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察合臺汗國和葉爾羌國打制的全阿文錢幣。
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同屬蒙古國成吉思汗的后裔,在蒙古大汗忽必烈1271年(至元八年)改國大元之前,配合成吉思汗滅各據(jù)一方的金、西遼、夏、吐蕃等國,成為中國西部的兩個汗國。1271年至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元后滅宋朝,察合臺汗和窩闊臺汗兩蒙古后裔的藩國連合反元,不承認元帝的宗主地位。1309年,察合臺汗滅窩闊臺汗國,并與元朝重新結(jié)好稱藩。當時,察合臺后裔執(zhí)政的汗國,并與元朝重新結(jié)好稱藩。當時,察合臺后裔執(zhí)政的汗國盛時疆域東至吐魯蕃、羅布泊,西及阿母河,北至塔爾巴哈臺山,南越興都庫什山。
1331年,答兒麻失里和不贊共同繼承汗位,改變了以前察合臺汗國汗王每年到東部地區(qū)巡察的舊例,長期留居汗國西部。答兒麻失里和不贊的統(tǒng)治是汗國相當重要的時期,盡管“答兒麻失里”來自梵文,是一個佛教徒的名稱,但他卻是察合臺汗王中第一位信奉伊斯蘭教的,并取經(jīng)名“阿拉伊丁”。在位期間,下令摒棄佛教,皈依伊斯蘭教。此后陸續(xù)執(zhí)政的幾位汗王又曾在信奉伊斯蘭教政策上出現(xiàn)過反復。1348年,禿忽魯帖木兒立為汗,在扎馬汗丁長老的說服下繼續(xù)信奉和推行伊斯蘭教,并逐步控制汗國東部,使東、西察合臺汗國得到統(tǒng)一。十四世紀四十年代,察合臺汗國分裂為亦力把里、葉爾羌和吐魯蕃三國,其王均為察合臺汗后裔。察合臺汗錢及后分裂出去的葉爾羌所制錢幣都是在這一時期鑄行的貨幣。
察合臺汗國時期錢幣的材質(zhì)是以銀為主,以銅為輔;采用源于古希臘而流行中亞的打壓式制成。錢幣圓形無孔無郭,打壓不規(guī)范,邊緣極不規(guī)整,錢幣阿文、大小、重量不一,版式多變,幾乎枚枚不同。錢幣直徑多在17-30mm,厚度0.5-0.9mm不等。
筆者僅舉所藏以上圖中幾枚銀幣為例:圖中1、2、3銀幣為察合臺汗國答兒麻失里和不贊執(zhí)政期間制造的錢幣。從錢幣上看可見經(jīng)名、古蘭經(jīng)頌詞和徽記,還有打造地、汗名及回歷。圖4正面的中心雙線圈內(nèi)紋飾上下為:“喀什噶爾城”;圍“喀什噶爾城”周圍外的銘文為:“最大的伊瑪目安拉之教(即伊斯蘭教)保衛(wèi)者。”背面銘文:“王權(quán)屬于安拉,宇宙屬于安拉。”打制年代約在回歷656年(公元1258年)。另有所見錢文正面為:“除了安拉別無他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背面的阿文是“最大的伊瑪目”及造幣廠名、打制年代等。還有一些錢幣,在阿文中有多種徽記、紋飾??傊?,從出土的察合臺汗國錢幣整體而言,要比西方伊斯蘭國家和喀喇汗朝時期的錢幣在文字和圖案上要豐富多彩,尤其是錢幣上出現(xiàn)的多種徽記十分有趣。
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縣治內(nèi)),維吾爾語“葉爾”謂地,“羌”謂寬廣之意。葉爾羌汗國是明朝正德九年由東察合臺汗國分裂出來的一個地方政權(quán),1514年6月3日,賽依德在朵豁刺部異密爾們的擁戴下登上汗位,定都葉爾羌。賽依德是學術(shù)界公認的葉爾羌汗國創(chuàng)始人。葉爾羌國統(tǒng)治165年,經(jīng)歷6代11位汗王執(zhí)政。
葉爾羌國每位汗王都曾打制過自己的錢幣,錢幣是用當?shù)匾环N俗稱雅爾瑪克的銅料制作的,含自然雜質(zhì),呈紫紅色,別具一格。從整體打制的工藝來看,錢幣圓形無孔、極不規(guī)整,厚薄、大小、重量不等,不及察合臺汗國的錢幣精致。
