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在阿拉伯語中稱為“萊蘇勒”(Rasul),復(fù)數(shù)詞稱“魯速勒”(Rusul)。指的是安拉派遣到各地區(qū)不同民族中傳教、勸導(dǎo)的使者。有些經(jīng)文中又稱使者為“乃賓衣"(Nabbi),復(fù)數(shù)詞為“安比雅”(An-biya),意思是“先知”。
《古蘭經(jīng)》中曾經(jīng)指出:“我在各個民族中,確實已派遣一個使者,說:‘你們應(yīng)當崇拜真主,當遠離惡魔’……”(16:36)。在若干章節(jié)中不僅列舉過許多使者、先知的名字,而且也講述了其中一些使者勸導(dǎo)本民族的故事,有些故事甚至很詳細、很具體??梢娫谙戎潞蹦轮暗穆L歲月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許多生活在各民族中的先知。因此,伊斯蘭教“六項信條”中的“信使者(或先知)”,應(yīng)包括和上溯歷代眾先知,特別是確認穆罕默德是最尊貴的、最后封印的先知。
既然自有人類以來,安拉在每個民族中都曾派遣過使者,那他們的數(shù)字肯定很多。盡管在《古蘭經(jīng)》中,列舉其名字或講述其事跡者僅20多人。而且,其中有的已具體涉及被降賜的經(jīng)典名稱,有的側(cè)重概述了主要傳教經(jīng)過,有的則突出其生平中的片斷故事。但使者的數(shù)量究竟有多少?據(jù)伊斯蘭教經(jīng)學(xué)家的解釋,即根據(jù)《哈底斯》與有關(guān)傳說資料,并按他們在不同時空背景下被委派或受啟示的狀況,以及他們的作用和社會影響,將歷代出現(xiàn)于各地區(qū)、各民族中的先知,分為4品,并各有其特殊稱謂。
由于我國明末、清初的回族穆斯林學(xué)者,把“先知”或“使者”,借用漢語詞匯譯為“圣人,因此,對先知中所分的4類品第,漢譯時也一律以“圣”稱之,計分:
1.列圣。阿拉伯語叫“安比雅”(Anbya)。其特征是:雖然安拉沒有對他們直接下達命令,他們也沒有自己的經(jīng)典和教律,但他們深切領(lǐng)悟并遵循前代欽圣的準則,并在言行修養(yǎng)方面以此律己誨人。列圣的數(shù)量很多,據(jù)傳約有12萬4千人。
2.欽圣。阿拉伯語叫“穆勒賽魯”(Mur-salun)。其特征為:安拉的啟示曾分別下達于他們,他們各有其單獨的經(jīng)典和自己的教律體系。據(jù)說欽圣的總數(shù)是313人。
3.大圣。阿拉伯語叫“烏魯·勒·爾茲米”(Wulu al-Azmi) o其特征是:不僅受安拉啟示,有自己的經(jīng)典、教律,而且比列圣、欽圣更有建樹和發(fā)展。大圣都具有勤奮、堅毅、果敢等優(yōu)良品德。至于他們的總數(shù)是多少,經(jīng)學(xué)家的解釋不盡相同,一般認為有18人。根據(jù)是《古蘭經(jīng)》第六章《家畜》章內(nèi)第83-86節(jié)中列舉的18位先知的名字。[5]①但也有人認為,只有最杰出的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薩、爾撤,再加穆罕默德,能列入“大圣”的范疇。被稱為“六大使者”。[6]
4.至圣。阿拉伯語叫“哈梯母‘勒·‘安比雅"(Hatm al-Anbya)。這是眾先知的最卓越者,集中了前代圣人的美德和智慧,是安拉派遣的最后一位使者,繼他之后不再續(xù)派任何先知。因此,“至圣”之稱就專指穆罕默德而言。
綜上所述,可知上起人類始祖阿丹,下迄封印使者穆罕默德,被派遣到各民族中的使者為數(shù)甚多?!豆盘m經(jīng)》中有6章(第10、11、12、14,47和71章)都以先知的名字為章名,第19章是以先知爾薩的母親之名麥爾彥為章名,第31章章名《魯格曼》,是一位賢哲的名字,也有人認為此人亦屬先知范疇。此外,第21章章名為《眾先知》,講述了15位先知的有關(guān)事跡;章名題為《故事》的第28章,也記述的是先知故事,被列名舉事而散見于各章者不勝枚舉。
對于“使者”或“先知”的理解,似乎不妨歸納出以下5點:
