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但是,回族作為一個具有法律效應的、固定的民族指稱,則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民族識別工作時才確定的?;刈遄鍎e的認定,使得回族歷史上存在著的地域差異在“回族”這一名稱下得以增強共同的文化認同感和共同的民族心理。更由于我國實行民族平等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一些已經(jīng)邊緣化的回族群體,增強了民族自我意識。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回族群體,由于歷史上政治的、經(jīng)濟的或自然環(huán)境的原因,在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上發(fā)生了變化或改籍于其他民族。正確認識和稱謂這部分回族群體,對于回族學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在研究工作中,不僅要注重學術(shù)認同,還應該認真貫徹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注重研究對象的民族自我意識和民族認同問題。
一、邊緣回族群體的稱謂問題
邊緣回族群體,顧名思義,指的就是距離內(nèi)地回族主體社會較遠的回族群體。目前,學術(shù)界的一些研究人員習慣把居住于藏族地區(qū)的回族稱為“藏回”,把居住于彝族地區(qū)的回族稱為“彝回”,把居住于傣族地區(qū)的回族稱為“傣回”(或“回傣”),把居住于白族地區(qū)的回族稱為“白回”,把居住于內(nèi)蒙古阿拉善地區(qū)的蒙古族穆斯林稱為“蒙古回回”等等。事實上,這樣的稱謂是值得商榷的。
(一)從語法角度分析邊緣回族群體稱謂
從漢語語法的角度講,名詞不能重疊,不能并列。比如說,稱藏族地區(qū)的回族為“藏回”,稱白族地區(qū)的回族為“白回”,從詞義上講,就變成“藏族回族”“白族回族”顯然,這種模棱兩可的稱謂,既說不通,也沒有邏輯性。
(二)從政策角度分析回族他稱
現(xiàn)今,我國的法定民族是56個,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一定要正確使用民族稱謂。但近年來,在某些地方出現(xiàn)了對一些少數(shù)民族稱謂的混亂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良影響。針對這個問題,云南省政府辦公廳曾于1991年10月7日轉(zhuǎn)發(fā)了云南省民委《關(guān)于正確使用民族稱謂問題的意見》的通知。通知及意見說:“我省是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正確使用民族稱謂是貫徹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平等權(quán)利,維護和增強各民族團結(jié)穩(wěn)定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地、各部門要嚴格按照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確認的族稱,正確使用民族稱謂,堅決杜絕和糾正以自稱或他稱作為民族稱謂的現(xiàn)象。”“黨政機關(guān)和企事業(yè)單位在工作、活動和宣傳(尤其是對外宣傳)中要嚴格按照國務(wù)院批準公布的我國現(xiàn)有的56種民族名稱作為民族稱謂。”
在以往的民族識別工作中,除很少的民族群體被列為待識別民族外,全國人民在族別問題上已經(jīng)有了歸屬。應當說,20世紀50年代的民族識別工作,對回族族別的認定和劃分是一個分水嶺。另外,我國制定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回族由于生活習慣較為特殊,故在回族族別的認定和管理方面,不存在混淆和混亂的情況。回族雖然也強調(diào)他們不同的地方特色,但他們更關(guān)注的是他們的主體文化;回族雖然在歷史上曾產(chǎn)生過一些宗教派別,出現(xiàn)過隔閡和爭斗,但回族作為一個整體民族,在族內(nèi)族外卻從未受到過質(zhì)疑。因此,研究人員在對邊緣回族群體的自稱和他稱的認定上應持慎重態(tài)度。
