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店村的民居多是土坯房,靜靜地掩映在半山坡上那片暖暖的春光里。屋頂上的云朵一時像狗一時像兔,一時又在藍天下消失得無影無蹤。采訪車在村口停下來,我們問路時恰巧碰見了郭老的外孫,今年七十六歲的楊吉生老人。楊吉生老人目前是郭南浦留在寧夏唯一的后人,他一輩子致力于涇源縣的鄉(xiāng)村醫(yī)療事業(yè)。
得知有人來打聽外公的故事,楊吉生滿臉堆笑,大手一揮帶我們來到了他家。他的家也正是郭南浦的故居。那是一幢岌岌可危的上房,這上房的一側是楊吉生的土坯房,他和小自己二十來歲的妻子以及今年不滿十二歲的兒子就生活在這里。百年老宅的木格窗戶、門楣、梁柱上雕刻著的花鳥魚蟲無不惟妙惟肖、生動可愛,只是百年的塵埃掩蓋住了它太多的容顏。
熱情的楊吉生端上來的茶水,光澤暗淡卻很濃郁,這濃郁中讓人感受到幾分郭氏家風的余韻。1894年,二十一歲的郭南浦中了方圓百里的頭名秀才,可這并沒有給他帶來絲毫的喜悅,他依舊跟從父親鉆研醫(yī)學并攻讀《古蘭經》,主要工作還是為當地的回族同胞看病。面對積貧積弱的晚清政府,他遠離仕途,卻依然能憑借妙手回春的醫(yī)術和樂善好施的胸懷獲得寧夏南部老百姓的尊重與敬仰。
讓郭南浦走入歷史視野的卻是一件小事。三十一歲那年,因為一場官司,他來到了甘肅蘭州城,為被告方辯護,結果在法庭上連連挫敗對手。由于當事人是一位享譽西北的回族領袖人物,于是,郭南浦幾乎是一夜之間在蘭州回胞中聲名遠揚。就這樣,他留在蘭州,還修建了自己的住宅,并先后結識了于右任、馬鴻賓等西北政要。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郭南浦振臂一呼,滿腔熱情的追隨者積極響應號召。他組織了“西北回民抗日救國宣傳團”,遠到香港、澳門等地宣傳抗日,募集資金,受到了所到之處回漢各族人民的歡迎。他們把募捐而來的巨資如數上繳國民政府,以備抗日救國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