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異端信仰是指在伊斯蘭歷史上從伊斯蘭中自行分離出去的異端宗教。它們雖然在一些涉及信仰、法律和禮儀等枝節(jié)方面還保留著部分伊斯蘭的特征,但在信仰的原則問題上卻嚴重背離了伊斯蘭教,被絕大多數(shù)穆斯林學者及大眾視為離經(jīng)叛逆者。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巴哈伊教與艾哈默底亞教,近期這二個宗教已傳入我國,有的還假借伊斯蘭的名義在我國穆斯林中間以特有的方式傳播,誤導了不少人,特別是青年阿訇和學生。這些異端信仰都有許多共同特征,本文試對這兩個異端宗教所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原因及基本特征作一些分析,以期引起我國穆斯林的警惕與關(guān)注。特別是阿訇、清真寺及阿語學校的學生等,在閱讀書籍、文章或接受相關(guān)信息時能予以識別,不受污染,保持純正的伊瑪尼。
一、異端信仰產(chǎn)生的歷史及其原因
巴哈伊教和艾哈默底亞教雖然分別產(chǎn)生于伊朗和印度(印巴分治后該教產(chǎn)生地被劃歸巴基斯坦),但它們產(chǎn)生的時間、原因及歷史背景卻極為相似。
19世紀30年代的伊朗各種矛盾尖銳,特別是歐洲列強的資本輸入和巧取豪奪使矛盾進一步激化。1848年至1852年爆發(fā)了巴布運動,史稱巴布起義。領(lǐng)導這次運動的是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自名為巴布,意為“門”,即只有通過他這一扇“知識之門”才能達到安拉的正確信仰。在武裝斗爭失敗后,該成員大批遭到屠殺,巴布本人也死在獄中。不久,殘余力量內(nèi)部分裂。巴布的早期追隨者米爾扎·候賽因·阿里另創(chuàng)巴哈伊教。巴哈伊教得名于他自稱巴哈烏拉,宣稱是新先知并且是彌賽亞、耶穌復臨,伊瑪目馬赫迪、琵濕努(印度教)釋迦牟尼的化身,奉受新的啟示以指導人類。
在同一時期,即19世紀30年代左右,在印度由賽義德·阿赫默德領(lǐng)導發(fā)起了一場圣戰(zhàn)者運動,目的是驅(qū)逐英國殖民者并對印度的多神教徒進行圣戰(zhàn),以建立伊斯蘭國家。圣戰(zhàn)者運動最終兵敗于同錫克人的戰(zhàn)斗,賽義德·阿赫默德本人也死于戰(zhàn)場。剩余的圣戰(zhàn)者們從1840年至1855年先后數(shù)次參加對英軍的印度民族起義。1863年后,凡參加過該運動的人,在全國各地均受到殘酷迫害。
艾哈默底亞教的創(chuàng)立者米爾扎·古拉姆·艾哈默德(1835年—1908年)正生長于這一時期。他的青年時期正逢印度穆斯林圣戰(zhàn)者運動失敗而遭屠殺。1875年,他宣稱自己奉到新啟示,與巴哈烏拉一樣也以新先知及邁西哈(耶穌復臨)、馬赫迪、琵濕努的化身。
縱觀以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種異端信仰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及發(fā)生的原因有諸多相似之處。其一,產(chǎn)生的時間都在19世紀中葉前后;其二,產(chǎn)生的原因是,在他們自創(chuàng)宗教前夕,在各自的國家里都發(fā)生過反抗西方殖民主義者、統(tǒng)治者或異教徒的戰(zhàn)爭,并且均遭到殘酷鎮(zhèn)壓與迫害,其悲慘的結(jié)局對他們?nèi)蘸蟮男叛霎惢皩y(tǒng)治者和殖民主義侵略者妥協(xié),否定圣戰(zhàn)的主張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下面將詳述這一問題。