二、回族他稱研究的幾點原則
研究邊緣回族群體,應把握下列幾點原則:
(一)回族是個多民族成分形成的文化共同體
歷史已經(jīng)明白告訴我們,回族不是由中國古代的某個或某幾個氏族、部族發(fā)展形成,也不是外來的“回回人”的綜合體,而是由來自域外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了國內(nèi)多種民族成分,逐漸融合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伊斯蘭教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也正是由于這一特殊的歷史原因,決定了伊斯蘭教與回族文化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就回族內(nèi)部而言,共同的伊斯蘭教信仰是回族認同中作為區(qū)分本族與他族的重要依據(jù)。這就是說,維系回族生存和發(fā)展的力量源泉,是伊斯蘭教信仰,而并非氏族、部族的蔭庇關(guān)系,因此,在回族中不存在支系的問題。
(二)回族文化是個一體多元的文化形態(tài)
一體,源于伊斯蘭教,這是回族的共性;多元,就是地域間的差異,即每個回族群落都具有許多地域文化的特征。這兩個特點,不可忽略。因此,我們要謹防研究工作中的錯覺,即把具有虔誠的伊斯蘭教信仰、強烈的民族自我意識、嚴格保持回族風俗習慣,僅在語言、服飾、居所等表面現(xiàn)象上有所改變的回族群體列為邊緣回族群體,并給其冠以某種稱謂。這里,牽涉到對回族的定義的問題。回族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特殊,這是回族的基本點,除此而外,就是講漢語,穿漢裝。回族之所以有別于其他穆斯林民族,就是因為她接受漢文化的程度較深。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回族一體多元的文化格局。回族文化在大原則一致的前提下,地域間的文化差異很明顯,諸如服飾、食譜、日常用語、生產(chǎn)生活習慣等方面就是這樣。如果對回族的每一個方面都作些比較研究,那自然是一篇大文章。因此說,對邊緣回族群體的研究,主要的是要看它的內(nèi)涵,看它的基本點,不然就難圓其說。
(三)邊緣回族穆斯林群體和邊緣穆斯林群體不是一回事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我們在研究工作中,不應該把邊緣回族穆斯林群體和屬于其他民族的邊緣化的穆斯林群體混為一談。這就是說,我們的研究對象有的本來就是回族,而有的則從未被識別為回族。對邊緣回族群體的研究,應站在回族主體文化的思想立場研究回族文化的異同,從而體現(xiàn)一體多元的豐富多彩的回族文化內(nèi)涵;對非回族的邊緣穆斯林群體,我們討論的重點,應當是他們的歷史、他們的文化和他們的族別的歸屬問題。
(四)正確認識回族與伊斯蘭教的關(guān)系
回族與伊斯蘭教有聯(lián)系,是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是一種因果關(guān)系。全世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口有十幾億,回族人口不到1000萬,數(shù)目很小,回族不等于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不等于回族,這個關(guān)系要明確?;刈迨且了固m文化與漢文化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一個在中國土地上形成的獨立的文化體系。因此,我們在研究邊緣回族群體時,除看他們的宗教信仰外,更重要的就是要看他們對回族風俗習慣的保持和對回族文化的認可。人們習慣說,回族是一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這話也對也不對。說它對,是因為回族與伊斯蘭教的關(guān)系和回族的宗教意識和宗教感情;說它不對,是因為回族并不都是虔誠的伊斯蘭教信徒,對很大一部分回族成員來說,他們只是認同回族文化,保持了回族的風俗習慣,認同伊斯蘭教,尊重伊斯蘭教,對伊斯蘭教有感情,但并不履行宗教功修。這種情況,在回族散雜居地區(qū)和城市,尤顯突出。
