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水泥,沒有釘子,只有精確切割及吻合的石頭,整個吳哥王城是人類古代建筑智慧的一朵奇葩。
我相信,不少游客對它那磅礴氣勢一時不能招架。就算三天內(nèi)處處走遍,結(jié)果還是有點迷不知蹤。甚至在網(wǎng)絡(luò)搜尋上,這古跡的各處中文譯名也常顯得混亂。我能理解這是因為它的巨大及零散所至。幸好,只要依據(jù)吳哥王朝歷史編年來看,整片遼闊古跡其實也能分出先后主副,讓我們對9世紀到12世紀中南半島上這段高棉人的古老歷史,有較為清晰的一個印象。
整個吳哥古跡,就是吳哥王朝的“王城”。印度的興都教與佛教,都曾先后在中南半島上披靡盛行。而最簡單說法,這片吳哥古跡,當時就是吳哥王朝的“王城”。從9世紀至12世紀,吳哥王朝25位國王都曾在這里進行建設(shè)。
最早動工的人,是公元9世紀末的印達拉瓦曼一世( Indravarman I )。他在今天古跡西南方數(shù)十公里外,先建起了王宮及一組羅鹿(Roluos)御用寺廟。雖然這組羅鹿寺廟今天看來是離古跡中心遠了些,里頭卻有股天地初開般恢宏氣氛,游客能租車前往。
印達拉駕崩后,就發(fā)生王位爭奪戰(zhàn)。羅鹿王宮被毀,新王雅索(Yasovarman)登基,決定將王宮搬到今天的古跡遺址上,他還在東面開辟一個7公里長,2公里寬的東面人工湖(East Baray)提供飲用水,但這個湖今天已完全干枯,變?yōu)楣爬系拿芰帧?/p>
第一位在這片古跡遺址上建造王宮的,是11世紀的國王蘇利亞瓦曼一世 (Suryavarman)。他除了造起王宮,也在吳哥城西面多開另個人工湖(West Baray)。這人工湖不僅到今天仍為當?shù)厝藗兲峁┦乘?,夕陽時驅(qū)車到此,夕陽西下映在湖上,古跡剪影,像活了起來,再配著熾云如火,更令人難忘。
僧侶就像古跡里突然被一陣風吹活的歷史見證人,他們微笑,不語,在適當?shù)臅r空中閃現(xiàn)。 為何建造吳哥窟?
吳哥古跡最關(guān)鍵的命運,是出現(xiàn)了一位眼光獨到的國王。 他就是12世紀初的蘇利亞瓦曼二世(SuryavarmanⅡ)。
蘇利亞瓦曼二世臣服于中國宋朝,宋朝派出軍隊協(xié)助他攻打越南的回教蠶族,也幫他平定境內(nèi)諸侯。當時高棉吳哥的國力到達頂峰。也就是這位國王,在吳哥城外西邊,建造了這座如今被公認為世界奇景的吳哥窟(Angkor Wat)。其實,wat就是寺,因此也有別稱吳哥寺。此寺極大,占地200公頃,建筑面積也占地195萬平方米,主要是供奉興都教的“梵天”神(Vishnu),也即維持宇宙秩序及和諧的保護神。
建造期間,蘇利亞瓦爾曼二世出動了全國最好工匠、彩繪師、建筑師及雕刻家,歷時37年才完工。整座吳哥窟,以一塊塊精確切割的大石自然砌成,沒用石灰水泥,更沒釘子梁柱,其精準處充分展示古人建筑力學的巧思。興都教是以善惡得報為基礎(chǔ)教義。他們認為,善惡行為附著于個別存在的“我”身上。而人類就在善惡中不斷輪回,反復地死亡,因此只有將死亡切斷,才算真正解脫。而解脫的方法就是沐神之恩,與神結(jié)合為一。
因此,吳哥王朝的國王們都會在生前決定一位與自己死后結(jié)合為一體的神,并忠心供奉他,為他造寺院,目的就是希望自己死后能解脫“我”,跟神合為一體,成為真正的神。也因此,國王就是寺廟中所供奉的神之化身,這種“神王合一”信仰,就是吳哥諸王建造這些偉大建筑的真正原因。
整片吳哥古跡里,保存最良好同時也是最精彩的回廊浮雕石刻,就在吳哥窟(寺)的主建筑的內(nèi)壁上。
這里的東、西、南、北四面回廊,總長度是800米。因避開了風雨,墻上石刻精美絕倫,浮雕內(nèi)容取材于印度史詩《摩珂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還有興都教神話《乳?!?。其中也有紀錄當時戰(zhàn)爭及民間生活的場面。不只看到11世紀工藝的高超水平,也教人贊嘆工程得以完成的艱巨毅力。
古跡里另個教人久久神馳之處,是吳哥城(Ankor Thom)內(nèi),老王宮正面那片范圍廣大的城區(qū)圍墻(Phimeanakas)。