其三,當時的哈里發(fā)名存實亡,奧斯曼帝國江河日下,整個伊斯蘭世界暮氣沉沉。武裝起義、圣戰(zhàn)運動屢遭失敗,在不少穆斯林心中充滿著悲觀失望的情緒,致使他們覺得無路可走,只有另辟新路。對伊斯蘭的信仰原則等做出了重大的篡改,分化穆斯林,雖聲稱仍為伊斯蘭,實則是另立新教。其四,二者產(chǎn)生的國家都曾是或現(xiàn)在還是多神教信仰的國家。伊朗在歷史上有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或襖教)和摩尼教。伊斯蘭傳入伊朗后,又以什葉派信仰為主流。而印度則有著泛神論的文化背景,印度教、佛教、錫克教都產(chǎn)生于此,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也先后傳入。這樣的宗教歷史傳統(tǒng)與宗教多元并存的現(xiàn)實對二教創(chuàng)立者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影響,這在他們二者宣傳的所謂普世宗教觀或大同教思想中可以明顯地發(fā)現(xiàn)。后面再詳述這一問題。
對中國穆斯林而言,更值得一提的是,也幾乎在同一歷史時期,1851年1月,在中國發(fā)生了由洪秀全領(lǐng)導的反對清朝政府的“太平天國”運動。在運動前夕的1843年,屢試不第的洪秀全在閱讀了基督教的布書《勸世良言》后,將書中內(nèi)容和六年前一次大病中的幻覺中所見老者即上帝,自己即上帝派來拯救中國,以使人們回到信拜上帝之路的使者。次年開展傳教活動,抨擊當時社會的腐敗、墮落,要求人們回到古代“天下為公”的盛世,最終形成“拜上帝會”,以在父次子,天兄耶穌胞弟自稱,制定戒律“十款天條”和各種儀規(guī)。對四書、十三經(jīng)等古人古書持否定態(tài)度,曾下詔刪改四書第儒家經(jīng)典以供人們閱讀。而新、舊約和太平天國編寫的書籍卻廣為流傳。洪秀全在太平天國運動中,特別在前后期(見《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
在三個古老的東方文明古國里,在幾乎同一歷史時期,都出現(xiàn)了以“新先知、耶穌復臨、伊瑪目馬赫迪、上帝次子等名義開展的宗教傳教活動或傳教與運動相結(jié)合,這極為相似的驚人一幕其歷史背景和原因是一目了然的,即都是對各自既有的傳統(tǒng)信仰與文化的困惑、不滿與悲觀,才有其現(xiàn)實的反叛。
二、異端信仰的基本特征
從伊斯蘭中分離出去的巴哈伊和艾哈默德教等異端宗教信仰,雖然各有各的特點,但它們的一些基本特征卻極為相似。以下將從10個方面予以揭示,以正視聽。
(一)混合各教教義的認主觀
巴哈伊教雖承認至高無上的主只有一個,但卻認為在種種宗教中以不同的名稱被稱呼。諸天(中國)、天神(印度)、天主、上帝、佛祖、安拉等都是指同一主宰,不論是屬性還是本體都是一樣的,只是在表述上不同而已。該教還認為,主會不斷地派遣使者來到人間傳播其真理。伊布拉欣、克里希南(印度教)、穆薩、瑣羅亞斯德(古代伊朗拜火教)、釋迦牟尼(佛教)、孔子、穆罕默德*、巴布、巴哈烏拉都是來自同一個主宰的先知。而巴哈烏拉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使者。在巴哈伊教看來,無論是印度教的克里希南,佛教的釋迦牟尼,還是伊斯蘭教的眾先知,他們本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認識了他們就如同認識了主,傾聽他們的召喚就如同傾聽主的聲音,驗證了他們的啟示就如同驗證了主的真理。”至于各教在教義上的差異沒有什么本質(zhì)上的不同,只是各不相同的環(huán)境與需要而形成的。如此進一步推導出了宗教同源的概念與信仰觀,并美其名為普世性宗教或大同思想。