(五)從民族的自我意識和民族的相互認同上尋找回族的基本特點
我們在分辨某一個回族群體是否是回族時,除宗教信仰外,主要的還是要看他們對回族文化的保持?;刈逦幕瑑?nèi)容很廣泛,由宗教信仰演繹而成的回族風俗習慣,是回族社會運轉(zhuǎn)的軸心。其中,清真飲食文化,是回族自我認同、相互認同和回族在社會大家庭中的典型符號。因此,對回族來說,在特定情況下,保留風俗習慣要比保留宗教信仰重要得多。
三、邊緣回族群體特征比較
邊緣回族群體,是回族,還是已演變成為兩個民族的結(jié)合體,這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F(xiàn)依據(jù)專家學者近年來對邊緣回族群體的調(diào)查研究情況,羅列幾個較有代表性的例子作一比較,祈望讀者藉此有所鑒別。
(一)藏族地區(qū)的回族
居住在藏族地區(qū)的回族,為數(shù)不少,其中被稱為“藏回”的回族群體,主要是指居住在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回族和居住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卡力崗地區(qū)的回族。
1、迪慶的回族。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縣和德欽縣共有回族1400多人,由于他們長期與藏族生活在一起,與藏族通婚,在藏文化的影響下,這部分回族已不同程度地藏化。他們講藏語、穿藏裝,建住藏式風格的房屋,有些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與藏族相同,從外表上看,已很難分清他們是回族還是藏族。他們自稱回族,藏族稱他們?yōu)?ldquo;古給”(即戴白帽者),其他民族稱他們?yōu)?ldquo;藏回”。這里的回族主要有下面幾個特點:一是回藏互為婚姻。這里的回族自進入藏區(qū)后,一直同藏族保持著婚姻關(guān)系,早期回藏通婚遵守回族“準進不準出”的原則,現(xiàn)在,這個原則已被打破,而是改為互為婚娶,這加速了回族與藏族融合的趨勢;二是適應環(huán)境。這里地處高寒山區(qū),物產(chǎn)單調(diào),主要以畜牧業(yè)為主,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回族在這里只能適應環(huán)境,選擇與藏族基本相同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三是回族在這里是散居、雜居,在人口上占絕對少數(shù),生活條件差,教職人員奇缺,無條件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缺乏基本的宗教知識;四是政治因素。明、清時期,許多內(nèi)地回族因經(jīng)商、開礦陸續(xù)遷徙到德欽、香格里拉,由于回族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與藏族不同,因此在居住上便自然形成獨特的回族生活社區(qū),因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的需要,他們先后修建了清真寺。
“文化大革命”時期,這里的回族受到嚴重沖擊。如德欽縣升平鎮(zhèn)的回族被分散下放到藏族村寨去居住、勞動,以淡化他們的宗教信仰和改變他們的清真飲食習俗。“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他們陸續(xù)返回原住地。后來,隨著政策的好轉(zhuǎn),有些人又恢復了回族生活習慣。
又如,香格里拉縣哈巴雪山下的龍旺邊村和蘭家村兩個回族村寨的情況。這里的回族長期與藏族、彝族、納西族相處,深受其他民族的影響,宗教知識缺乏。1992年以后,滇南的沙甸、納家營的回民主動與他們架起友誼橋梁,幫助他們修建清真寺、學習宗教知識等?,F(xiàn)在,這兩個回族村共有110多戶650余人,已保持了伊斯蘭教信仰和回族風俗習慣。這兩個回族村的特點是:客觀條件較差,但主觀愿望還是希望做回族,故在外部條件的作用下,他們保持了伊斯蘭教信仰和回族風俗習慣。顯然,對龍旺邊村和蘭家村這兩個村的回族來說,就更不存在所謂的“藏回”的問題。