葉爾羌錢幣有厚餅型、薄餅型、圓柱型和棒槌型等不同幣型。銘文為察合臺文(老維吾爾文),還有個別的錢幣正面或背面除了銘文外鑄有圖案紋飾,不知何意,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本文葉爾羌錢幣圖中1-6系列厚餅型錢幣,直徑在15-18.5,厚度2-5mm之間。其中1-3有石榴圖案,石榴圖內(nèi)五個圓點可能為伊斯蘭教規(guī)定教民每天要做五次乃瑪孜而設(shè)的象征符號。圍繞石榴圖的銘文為:“達錢五普爾”,在維吾爾語里“普爾”一詞指的是銅幣,此銘文可能與計量有關(guān)。圖4正面銘文是阿不都拉汗,圖5、6正面銘文為馬黑木提。以上錢幣背面銘文基本一樣,由下向上讀為“扎爾普雅爾看特”即葉爾羌。圖中7-10為薄餅型錢幣,直徑一般在9-14.5mm,平均厚2.4mm。正、背面銘文因錢徑小、文字模糊不清,不易辨認;有的只能讀出打造地名“喀什噶爾”或回歷紀年。
葉爾羌汗國同明朝有著密切的貿(mào)易往來,他們把聯(lián)通東土的絲綢之路視為“金路”。研究葉爾羌汗國的錢幣,對伊斯蘭教在這一時期的經(jīng)濟發(fā)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三、絢麗多彩的新疆清代紅錢
清朝滅明以后,在中國西部經(jīng)過對準噶爾的長期戰(zhàn)爭,陸續(xù)將厄魯特蒙古、喀爾喀蒙古、套西、青海蒙古與西藏、回部等地全部收入版圖,建成中國歷史上最大版圖的一統(tǒng)帝國。清王朝從乾隆二十四年至宣統(tǒng)末年,在新疆鑄幣前后長達一個半世紀,歷經(jīng)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七個年號,是新疆歷史上鑄幣最輝煌的時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采納了定邊將軍北惠的奏議,先后在南、北疆的阿克蘇、葉爾羌、迪化等地建立了七個鑄錢局,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新疆銅幣因采用紅銅制造,故稱紅錢。新疆紅錢在形制及正面錢文上與內(nèi)地完全一樣,背面則鑄滿、維兩種文字紀局,有的還用漢字紀值、紀地、紀年。既保持了清代制錢的形制特征和統(tǒng)一性,又便于在維吾爾語區(qū)域流通使用,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新疆銅錢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澆鑄法鑄造(晚清銅元例外),鑄造工藝遠比當?shù)卮驂悍ㄔ戾X的工藝水平高,所鑄行的錢幣同內(nèi)地一樣工整、規(guī)范。由于新疆錢幣制度由清王朝統(tǒng)一制定,這種融國家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雙軌制”的貨幣制,能使新疆的錢幣在全國范圍內(nèi)合法流通。另外,新疆錢幣又以鑄局最多、鑄量最少,版式最復雜,錢文語種最多,開鑄當五、當十錢最早等,堪稱清朝鑄錢之最。下面,按清代新疆各局鑄幣情況概述如下:
(一)葉爾羌局
葉爾羌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開設(shè)鑄錢局,這也是清朝在新疆開設(shè)的第一個鑄錢局。目的是鑄造紅錢,收回舊普爾錢,以統(tǒng)一新疆的幣制。葉爾羌局自乾隆二十五年開鑄,到乾隆三十四年停鑄,先后共鑄八年。咸豐三年(1853年)因鑄大錢又恢復鑄局,以后時停時鑄。同治四年(1865年),阿古柏侵占南疆后又停止鑄錢,以后再未恢復。葉爾羌錢錢背均為左滿文“葉爾羌”和右維文“葉爾羌”。
(二)阿克蘇局
乾隆二十五年,參贊大臣舒赫德奏稱:“阿克蘇等地產(chǎn)紅銅,現(xiàn)據(jù)該伯克等懇請設(shè)爐鑄錢,流通使用。”清政府認為錢幣為回民(注:清代對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多稱為“回”)日用所必需,按葉爾羌先例,批準在阿克蘇設(shè)局鑄錢。
乾隆二十六年(1861年)阿克蘇正式設(shè)局鑄錢,開局6年后又轉(zhuǎn)至烏什鑄錢,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才又由烏什遷回,其間在阿克蘇停鑄33年,嘉慶五年恢復鑄錢,至同治四年阿古柏侵占南疆,阿克蘇局停鑄。光緒三年(1877年)又恢復鑄錢,直至光緒十八年(1892年)停鑄,再未恢復。阿克蘇鑄錢總年數(shù)達76年,是全疆各鑄局中規(guī)模最大、鑄錢最多的一個局。阿克蘇錢,錢背均鑄有左滿文、右維文“阿克蘇”,有的還鑄有五、九、十、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等計量數(shù)字和鑄有星、月等符號。
