕既死,順帝即軍中拜擴廓太尉、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如察罕官。帥兵圍益都,穴地而入,克之,執(zhí)(田)豐、(王)士誠,剖其心以祭察罕……,山東悉定”。擴廓承襲父職,代統(tǒng)舊部兵馬,平定了山東,替父報了仇。
至正二十四年(1363年),元將孛羅帖木兒叛變朝廷,率兵入據(jù)京師,皇太子取道往冀寧(山西陽曲)向擴廓求救。至正二十五年(1364年)七月,擴廓討逆,殺孛羅帖木兒。九月護送皇太子返京師。當時太子欲借擴廓之力,擁重兵入城,脅迫元惠宗順帝讓位。擴廓知其用意后,距京30里就把軍隊遣散。太子蓄意未能得逞,非常氣憤。擴廓入京后,被順帝授為太尉、中書左丞相,知樞密院事。擴廓入朝為重臣后,受到老臣們的忌妒和太子黨的排擠。一氣之下,擴廓呈請辭朝外任治兵,順帝封擴廓為河南王,總天下兵馬,代皇太子親征,總制關(guān)陜、晉冀、山東諸路,掌握機務(wù),錢糧、封黜等一切大權(quán)。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遣師北伐,平定山東諸郡。元軍駐河南、山西、陜西的張良弼、圖魯卜、孔興、李思齊等部因不服俱不受擴廓節(jié)制,形成東西構(gòu)兵內(nèi)戰(zhàn)不已。朱元璋軍進展順利,奪取潁州。擴廓退兵沈丘,朱軍復乘勝進擊,擴廓攜沈丘軍民毀城北遁,自此沈丘遂廢。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八月,元順帝輕信貊高上疏,以擴廓不遵君命,罷黜了兵權(quán)。擴廓的部將關(guān)保也背叛反擊擴廓。十月,元順帝再下詔罷擴廓本兼諸職,僅留河南王的空爵位,以汝州為食邑。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惠宗順帝退出大都(北京),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明朝建立,立年號洪武。
時元順帝下詔重新起用擴廓,以抵抗明軍的北進,擴廓雖罷官,但他盤踞山西,治理有方,百姓安居,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得到發(fā)展,使山西物阜民豐,且擁有重兵,他對元順帝輕信讒言非常惱怒,拒不應詔并殺掉發(fā)詔的命官。元順帝怒,命諸將會討。擴廓退守晉寧(山西臨汾)。七月貊高、關(guān)保攻打晉寧被擴廓生擒。擴廓怒殺貊高、關(guān)保后,上書辯理,元順帝悔悟,下詔擴廓官復原職,并加封為齊王。此時大都已被明軍拿下,元順帝只得北遁漠北大本營,改嶺北行省治所喀拉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附近)為都。
明將徐達、常遇春入晉陜擊擴廓,擴廓敗走甘肅,元朝大勢已去,舊臣紛紛歸順明朝,包括擴廓的祖父梁王阿魯溫獻汴梁降明,唯擴廓不降,集舊部擁兵塞上,繼續(xù)抵抗明軍。洪武三年(1370年)4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徐達追剿擴廓,擴廓兵敗和林(新疆和林格爾)。洪武五年(1372年),明復遣徐達、李文忠、馮勝等率兵十五萬眾,分道出塞,取擴廓至嶺北,擴廓布陣迎戰(zhàn),明軍大敗,傷亡數(shù)萬。洪武六年(1373年)四月,擴廓回師進攻雁門,十一月攻克大同,明軍震恐,自此明軍不敢出塞。其后,擴廓未隨元帝去嶺北而是回祖居地金山(新疆阿爾泰山)。洪武八年(1375年)八月,卒于哈拉那海的衙庭。