這些遠離伊斯蘭教和回族主體社會的邊緣回族群體,生活艱難,宗教知識缺乏,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保持純正的伊斯蘭教信仰和回族的風俗習慣,實非易事。對這部分回族兄弟,我們不能強人所難,硬塞給它一個模棱兩可的名稱。對他們而言,他們的民族成分是回族,那他就是回族;如果他們根據(jù)政策,更改了自己的民族成分,那他就不是回族。正確使用民族稱謂,是個政策問題。
2、卡力崗的回族??彽幕刈寰幼≡谇嗪J』』刈遄灾慰h中部的卡力崗山系??徣税壳霸摰貐^(qū)德恒隆、沙連堡、阿什努3鄉(xiāng)的居民,1985年3鄉(xiāng)共有22153人,其中回族16565人,藏族4167人,撒拉族1199人,漢族175人?;刈宀俨卣Z和漢語,信仰伊斯蘭教。卡力崗回族的來源,主要是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藏族改宗伊斯蘭教,二是漢族改宗伊斯蘭教,三是回族遷入。
信仰特征:伊斯蘭教信仰占有突出地位,清真寺是人們?nèi)サ米疃嗟膱鏊?,每個回族村都有一座清真寺,每天5次禮拜,每周一次的“主麻日”(聚禮日),每年的開齋節(jié)、宰牲節(jié)、圣紀節(jié)等幾個主要的伊斯蘭教節(jié)日都在清真寺中舉行。
德一村是德恒隆鄉(xiāng)乃至卡力崗回族地區(qū)的伊斯蘭教中心,該村有大小阿訇68人,且其中有造詣很深的阿訇。2001年代表中國出國參加《古蘭經(jīng)》朗誦比賽的阿訇努爾麻尼,就是德一村人。另據(jù)德一村清真寺阿訇介紹,該寺還收藏有伊赫瓦尼派的圣物—創(chuàng)始人馬來遲的手杖。
卡力崗地區(qū)經(jīng)濟不發(fā)達,還是一個比較貧困的地方,但是該地伊斯蘭教信仰虔誠,完納天課率達到100%。對卡力崗人來說,語言、民族都可以忽略,只有宗教信仰相同的人才能夠聚集在一起,共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才能夠稱為回族。在卡力崗,說藏語的回族與藏族的最大區(qū)別是宗教信仰的不同,和由此而形成的食物禁忌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與不通婚。
伊斯蘭教不僅是卡力崗回族人的宗教信仰,同時也決定了卡力崗回族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生活方式。卡力崗回族人所認同的回族與藏族的區(qū)別標準是宗教,宗教信仰的改變,導致了卡力崗人的族群演變、文化變遷和民族自我意識與民族認同的改變。
總之,卡力崗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虔誠,回族風俗習慣保持完整,民族自我意識強烈,他們已完全融入回族主體社會,因此,稱他們?yōu)?ldquo;藏回”不妥。
(二)傣族地區(qū)的回族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共有回族3000余人,其中勐??h勐海鄉(xiāng)曼懂村公所的曼巒回、曼賽回兩個寨子是回族居住較為集中的地方。他們講傣語、穿傣族服裝,居住傣族干欄式房屋,生產(chǎn)、生活方式基本與傣族相同,但他們信仰伊斯蘭教,保持回族的風俗習慣,故被當?shù)氐拇鲎宸Q為“帕西傣”。“帕西”一詞在現(xiàn)代傣語中,有“不吃豬肉”“經(jīng)紀人(商人)”之意,是傣族對回族的稱呼。“帕西傣”則是傣族對曼巒回、曼賽回兩個回族寨子的專稱?,F(xiàn)今,這兩個寨子的回族人也自稱“帕西”或“帕西傣”,自己使用漢語時,則解譯為回族或回傣。2003年,曼巒回寨有63戶305人,經(jīng)濟以種植甘蔗、茶葉和搞運輸為主;曼賽回寨有76戶360人,經(jīng)濟以做牛生意為主。兩寨之間相隔4公里。
這兩寨的回族雖然在語言、服飾、居所方面與傣族相同,但回族的基本特征并沒有消減。
主要表現(xiàn):
一是宗教信仰。兩寨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虔誠,世代相傳,嚴格遵守伊斯蘭教規(guī),寨內(nèi)有清真寺和住持阿訇。曼巒回寨第一代三戶人家時,就建蓋了茅草竹蔑笆的簡易清真寺,后來,人口增加,就建蓋了瓦房圍竹蔑笆的大清真寺,該寺1909年毀于戰(zhàn)火,其后再建,至1958年前進行過多次修補。1958年大躍進時期無人管理而倒塌,故1958年至1982年寨內(nèi)無清真寺,老人們在自己家里禮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1982年寨內(nèi)重建了磚瓦平房式清真寺,近年又建成多層樓的清真寺。