至于艾哈默底亞教的認主觀與巴哈伊教基本相同,認為各宗教的終極信仰都指向同一個主宰,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各宗教的最初傳播者也都是同一主宰的使者,而艾哈默底亞本人則是集大成的新先知,奉有新啟示。
巴哈烏拉和艾哈默底在宣稱自己的身分時,除各自強調(diào)自己是集大成的新先知外,還都以各教的救世主自居。對猶太教徒,他們是耶和華差遣的救世主彌賽亞;對基督教徒,他們是復臨人間的耶穌基督;對印度教徒,他們是天神琵濕努的化身;對穆斯林而言,他們是救世主馬赫迪(什葉派穆斯林比較重視伊瑪目馬赫迪復臨的說法)。
所不同的是,艾哈默底亞著重強調(diào)自己是基督教的復活的耶穌、印度教主神琵濕努的化身和伊斯蘭教的伊瑪目馬赫迪,并深信不疑地認為伊瑪目馬赫迪實為穆圣*的化身。這樣,他便自稱為復興三教的“新先知”。更為荒誕的是他對爾撒圣人歸主之事標新立異,聲稱爾撒圣人在受難昏迷后被葬入墳?zāi)?,后由一奴隸為其涂膏而使圣人蘇醒,并轉(zhuǎn)移到印度今克什米爾的斯利納加,活到120歲,死后葬于此地。他本人正是受命于危難之中來拯救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全人類的新先知---邁西哈(涂膏者)。在我國近期傳入的由周仲羲翻譯的艾哈默底的言論集一書書名即為“邁西哈圣訓集”。
艾哈默底同巴哈烏拉一樣也企圖創(chuàng)建一個普世性的大同思想的宗教,為在各種宗教信仰中發(fā)展信徒,宣稱這是“真正的伊斯蘭教”,如人道主義一樣寬泛、博愛,涵蓋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佛教等各種宗教信仰的精神,鼓勵信徒以博愛的精神去愛印度教天神琵濕努、佛祖釋迦牟尼、耶穌摩西和穆罕默德*。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二個宗教混亂的認主觀,有必要對一些宗教,特別是瑣羅亞斯德教、印度教、佛教的主要教義宗旨及其創(chuàng)始人予以說明。
古伊朗的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襖教)的創(chuàng)始人瑣羅亞斯德(約公元前628年—約前551年),當過祭司,聲稱奉智慧之主阿胡拉·瑪茲達神靈之命宣傳真理。但并無意推翻古伊朗固有的多神教,在講述一神論的同時,又宣傳二元論,謂智慧之主有一個對手,即阿里曼,是萬惡之源;人可以在善惡二主之間自由選擇?!栋⒕S斯陀》(即《波斯古經(jīng)》)中有有一篇為《耶斯特》,是贊美21位神靈的神歌,共21篇。關(guān)于創(chuàng)世的敘述更是荒誕離奇,傳述阿里曼與奧爾穆茲德二神亙古有之,二神中間隔著虛空,阿里曼進攻奧爾穆茲德,于是創(chuàng)世開始。二神相約戰(zhàn)斗9千年,先各自創(chuàng)造自己的物質(zhì)世界。第一次戰(zhàn)斗阿里曼失敗,3千年后在宇宙世界中進行第二次戰(zhàn)斗。先是阿里曼殺死原牛,牛的骨髓產(chǎn)生植物,精液在月中提純產(chǎn)生牲畜。后又殺死原人伽玉瑪特,其尸體變成各種金屬,其精液在太陽中提純產(chǎn)生大黃,大黃產(chǎn)生人類第一對夫婦,他們受阿里曼的誘惑墮落。又3千年后瑣羅亞斯德出世,阿里曼再不能為所欲為,最后奧爾穆茲德取得勝利。
而印度教的派別比較復雜,比較一致的信仰是“梵自有永有,包羅萬象,既是有又是無,而且還是有位格的首神。”通常以琵濕努或濕婆為代表,梵、琵濕努和濕婆共為印度教的三位一體神。