(三)烏什鑄錢局
烏什局設(shè)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系阿克蘇局轉(zhuǎn)至烏什所鑄之錢,至嘉慶四年(1799年)阿克蘇局遷走,鑄期為33年。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均未開局,直到宣統(tǒng)年間,才鑄有少量的背面左滿文、右維文上下為“烏什”的錢幣。
(四)伊犁鑄錢局——寶伊局
寶伊局設(shè)立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封建割據(jù)勢力蘇丹起事后,被迫停鑄,連續(xù)穩(wěn)定鑄錢91年。寶伊局所鑄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紅錢的錢背大都鑄有星、月、直、豎等符號;咸豐、同治時,錢背還鑄有當四、當十、當五十、當百等計量的數(shù)字。
(五)庫車鑄錢局
庫車于道光六年(1826年)至咸豐三年(1853年)間設(shè)爐鑄錢?,F(xiàn)所見的乾隆錢系庫車局光緒三年補鑄的前朝錢。光緒四年至十一年,庫車鑄有背滿文的“寶泉”、“寶源”錢,其中也有帶半月為記的紅錢。光緒九年(1883年),清廷批準新疆建省,庫車局特鑄一種背面“九年十”的光緒錢,以示紀念。鑄錢期間,曾代迪化寶新局鑄“新十”錢。庫車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停鑄,但是最后兩年所鑄的“光緒丁未”和“光緒戍申”,卻是打破了銅錢自唐“開元通寶”以來的傳統(tǒng)格式,這在中國錢制上是一種創(chuàng)制。庫車局錢在錢背上除鑄有左滿文和右維文的“庫車”局名外,還鑄有漢字的庫十、當五、當十、當百等計量數(shù)字和漢字“庫局”。并且,還代寶迪局鑄“新十”錢,數(shù)量較多。
(六)喀什噶爾局
喀什噶爾簡稱喀什,是新疆南部重鎮(zhèn)。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亂后,設(shè)局鑄錢,具體何時設(shè)局不詳,僅見有咸豐時所鑄大錢,至同治四年阿古柏之亂停鑄。光緒十四年(1888年),客什局重鑄紅錢,但因銅料不足停鑄,鑄期只有四年。所存錢幣,只有咸豐、光緒錢。喀什局錢的錢背鑄有左滿文及右維文“喀什噶爾”局名和鑄有喀十、當十、當五十等計量漢字。
(七)迪化鑄錢局——寶迪局
迪化局正式鑄錢時間為咸豐八年(1858年),而前朝道光背新十和以后的同治背庫十、光緒丁未、光緒戍申等錢均為庫車局代鑄(見本局圖中錢幣)。至同治三年(1864年),迪化妥得轔作亂,自稱“清真王”,寶迪局因之停鑄。光緒十年,新疆建省后,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七月重設(shè)寶迪局,開鑄紅錢。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因材料不足停鑄。錢背上的“新”字是代表“迪化寶新局”的意思,寶迪是它的簡稱。寶迪局所鑄錢的錢背上還鑄有滿文寶迪和漢文當八、當十、新十等計量文字。
(八)熱西丁汗紅錢
同治三年(1864年),庫車發(fā)生了農(nóng)民暴動,伊斯蘭教大阿訇熱西丁建立了以庫車為首都的割據(jù)政權(quán),后被侵占南疆的阿古柏所殺。熱西丁割據(jù)稱汗期間,鑄有兩面均為維文的方孔紅錢,錢型有大、小兩種,錢文分背十、不背十兩種;錢幣面文為:“賽依德哈孜熱西丁”,背文:“鑄于壯麗的城市(城堡)庫車”。“庫車”是鑄地,也有鑄地為“阿克蘇”的錢,另有錢背鑄“十”的計量文字錢幣。
塵埃落定二百多年,帶有伊斯蘭教地方色彩的新疆紅錢以其文字粗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