兩寨在宗教方面與勐??h城和云南內(nèi)地回族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據(jù)寨內(nèi)回族老人回憶,先后到曼巒回寨主持教務(wù)的內(nèi)地阿訇就有馬、桂、何等人,目前,仍是內(nèi)地阿訇在主持教務(wù)。隨著黨的民族政策的落實和人民生活的改善,1985年開始,曼巒回、曼賽回兩寨與縣城內(nèi)回民互相邀請慶?;刈宓娜蠊?jié)日。
由于宗教信仰和民族風俗習慣的不同,傣族的潑水節(jié)等節(jié)日,他們并不過,只是參加聯(lián)歡而已,但由于親戚關(guān)系和友情關(guān)系受到傣族寨邀請他們過節(jié)日的時候,他們則自帶鍋具參加;傣族同胞也很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讓他們自己宰雞、牛,自己做飯菜。
二是風俗習慣。飲食禁忌:盡管兩寨的回族人在食譜、口味、烹調(diào)方面已部分地適應于傣族地區(qū)的風味特色,但在食物禁忌方面仍保持著回族的清真飲食習慣,禁豬、狗和自死動物,主要吃牛魚雞鴨鵝等?;橐黾彝ィ簝烧刈逶谄湎容吜髀溘潞2⑴c傣族通婚形成村寨后,即實行了嚴格的族內(nèi)婚:一是本寨或兩寨互為婚配;二是與外族(主要是傣族)通婚,但原則上是“只準進,不準出”,即傣族女嫁入或傣族男入贅。長期以來,由于近親結(jié)婚,已影響到自身的健康與興旺。喪葬:兩寨回族實行土葬、速葬,不用棺槨,亡體用清水沐洗后用白布包裹,阿訇念經(jīng)站拜,安葬儀式均與內(nèi)地回族相同。
兩寨的回族在將近200年的歷史進程中,堅守伊斯蘭教信仰,保持回族風俗習慣,雖然,由于受到環(huán)境和傣族文化的影響,他們在語言、服飾、居所、生活習慣方面與當?shù)氐拇鲎逑嗤蛳嗨?,但他們有著強烈的民族自我意識和回族文化認同感。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歷次人口普查時,他們填報的都是回族,人民政府也認定他們就是回族。
(三)白族地區(qū)的回族
居住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回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但其中一部分由于長期受當?shù)匕鬃逦幕挠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白族語言,穿白族服裝,建蓋白族風格的房屋,具有明顯的白族特征,故被人們稱呼為“白回”。這部分回族主要居住在白族人口較集中的劍川縣和洱源縣。其中洱源縣的士龐、雞鳴、三枚3個回族村較有代表性。
1984年,洱源縣共有回族5798人,占該縣總?cè)丝诘?.2%,居住于9個自然村,其中65%的人口聚居于右所的士龐、雞鳴、三枚3個回族大村寨。士龐村289戶1590多人,雞鳴村177戶1004人,三枚村163戶991人。數(shù)百年來,洱源回族處于以白族文化為主體的文化氛圍中,在語言、服飾、建筑藝術(shù)風格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白族文化的影響,但回族的基本特征并沒有變。
宗教信仰:士龐村建村伊始即建蓋了清真寺,1856年毀于戰(zhàn)火,清光緒丙申年(1896)建蓋了清真大寺,1920年又建蓋了“登明樓”(叫拜樓)。近幾十年來,由于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實,士龐等村回族的宗教生活開展正常,開齋節(jié)、宰牲節(jié)、圣紀節(jié)、亡人節(jié)(紀念1856年12月全村同胞被害)四大回族節(jié)日都要到清真寺舉行。節(jié)日期間,人們穿新衣服,宰牛羊,煎油香,互道祝賀,全村熱鬧非常。
喪葬:一如內(nèi)地回族。
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禁忌方面,完全是回族的生活習慣.