三、察罕家世和族屬及與朱元璋的關(guān)系
《元史》記載察罕帖木兒家族源自新疆,“系出北庭,曾祖闊闊臺,元初隨大軍收河南,至祖乃蠻臺,父阿魯溫,皆家河南,為潁州沈丘人”。北庭因唐時置北庭都護府而得名,即今新疆巴里坤湖以西至阿爾泰山一帶(治今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從察罕的曾祖入籍沈丘算起,察罕為第四代,擴廓為第五代。史書沒有記載察罕兄弟幾人,由擴廓可推應有一個姐姐,而且嫁給了當?shù)赝跣盏臐h人,但《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一書中提出擴廓的母親是畏吾兒人,父親是蒙古人。從察罕的漢名看,他是隨母姓而姓李,《新元史》上則是這樣記載:“察罕帖木兒,字廷瑞,本乃蠻氏,……改姓李氏”。時察罕家族落戶沈丘后,與當?shù)貪h族已有通婚現(xiàn)象。察罕還參加漢族科舉考取了進士,說明其漢化程度已非常高。另還折透出他的祖先為西域大族,乃蠻氏當時是信奉基督教且文化教育程度較高的一個民族。是七大部落(蒙古、塔塔兒、克烈、篾兒乞、扎拉亦兒、汪古、乃蠻)集團之一。由于蒙古人當時沒有文字,遭乃蠻部上層貴族的鄙視。正是這一原因,成吉思汗花血本征服了乃蠻部,目的就是讓乃蠻人使用的畏吾兒(回鶻)文字成為蒙古文字,被俘乃蠻部的塔達東嘎大師遵照大汗旨意,用畏吾兒字母制造出了蒙古字。成吉思汗遂把乃蠻人充實到各個軍隊中擔任文官,教蒙古官兵學習文字。擴廓有兄妹幾人不詳,史書中能查到的有一弟一妹,弟名叫“脫因帖木兒,屢立戰(zhàn)功,官至陜西平章政事。帝(惠宗)之北巡,脫因帖木兒從赴行在,后終于漠北”。妹未載名,《明史》說她被朱元璋冊封給秦王(朱元璋的次子)為皇子妃。另擴廓子女情況未載,只有“其妻毛氏亦自經(jīng)死”云云。
關(guān)于察罕帖木兒父子的族屬,《沈丘縣志·人物傳略》只記載是“北庭”人,但《周口地區(qū)志·人物傳略》載:“察罕帖木兒,蒙古族”,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也講察罕是蒙古王爺。雖元朝為蒙古族主政,但官員中包括重臣大部分是色目人和漢人,特別是元代后期。乃蠻氏、阿魯溫氏史書中記載他們都屬于西域大族,如《元史》:“徹里帖木兒,阿魯溫氏。祖父累立戰(zhàn)功,為西域大族。”從其祖居地講,北庭也是今維吾爾族的聚居地,擴廓最終退出中原后,并未隨元帝北遷也可能與此有關(guān),察罕父子應該不是蒙古族。關(guān)于這一點,《辭?!纷⒔獾氖牵?ldquo;察罕帖木兒(?-1362),元末畏吾兒人,字廷瑞,曾祖時自蒙古隨軍入河南,家于沈丘”。如果察罕的祖父“乃蠻臺”、父親“阿魯溫”的名字是以部族名取名的話,那么察罕家族的族源就猶為復雜,其家族族源可能與多個不同的種族和部落有關(guān)系,乃蠻氏作為西域古老民族,他的活動范圍在“北庭”,后被成吉思汗吞并,這于《辭海》記載察罕為畏吾兒人基本吻合。但阿魯溫氏就不一樣了,阿魯溫在元史亦作阿兒渾、阿魯渾、阿拉溫、阿兒溫、阿魯虎、合魯溫等,居地在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至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一帶,屬突厥部落,信奉伊斯蘭教,曾被西遼統(tǒng)治,阿魯溫一名初見于十一世紀的喀什噶里《突厥語詞典》,其名意為野公馬和與家牝馬所生的善弛的馬駒,引申意為混血兒。