1.歷代各民族(部落、群體、集團)中的先知,都是本民族的優(yōu)秀代表、杰出成員。多是理智清醒、品德高尚,明辨是非善惡的人,他們堅持公理正義,關(guān)心族人,勸人行善、止人作惡,敢于挺身而出,向歪風(fēng)邪氣、殘暴霸道作斗爭。出身本民族,勸化本民族,熱切關(guān)注并希望拯救振興本民族。因此,他們的活動、傳教、勸化范圍,多在本地區(qū)進行。如古老氏族阿德族的先知呼德、塞木德族的先知撒立哈、麥德彥部族的先知舒阿布等等,都是在本民族中勸化;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最初也是傳教于自己所屬的古萊什部族。他們都是本民族的土壤中出生成長的優(yōu)秀兒子,不是從殊域異邦遠游而來的不速之客,更不是神出鬼沒而憑空降落的“外星人”。
他們多以品德優(yōu)良、高風(fēng)亮節(jié)、表里如一而受到善良的本族人民大眾愛戴歡迎,奉為楷模;但也會遭到惡棍歹徒、異己敗類的忌恨敵視。
2.歷代先知數(shù)以萬計,說明凡有人群聚居的境域,在各部落民族中,都會有先知先覺者,都會出現(xiàn)品德、智慧、才能卓越的、有威望、有影響的人物。安拉雖然并沒直接賜予每一位先知經(jīng)典,沒有間接向他們轉(zhuǎn)達命令,沒有明確委派他們?nèi)ゼ缲摼唧w使命,但憑安拉給予他們的〔天賦的〕智慧—善于思索參悟的頭腦,憑他們在潛思默想中領(lǐng)悟的人生真諦,并參照先圣前賢的言行軼事,勸化族人,率領(lǐng)、帶動自己的宗族遵循正道,遠避邪惡。這些,多屬上文所說的“列圣”。
至于分別獲得安拉啟示、命令以至經(jīng)典的“欽圣”,以及成就和影響特別突出的“大圣”,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憑安拉的恩寵、指引,承先啟后地、一脈相承地宣傳了“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的認主獨一的正教,在不同程度上起到“治世救民”的良好作用,更博得后人的尊敬。
3.穆罕默德,作為所有先知中的最后一位封印的先知,貢獻更大,品位更高。他奉行安拉頒降啟示的《古蘭經(jīng)》,是“本真理而為報喜者和警告者"(35:24)。他以伊斯蘭教為思想旗幟,創(chuàng)建了阿拉伯民族統(tǒng)一的國家,使阿拉伯民族從“蒙昧?xí)r代”跨入了“文明時代”,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清代穆斯林學(xué)者劉智說:“千古以來,為圣者多矣,而唯穆罕默德為至圣。至圣也者,德無不備,化無不通,全體真宰而為用者也……其教統(tǒng)萬教而備,其法集萬法而成,其道卓越萬道而中正,與日月同光,與天壤同久也”。[7]正因為他具有很高的品位,才將其稱謂譯作“至圣,,。《古蘭經(jīng)》中把穆罕默德提得很高,如第34章《賽巴邑》第28節(jié)說:“我只派遣你為全人類的報喜者和警告者,但世人大半不知道”。可見穆罕默德雖出生于阿拉伯半島,始傳伊斯蘭教于古萊氏部族,但他并非僅僅是這一地區(qū)這一部族的先知,他是屬于全人類的。第33章《聯(lián)軍》第45-48節(jié)對先知擔(dān)負的使命、意義,評價更高,并且給以鼓勵和慰勉:
先知??!我派遣了你,
作為見證者,報喜,警諭;/
作為奉安拉之命趨向主的召喚者,
作”明亮的燈籠火炬。/
你應(yīng)該向誠信者報喜:
他們將獲安拉的深恩厚裕。/
你切不可順從悖逆者和偽信者,
你對他們的辱罵不必介意,
你應(yīng)該對安拉仰賴托倚,
安拉足以監(jiān)察護理。
正是在《古蘭經(jīng)》的啟發(fā)、鼓舞、指弓、下,先知在極端艱苦的環(huán)境中傳播伊斯蘭教,形成星火燎原之勢。時至今日,傳遍全球,方興未艾,非穆斯林的西方學(xué)者也承認穆罕默德。確實是在宗教和非宗教領(lǐng)域內(nèi)都取得了無比輝煌成就的唯一的歷史人物”。[8]就伊斯蘭教“六項信條”說,“信使者”的突出重點是相信穆罕默德是最重要的也是“封印”的最后先知。
4一切使者都是俗子凡胎的普通人,沒有超凡神化的屬性,都是在各部族群眾中土生土長,同樣必經(jīng)生老病死歷程的被創(chuàng)造者,包括品位最高的先知穆罕默德在內(nèi)。因此,任何使者、先知,都絕不能受崇拜,他們只能跟族人、門徒、信士一起,只崇拜安拉。