這片廢墟架構(gòu)完整,宛如許多古代羅馬城邦廢墟一樣,能依稀看出古道、市集、市心集聚地、地下居所及不同的民居形式。在所有外墻上,都是守護這個城堡的鳥嘴神及陣容壯觀的大象隊伍。而那些巨象的鼻拔,就化為城墻的柱子,雖然部分斷落,仍是氣派萬千,據(jù)記載,當時城里人口就有100萬。
最輝煌時期的吳哥城
四面佛的微笑,也即是吳哥微笑,今天已經(jīng)是吳哥古跡的視覺標志。
蘇利亞瓦曼二世之后,吳哥王朝還出了位“更具建設(shè)性”的國王:賈耶瓦曼七世。
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在他討平四周紛亂的侯國之后,吳哥國勢一時強盛無倆。國界東臨越南,北到寮國永珍,西至緬甸,南到馬來半島。賈耶瓦曼七世非常注重城市規(guī)劃,他不只搭橋鋪路,所建筑廟宇、醫(yī)院、宮殿,數(shù)量與規(guī)模都大大超前,吳哥城里里外外就是個大都會氣息。他還在吳哥城之內(nèi)建造了舉世矚目的巴戎寺(Bayon)。巴戎寺?lián)碛?4尊高大壯觀的四面佛塔。每塔佛容4面,總共216尊巨型四面佛佛像在你身邊微笑。這也是吳哥窟今天給人的視覺印象。來這里參觀,就像走入一個“佛在笑”的迷宮里。
為何吳哥古跡會埋在森林里?
吳哥古跡,曾經(jīng)完全被世人遺忘,默默無聞地掩埋在密林之中長達數(shù)百年。
真正原因,仍只是推測。就連吳哥古跡本身,發(fā)現(xiàn)之后,整整過了一百年,世人才搞清楚它真正面積究竟有多大。
看到這片殘垣斷瓦,不少人會疑惑,吳哥王城是在什么情況下被放棄的?在些寺廟廢墟里,巨大無比的樹木就生長在廢墟的屋頂上,這倒說明了一點:它被掩埋前應(yīng)該已全無人煙。不然的話,看到屋頂有掉落的種子長出小樹來,沒有人不會不除去的。 數(shù)百年的巨大的樹根,在千年古跡里闊步昂首,生命與遺跡,同時共存。
史上雖有不少猜測,但在賈耶瓦曼七世之后,國勢就從最巔峰一落千丈。到13世紀時,北面的傣人已在速古臺建立了新王國,也開始對高棉構(gòu)成威脅。在13世紀,曾有吳哥國王不斷移走國內(nèi)所有佛教文物及佛像,并重新?lián)Q上興都教色彩。及至后來,王室極度衰弱,甚至曾把王位讓給姻親承繼。這期間的吳哥歷史記載不多,也很混亂,根據(jù)一些傳說,這個顯赫王朝最后一位國王,是被他的園丁在采摘醬瓜時錯手殺害的。大概在1432年,整個王城就被神秘地遺棄,也被人們遺忘,被樹林吞噬。今天,古跡里還能處處看到巨大無比的數(shù)百年老樹,它們多數(shù)就是在挖掘古跡時經(jīng)過選擇保留下來的。1992年,吳哥古跡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1858年,法國自然學者亨利摩哈特(Henri Mouhot)到暹粒采取植物標本,很意外地,他從空中發(fā)現(xiàn)密林里露出遺城倪端,世人才因此重新發(fā)現(xiàn)這個沉睡400年的秘密都。因為當時的森林實在濃密不見天日,加上許多佛像及建筑都十分巨大,探險者常被引導至黑暗陰森如迷宮般的拱室,所以初時才會有“窟”的概念出現(xiàn)。
最動人是“生與滅”的糾纏交匯
參觀吳哥古跡,除了從廢墟本身的規(guī)模想像當年盛況而感到無比震動外,這時候最叫人產(chǎn)生震撼的另個體驗,就是這片吞噬整個古跡的巨樹森林。
吳哥古跡不是因為地震風災洪水之類的災害而破壞的,而是大自然“破壞”了它。這兩字附上括號因為這句話是站在人類立場的觀點。可是,大自然又并沒有意識要去“破壞”它,森林里的樹木只是為了求存。它們以完全無視人類文明價值的角度,將種子散布繁殖,經(jīng)過400多年的隔離,巨樹就如八爪章魚纏在這片曾經(jīng)輝煌的都城上。
從初遇它、走進它,直到離開它,我曾多次問自己:究竟是什么讓我對位于柬埔寨暹粒(Siem Reap)7公里外這片一千多年前、面積足有208公頃、世上最大的宗教廢墟吳哥古跡(Angkor Archaeological Park)如此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