成吉思汗滅西遼,阿魯溫部歸附蒙古,組成“阿兒渾軍”,由克烈人哈三納管領(lǐng),征破烏茲別克的薩馬爾罕和布哈拉后,奉命進入中原,是元代回回族源之一(見邱樹森《中國回族大詞典》)。另據(jù)史料記載,察罕曾祖闊闊臺入河南平金時有一位隨軍教長是康里答失蠻人海鼻耳,平金后,海鼻耳落籍項城(今沈丘縣槐店回族鎮(zhèn))傳教,當?shù)厝硕囵б?ldquo;回教”成為回民,今流傳于沈丘回民中的文獅子舞就是海鼻耳創(chuàng)編的,當?shù)乇倪€記載有海鼻耳和稍晚時候來沈的波斯人阿李是今沈丘回族的早期先民。那末,察罕父子如果有“阿魯溫民族”血統(tǒng)的話,他們應該是元代“回回”人的一部分。
察罕帖木兒鎮(zhèn)壓紅巾起義軍時,朱元璋在“宋帝”韓林兒殿下任左副元帥、吳國公。朱后借助明教勢力擊敗“漢帝”陳友諒,朱元璋稱吳王,發(fā)布文告宣布紅巾軍為“妖”,殺害了“宋帝”韓林兒,消滅了張士誠的割據(jù)勢力,控制了江淮及南方和川蜀諸省。自己當上了皇帝。由于朱元璋是靠明教的勢力取得天下的,故以“明”為國號,建立明朝(吳晗《明教與大明帝國》)。明教亦名“摩尼教”,劉福通打的是白蓮教會的旗號,屬摩尼教的一個支派,元史稱其為“潁州妖人劉福通為亂,以紅巾為號……以白蓮會燒香惑眾”。朱元璋與韓林兒、劉通福雖打的都是摩尼教的旗號,朱元璋認為自己屬于正統(tǒng),韓與劉屬于“雜牌”,因為白蓮教混有佛教、彌勒教、清水教、八卦教、聞香教等成份,但他們之間的矛盾更多的可能還是政治主張不一樣。韓、劉起事之初,就是利用順帝派賈魯疏浚黃河時,刻了一個一只眼的石人埋入河底,然后讓河工挖出,在河工中宣傳“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廣泛在民間流傳。劉福通在潁上縣白鹿莊召開的三千余名白蓮教分會頭目大會上,號召“海水滾,黃河翻,紅風起,刮胡天,八十年的江山顛倒顛”,如用這種方式齊國治天下的話,難怪朱元璋視其為“妖”。這也是導致韓林兒、劉福通政權(quán)迅速垮臺的原因。朱元璋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明白靠韓、劉那種裝神弄鬼取得的政權(quán)是長久不了的,他需要的是各方面的治國人才。在軍事上他極力爭取察罕父子倒戈,以加快推翻元朝的速度,的確朱元璋對察罕父子的軍事才能是非常欽佩的,利用各種機會,爭取察罕父子為自己效力,雖然未能如愿,但又非常敬重察罕父子的人格和信義。明史有這樣一段記載,“察罕破山東,江淮震動。太祖(朱元璋)遣使通好。元遣戶部尚書張昶、郎中馬合謀浮海如江東,授太祖(朱元璋)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賜以龍衣御酒。甫之而察罕被刺,太祖遂不受,殺馬合謀,以張昶才,留官之”。朱元璋因察罕被刺中止了“通好”,并拒絕了元帝的高官厚祿,又因元戶部尚書張昶有學才,不殺留下重用??梢娝欠浅W⒅厝瞬诺?。擴廓駐軍河南時,朱元璋七次遣使通好,擴廓皆不應。史載:“太祖(朱元璋)以是心敬擴廓。一日,大會諸將,問曰:‘天下奇男子誰也?’皆對曰:‘常遇春將不過萬人,橫行無敵,真奇男子’。太祖(朱元璋)笑曰:常遇春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擴廓)其人奇男子也”。清末民初史學家柯劭是這樣評論察罕父子的:“察罕帖木兒,明太祖(朱元璋)之所畏也。天不祚元,隕身降賊。擴廓帖木兒才不及其父,然崎嶇塞上,卒全忠孝,明太祖(朱元璋)謂之奇男子,諒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