使者、先知,只是平凡而偉大的人物,衣食住行、饑渴冷暖、七情六欲,他們跟普遍群眾一樣;所不同者,在于他們的言行舉止、品德修養(yǎng)、作風(fēng)表現(xiàn)堪稱楷模,值得欽佩;他們奉主命傳播宗教、勸化世人,宣揚正道,制止惡行、肩負使命,自然與平庸之輩截然有別。正因為這樣,使者作為奉命傳達安拉旨意的先知,部族中之感悟者、警覺者,領(lǐng)袖或師表,勸善止惡者以及法典制定者,理應(yīng)受到群眾贊揚、仿效和尊敬,但絕不能視同神靈偶像,賦予玄妙色彩,而頂禮膜拜。使者、先知,是凡人,是普通人,絕不是神,更不是主。而除了造物主安拉之外,絕對禁止崇拜任何人或物。
《古蘭經(jīng)》許多章節(jié)中都提到先知只是象群眾一樣的普通人,請看第18章《山洞》第110節(jié),便可見一斑:
你說:“我只是像你們一樣的普通人,
我只是受到默諭:
你們的主是絕無僅有的主,
誰希望同他的主相遇,
那他就應(yīng)該功修行善,
除崇奉養(yǎng)主之外,
絕不能以任何物跟他并舉。”
人類全體,包括一切先知在內(nèi),在伊斯蘭教觀點看來,都是安拉的仆人,誰也不例外,誰也不能與安拉并駕齊驅(qū),更不會有任何人或物,敢駕凌于安拉之上,超越安拉。因此,穆斯林們常借以表述基本信仰的“作證詞”〔阿拉伯語“舍哈德”(Shehad )的意譯〕,內(nèi)容為:“我作證: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獨一無偶;我作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仆人和使者”。其措詞中先用“仆人”后用“使者”,確切表達了安拉是從蕓蕓叢生、仆人群體中選派穆罕默德為使者。“仆人”,是阿文“阿布杜”(Abud)的意譯,阿拉伯人名和穆斯林經(jīng)名中,常有命名為“阿布杜拉”或“阿布杜拉赫曼”者,意思就是“安拉的仆人”、“普慈之主的仆人”。
5.有些伊斯蘭漢文譯著中,將“使者”譯為“欽差”或“欽使”,主要是出于敬意,借用漢語現(xiàn)成詞匯表示尊稱。例如有人將“凱拉孟拉”(Kalam Allah,意思是安拉的語言)譯為“真主的皇言”,本此,把“萊蘇倫拉”(Rasul Allah,安拉的使者)譯作“真主的欽差”,尤其在明、清之際的穆斯林漢文譯著中,類似例子隨處可見。
對另一詞匯“乃賓衣,’(復(fù)數(shù)詞為“安比雅,’)的漢譯,通見的譯法有兩種,一種譯為“先知”,一種譯為“圣人”,實際上也是選用現(xiàn)成詞匯中含褒意、敬意者表述之。
譯為“先知”,曾經(jīng)有人提出非議,認為這個措詞容易引起似乎能“預(yù)知未來”、“未卜先知”的錯覺或誤會,因為除安拉以外誰也不可能預(yù)知未來發(fā)生的一切。所以有人寧肯選用“圣人”一詞。但仍用“先知”字樣譯述者,則認為這個詞匯的含意實際上是指某些人的思維、智慧較敏稅,對客觀事物的覺察、認識比一般人迅速,正如《孟子·萬章上》所云:“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
至于“圣人”之譯稱,實際也是借用漢語詞匯。我國古典文獻《書.洪范篇》中說:“聰作謀,睿作圣”。解釋它的《傳》說:“于事無不通謂之圣”??芍?ldquo;圣”,是指“無事不通”的人。《抱樸子.辯問篇》則說:“世人以人所尤長,眾所不及者,便謂之圣”。在儒家典籍中,通常將被視為典范的人物稱之為圣人,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等,有時也把堪稱為“圣”者分成若干類型,如《孟子。萬章下》曾舉例說:“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9]①穆斯林漢文著述中譯“乃賓衣”為圣人,較貼切,也頗有約定俗成的趨向。故前述先知分4品;列圣、欽圣、大圣、至圣,中心詞都是“圣”,只是所冠定性詞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