中世紀至十九世紀初,印度教接觸到了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教內(nèi)新的派別紛紛興起,其中就有泰戈爾的世界大同主義和克里希南的傳教會。
克里希南又稱羅摩克里希南,信印度教,但受過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和其他宗教的教育,充分信仰印度教萬教同歸的觀念。他認為印度教所奉興滅亡女神時母是天神的最高化身。
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認為一切無常,無論是外在事物或個人的身心總體都不斷變化,人處在生死輪回之中。宣稱一切事物皆由因緣而生,不承認有創(chuàng)造萬物之主,宇宙無始無終,非造物主所造。宇宙的形成、存在、毀壞和消滅是相續(xù)不斷的反復過程。
而關(guān)于所謂伊斯蘭的“馬赫迪”一說,在《古蘭經(jīng)》和《圣訓》中都沒有提到,遜尼穆斯林極少提及與信仰此說,但在什葉穆斯林中多信此說。關(guān)于“馬赫迪”的教義似乎流行于7、8世紀,以后每逢動亂,此教義即為人們重視。人們認為,“馬赫迪”能重振政權(quán)并恢復伊斯蘭的純潔。因此,在伊斯蘭歷史上曾有人多次以此名義自稱以領(lǐng)導圣戰(zhàn)或革新運動。其中有十世紀創(chuàng)建法蒂瑪王朝的歐拜頓拉,十二世紀摩洛哥的伊本·突麥爾特,十九世紀蘇丹的馬赫迪·穆罕默德·艾哈默德,曾打敗由少將戈登(鎮(zhèn)壓中國太平天國的元兇)率領(lǐng)的英國殖民軍。
至于猶太教和基督教大多數(shù)人對此有了解,在此不再贅述。
縱上所述,除“馬赫迪”一說尚對“認主獨一”這一伊斯蘭原則無直接抵觸外,其余各教的教義宗旨所反映的“認主觀”及其創(chuàng)始人的信仰思想無不直接違反伊斯蘭的“認主獨一”的信仰,這種迷誤的拜物教或多神的宗教思想與信仰是伊斯蘭堅決摒棄和反對的“以物配主”的錯誤信仰,被視為不被安拉所恕饒的唯一一件大罪—舉伴之罪。
偉大的安拉在《古蘭》中明告:“伊布拉欣既不是猶太教徒也不是基督教徒。他是一個崇信正教、歸信安拉的人,他不是以物配主的人。”(《古蘭》3:67)
又曰:“他已為你們制定正教,就是他所命令努哈的、他所啟示你的、伊布拉欣、穆薩、爾薩的宗教,你們應(yīng)當謹守正教,不要為正教而分門別戶。以物配主的人們,以為你所教導他們的事是困難的。”(《古蘭》4:13)
“他們大多數(shù)口稱信仰安拉,事實上,他們?yōu)榘怖e伴。”(《古蘭》12:106)“有的人除安拉外,又拜其它的。他們愛它們,就如同愛安拉一樣??墒?,有正信的人,他們是最愛安拉的。”(《古蘭》2:165)
“安拉絕不饒恕為他舉伴的罪行,但寬恕他所意欲的人較次級的罪過。”(《古蘭》4:48)
(二)妄稱先知、否認穆圣為封印使者
妄稱先知、否認穆圣為“封印”使者是巴哈伊教、艾哈默底亞教等從伊斯蘭中分離出去的異端宗教信仰的極為重要的特征之一,概括起來有三種方式:
否認穆圣為全人類的先知,只承認他為阿拉伯民族或古萊氏部族的先知,以便自己妄稱先知。
承認穆圣為全人類的先知,但否認穆圣是“封印”的使者和先知,認為安拉的“啟示”還在繼續(xù),接受到安拉新啟示的人就是這個時代的先知,甚至就是最后的集大成的先知。
承認穆圣為全人類的先知,但認為本民族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一些或個別哲人也是先知,以便依據(jù)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詮釋《古蘭經(jīng)》。
事實上,妄稱先知不僅在伊斯蘭教歷史上有,在其它宗教也有;不僅在先知們歸真后才發(fā)生,在先知們包括穆圣在世時都曾發(fā)生過。