民族認同:他們認為自己就是回族,他們只不過是在居所的建筑風格、語言、著裝等方面受到白族文化的影響,適應了當?shù)氐沫h(huán)境而已。至于所謂的“白回”,不過是外界對他們的牽強附會的稱呼。
因此,僅依據(jù)他們居所的建筑風格、著裝、語言就稱呼他們?yōu)?ldquo;白回”是不妥當?shù)摹?br />
(四)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回回”
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回回”,事實上指的就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穆斯林群體,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左旗東北部的罕烏拉、敖倫布拉格、巴彥木仁、烏素圖、宗別立、巴音浩特等鄉(xiāng)鎮(zhèn),人口2000人左右,當?shù)厝撕屯獾厝朔Q他們?yōu)?ldquo;蒙古回回”“纏頭回回”。他們在語言、文字、服飾、生產(chǎn)方式、生活習慣上與當?shù)孛晒湃嘶鞠嗤?,但信仰伊斯蘭教,飲食禁忌與回族相同。20世紀60年代,隨著伊斯蘭教在該地的衰微,教外婚逐漸增多,喪葬方面也未嚴格實行土葬,出現(xiàn)了火葬、天葬。他們除信仰伊斯蘭教,參加伊斯蘭教宗教活動外,也參加喇嘛教的有關(guān)活動,但他們承認自己是伊斯蘭教徒,而不承認是喇嘛教徒。由于這些穆斯林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更接近蒙古族,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民族識別及歷次人口普查中,他們均被確定為蒙古族。
長期以來,這批“蒙古回回”作為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的一部分而存在,他們并無異議,這說明他們對自己的民族成分是認同的。今后,我們不能再沿用舊說,繼續(xù)稱他們?yōu)?ldquo;蒙古回回”或“纏頭回回”,而應當稱他們?yōu)槊晒抛迥滤沽帧?/p>
四、邊緣回族群體的民族認同問題
如前所述,所謂的“藏回”“白回”“傣回”“彝回”等的提法,無文獻可考,從實際情況看,也并不存在。
各民族間在經(jīng)濟和文化的交流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接納是不可避免的,在特定的情況下,優(yōu)勢文化主導和影響著其他文化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分散的、人口占絕對少數(shù)的民族生活在一個人口大大多于本民族環(huán)境的情況下,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和文化指向方面發(fā)生了變異,是一種很正常的現(xiàn)象。處于被影響過程的民族,往往表現(xiàn)為雙重民族特征與雙重民族自我意識并存,是個共性問題,并不只是表現(xiàn)在回族中。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各民族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共同的因素會不斷增多,但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將長期存在。因此,在評價民族間的影響與被影響的問題上,我們一定要堅持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客觀地看待每個民族的變化情況?;刈灏l(fā)展到今天,它的成員在族別的認定上,不只是看其伊斯蘭教信仰有多虔誠,也不只是看其回族風俗習慣保持的程度有多深刻,更重要的是要看其成員的民族自我意識有多強烈和是否按政策認定民族成分。
分辨邊緣化的回族群體是否仍是回族,或者是已改變?yōu)槠渌褡?,應從兩方面看:首先,如果歷史上被認定為回族的個人或群體,不論其現(xiàn)在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情況的保持情況如何,只要他認為他是回族,并繼續(xù)登記為回族,那他就是回族;其次,如果歷史上被認定為回族的個人或群體,其在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上已發(fā)生了變化,而他自己也認為他已不是回族,并登記為其他民族,那他就不再是回族。這就是說,族別的認定,是個政策問題,無討論余地。
民族成員的民族自我意識和民族成員之間的相互認同感,是這個民族的心理素質(zhì)的核心內(nèi)容。民族認同,是指民族成員對自我身份歸屬的認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傮w上講,回族均具有較強烈的民族認同意識,這一方面是由于其特殊風俗習慣決定的;另一方面,維護其特殊的風俗習慣則是其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回族成員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持和維護,是回族民族認同意識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回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如果回族的某些成員或某些群體,伊斯蘭教信仰意識沒有了,回族風俗習慣沒有了,并更改為其他民族成分,那他就是其他民族。相反,如果回族的某些成員或某些群體,伊斯蘭教信仰有所模糊,風俗習慣有所動搖,但他仍有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感,并且未更改民族成分,那他仍然是回族,不宜冠予他稱。
文/畢發(fā)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