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第4屆倫敦奧運會期間,英國大主教彼得有感于馬拉松運動員們的刻苦拼搏精神,說了一句日后被奉為金科玉律的話:“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在場的現(xiàn)代奧運奠基人顧拜旦心有戚戚焉,這句話于是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口號之一。
無獨有偶,魯迅先生也曾在《最先與最后》一文中發(fā)出過類似論調:“優(yōu)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在悉尼奧運會的游泳場館,男子100米自由泳預賽中,作為赤道幾內亞首位奧運游泳運動員,黑人選手姆薩巴尼以1分52秒72的成績創(chuàng)造了100米自由泳的奧運最慢紀錄,這個成績即使放到200米自由泳賽場上,都不具競爭力。盡管如此,姆薩巴尼堅韌不拔,不言放棄的精神卻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全場觀眾不約而同地起身站立,為姆薩巴尼加油。姆薩巴尼觸壁的那一刻,雷鳴般的掌聲響徹游泳館,人聲鼎沸之程度與索普奪冠時無異。
這便是我心目中的奧運會,這里有對勝利者的景仰和謳歌,但勝利者畢竟只有一個,對于失敗者,我們同樣要保留一份寬容和鼓勵,“人文奧運”的應有之義,便是給予像姆薩巴尼這樣的“弱者”以人文關懷。澳大利亞的觀眾做得不錯,如果那一幕發(fā)生在北京,我們的觀眾又將做出如何反應?
一年之后,奧運會即將拉開大幕,可以預見,今日出版的各大報紙體育版,將不能免俗地預測中國隊在2008年的奪金走勢。在我看來,“重在參與”絕不應僅僅停留在口頭和紙面上,有比金牌更重要的東西,比如體育精神,比如北京將帶給我們怎樣的一屆奧運會。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但奧運會是一次盛宴。2008年,北京將作為東道主,為國際奧委會麾下的205個會員準備一場與體育有關的饕餮盛宴。對于我們而言,主場作戰(zhàn),金牌自然多多益善。但是,別人更關心的則是這頓飯北京做得怎么樣,而不是中國在這桌宴席上吃了幾個包子、幾個餃子。絕大多數(shù)人已記不清韓國在漢城奧運會上摘得幾枚金牌,但這并不妨礙《手拉手》至今被廣為傳誦,成為百唱不厭的經(jīng)典;也沒有幾個人能記清索普在悉尼幾次站到了最高領獎臺上,但悉尼奧運會開幕式上別具匠心的點火炬(火炬博客,火炬新聞,火炬說吧)儀式,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奉為圭臬。說白了,奧運會上,唱戲很簡單,無非體育耳,但搭臺才是體現(xiàn)真功夫的競技場,在這方面,北京的對手是雅典,是悉尼,是亞特蘭大。
在北京奧運會還有一年就要來臨之際,我憧憬的不止是劉翔奪冠、國奧進四強,更是北京將給世界留下多少人文遺產,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能否借助奧運會在世界范圍內發(fā)揚光大,20年后,有多少人在提起北京奧運會時眉飛色舞、滔滔不絕。當然,還有我們的奧帆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