在穆圣歸真前,就已出現(xiàn)了有人偽稱先知的事。阿薩德族人圖拉哈利用干旱之際向其族人公開地宣稱他知道水源在哪里,可以救自己的族人,因為他是本族人的先知。而哈尼法族的穆賽利姆也自稱先知,并派了二個人到穆圣那里去對穆圣說:“你是古萊氏族人的先知,而他則是哈尼法族人的先知。大地的一半權(quán)利歸他,另一半屬于你。”幾乎與此同時,遠在也門的艾斯吾德·阿薩也打著“將也門從波斯人、從黑札茲人手中奪回來,把也門還給也門人”的口號,慫恿也門人跟著他這個也門人的先知叛亂。
除這三起偽稱先知的事件外,還有阿曼的萊戈塔等人。由于它們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而當時的穆斯林已經(jīng)基本控制了麥加、麥地那及周邊的大部分地區(qū),首要面臨的是波斯與羅馬這二大帝國,所以穆圣對此并未加以重視。但當穆圣歸真消息一傳開,伴隨著一些部落抗交天課的波動,這些偽先知們立刻以先知的名義發(fā)動叛亂。在艾布·白克爾的領(lǐng)導下,穆斯林們迅速平息了這些叛亂,懲處了這些妄稱先知的人。
這是發(fā)生在伊斯蘭歷史上的首起妄稱先知的事,基本屬于上述第一種方式。他們并不公開誹謗穆圣的使命,但都聲稱穆圣不是全人類的先知,只是古萊氏族人的先知,而他們和他一樣是他們族人的先知。有的不聲稱也受到安拉的啟示,如圖拉哈。之所以在伊斯蘭初期,甚至在穆圣還健在的時候就已經(jīng)發(fā)生偽稱先知的事,是因為:
伊斯蘭的宣教還未在整個阿拉伯半島有力地展開,認主獨一的信仰還未在半島的所有地區(qū)深入人心。
猶太教、基督教、拜火教、偶像教及部落宗教還有人信奉與支持,特別是在遠離麥加與麥地那的地區(qū)更是如此,而這些地區(qū)是當時半島上最富饒、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區(qū),在拜火教盛行的波斯,他們還試圖與伊斯蘭抗爭。
落后的部落觀念與狹隘的民族主義。雖然發(fā)生叛亂地區(qū)的人大部分已皈依了伊斯蘭,但他們的信仰還很脆弱。
穆圣的歸真使他們原本脆弱的信仰發(fā)生動搖,對伊斯蘭的前途產(chǎn)生懷疑。
如果說以上是發(fā)生在伊斯蘭的初期,而且很快就得以平息并未留下什么影響的話,那么,近代發(fā)生在伊朗和印度(今巴基斯坦)的巴哈歐拉和米爾札·古拉姆·艾哈默德先后分別妄稱自己為先知的異端信仰事件則至今還有余音。它們已被各國際伊斯蘭組織和機構(gòu)斷定為離經(jīng)叛道者,以非穆斯林對之,不屬于伊斯蘭的內(nèi)部教派問題。
巴哈歐拉的追隨者們已聲明他們不再是穆斯林,不再是伊斯蘭教,自名“巴哈伊教”,米爾札·古拉姆·艾哈默德的追隨者們卻仍聲稱是真正的伊斯蘭教,而將所有不承認他是新先知的穆斯林誣稱為“穆那非格”(偽信士)。
巴哈伊教和艾哈默底亞教妄稱先知的理論根據(jù)主要有二點:一穆圣不是“封印”的使者,在他之后還有使者,而他們就是新使者;二是穆圣歸真后,安拉的“啟示”不會終止。關(guān)于“啟示”的問題將在下一節(jié)中具體闡述,這一節(jié)旨在分析、解釋“封印”(阿語“哈臺目”)一詞及相關(guān)的問題。
伊斯蘭關(guān)于穆圣為“封印”的使者,(是自阿丹至爾撒的一系列使者的終結(jié)者、是安拉的最后一位使者與先知)的信仰源于下列的一段《古蘭經(jīng)》和一段《圣訓》:
安拉說:“穆罕默德不是你們中任何人的父親,而是安拉的使者和眾先知的‘封印’(哈臺目)。”(《古蘭經(jīng)》33:40)
這節(jié)經(jīng)文明確指出:穆罕默德是眾先知的封印。
阿語單詞“哈臺目”意指把事物帶向終止的一件事物。人們把自己的姓名刻在上面的東西稱之為“哈臺目”(印),并用它封信。如同人們通常把姓名或座右銘刻在戒指中的寶石上,因此單詞“哈臺目”也指戒指。
在《古蘭經(jīng)》中,“哈臺目”一詞總是被用于指“終止”或“封閉”。例如:
安拉說:“在那天,我將封閉他們的嘴,他們的手將對我說話,他們的腳將作證他們的所作所為。”(《古蘭經(jīng)》36:65)
又說:“安拉已封閉他們的主和耳……”(《古蘭經(jīng)》2:7)
又說:你說:“你們告訴我吧,如果安拉使你們失去聽覺和視覺,而且封閉你們的心……”(《古蘭經(jīng)》6:46)
又說:“你告訴我吧,以私欲為主宰的人,安拉使他明知故違地迷誤,并封閉他的耳和心……”(《古蘭經(jīng)》45:23)
又說:“如果安拉意欲,他就封閉你的心……”(《古蘭經(jīng)》42:24)
又說:“他們飲封存的天醇,封瓶口的,是麝香。……”(《古蘭經(jīng)》83:25-26)
以上是《古蘭經(jīng)》中所有“哈臺目”一詞共八處的用法,有過去式、現(xiàn)代動詞,有主動、被動名詞,有詞根,它們在《古蘭經(jīng)》中被用于“封閉、封止、封印”的意思是非常明確的。
但是這二個宗教,特別是艾哈默底亞教有意地曲解這節(jié)《古蘭經(jīng)》中的“哈臺目”一詞。他們認為“哈臺目”這個字原意為“蓋章、印鑒、打戳”等,其引申的意思是說,穆罕默德是一切先知的證實者。此外,如果“哈臺目”這個字還有“最后”的意思,那也是指在完美無缺上,這一點先知是當之無愧的。但知識的發(fā)展,也就是說安拉通過某些順應(yīng)時代的使者隨時加以引導還是會繼續(xù)發(fā)生的。而且他們必須納入先知穆罕默德所宣布的絕對信仰安拉原則之下。
毫無疑問,他們試圖通過對《古蘭經(jīng)》中阿語單詞“哈臺目”的解釋來否定穆罕默德為封印的、最后一位使者,但他們竟然完全無視《古蘭經(jīng)》中多達八處的“哈臺目”一詞的用法及意義和該詞在阿拉伯語中通用的用法。竟一般性地解釋為“蓋章、印鑒、打戳”,而不再進一步地了解和說明“哈臺目”(蓋章、印鑒、打戳)是明顯地帶有封閉、封止、封印、封口的意思,而非一般的蓋章之意。上述八處《古蘭經(jīng)》節(jié)文,有哪一處可以擯棄“哈臺目”一詞的封閉、封印之意而以“蓋章、印鑒、打戳”來隨意表達呢?!
因此,完全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是在有意曲解“哈臺目”一詞,以否定穆罕默德為安拉派往人類的封印的、最后的使者身分,以便可以自己(巴哈歐拉、米爾札·古拉姆艾哈默德)妄稱先知,或為妄稱先知者在思想信仰和理論上給予支持。例如說:“安拉通過某些順應(yīng)時代的使者隨時加以引導還會繼續(xù)發(fā)生的”。這是明顯地表明在先知穆罕默德之后為順應(yīng)時代安拉還會派遣使者。那么請問,在穆圣歸真至今的近一千四百年間順應(yīng)時代的新使者或使者們出現(xiàn)了嗎?!如果已經(jīng)出現(xiàn),那么他們是誰?是上述所提到的“圖萊哈、穆賽利姆、艾斯吾德”等人嗎?如果是他們,那么艾布·白克爾豈不是領(lǐng)導了一場殺害先知的罪惡運動?!
如果不是他們,那又是誰呢?是“巴哈歐拉和米爾札·古拉姆·艾哈默德”嗎?如果是他們倆,那么現(xiàn)今眾多的謝赫、伊瑪目、學者們連同十幾億穆斯林難道都成了抗拒安拉新啟示、不信安拉新先知的“卡非勒”了嗎?!
如果他們也不是,難道是十幾個世紀以來所出現(xiàn)的眾多的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作家、畫家或音樂家中的一位或幾位嗎?!他們中倒是不乏順應(yīng)時代的人,但那又是誰呢?!是伊本·西那、安薩里、伊本·泰米葉或斯賓諾薩、康德、薩特、叔本華以及高喊“上帝死了!”的尼采、不信主宰的馬克思、“人的一切活動源于性欲”的弗洛伊德嗎?
如果他們也不是,那只有二種可能了,或者是出現(xiàn)后隱遁起來了,或者是還沒有來。隱遁不可能,因為既是順應(yīng)時代而來,又怎么會隱瞞新啟示而隱遁呢?隱瞞啟示的做法與使者不符,這可以在《古蘭經(jīng)》中得到證實。另一種可能是還沒有來,也只有這一種可能才能使我們今天十幾億穆斯林可以稍稍松一口氣,因為我們還沒有背上否認新先知、違抗安拉的罪名。但,如果我們相信還會有新的先知來傳達安拉的新啟示,豈不是罪惡更大?!因此,這種“安拉通過某些順應(yīng)時代的使者隨時加以引導還會繼續(xù)發(fā)生”的說法是毫無伊斯蘭的經(jīng)訓根據(jù)和現(xiàn)實的證據(jù),這種隨意性的思想和說法是背離伊斯蘭信仰原則的。
此外,有一則《圣訓》也很形象地說明了穆圣是眾使者的終結(jié)者是最后的一位使者。穆圣說:“使者們的使命如同已經(jīng)建立的一座大廈,其中少了一塊磚,我便是這最后的一塊磚。”這則《圣訓》將阿丹直至穆圣的所有安拉使者的使命形象地比喻為一座大廈----號召人們“認主獨一”的伊斯蘭大廈,他們前赴后繼地奉主之命致力于這座大廈的建設(shè)。將所有眾使者比喻為是這座宏偉的伊斯蘭大廈的一塊塊圣潔而高貴的磚,而穆圣則是使這座大廈完美并竣工的最后地塊磚。這段《圣訓》的意思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很清楚地對《古蘭經(jīng)》關(guān)于“封印”使者的節(jié)文作了解釋。
但妄稱先知或否定穆圣為“封印”使者并相信穆圣之后還有使者的人卻聲稱這段《圣訓》是假《圣訓》,其理由并不是依據(jù)嚴格的對《圣訓》的考據(jù)方法而斷,而是認為穆圣如此偉大,怎么能將自己比作“一塊磚”呢?這一比喻對穆圣而言是不恰當?shù)摹_@種看似對穆圣的尊敬實質(zhì)是借尊敬之名否定這段《圣訓》,進而否定穆圣是封印的、最后的一位使者,名揚實抑,名褒實貶。
讓我們來看看穆圣是怎么樣稱呼自己并讓這一稱呼傳遍四方、千古詠頌,那就是“阿卜杜拉我來蘇路呼”(安拉的仆人和使者),仆人者,奴隸也;使者乃信使也。穆圣以安拉的奴隸和信使自稱,并以此篆刻了一枚印章,在致信羅馬皇帝、波斯國王時用的也是這枚印章與名號。如果說,穆圣不以安拉的奴隸和信使而羞愧,那么將眾使者和自己比作用于建設(shè)認主獨一的伊斯蘭大廈的一塊塊磚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將母親比作大地,而我們的腳每天都在踐踏著大地,我們怎么能將母親比作大地呢?這是人們在作踐養(yǎng)他們的母親嗎?任何具有一點理性和文學常識的人都明白這樣的比喻不僅不是在貶損和作踐母親,相反卻是在頌揚和贊美母親。因為他們是將大地無私地孕育、生長萬物的奉獻精神比作母親,這是多么恰當而貼切的比喻??!問題出在你用什么思想和眼光來看待它。用超凡的嗎?用世俗的嗎?用肉欲的嗎?用審美的嗎?
穆圣自比為安拉的一個奴仆,你怎樣看這位奴仆呢?安拉的奴仆與人的奴仆有著怎樣的差別?。“怖呐偷氖姑c人的奴仆的使命又是怎樣的不同啊!穆圣自比為安拉的一塊磚,你怎么樣看這塊磚呢?其它磚又怎能與這塊磚相比呢?其它建筑物上的磚又怎能與認主獨一的伊斯蘭大廈上的磚相提并論呢?這塊磚是決定人類今生與后世最終命運的一塊磚?。。?/p>
巴哈歐拉和米爾札·古拉姆·艾哈默德先后分別妄稱自己為先知的方式屬于第二種,即承認穆圣為全人類的先知,但卻否認穆圣是最后的先知,而他們則是新的甚至是集各宗教和文化為一體的全人類的新先知,因此他們還是“邁喜哈(彌賽亞)、復靈的耶穌基督、伊瑪目馬赫迪、琵濕奴等。
如果說前二種都是自己妄稱自己為先知的話,那么另一種妄稱先知的方式則是今人追封古人為先知。這主要表現(xiàn)在推崇古老的文明,特別是東方文明中所出現(xiàn)的一些哲人及其思想、本文將在后面結(jié)合如何看待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中詳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