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史料記載:大約1852年,在克伯爾巴格的沙巴格圖地方,穆斯林建了一座簡易的沐浴室,成為后來“莫其德”(清真寺的蒙古語名稱)的原型。到1890年,克伯爾的伊瑪目主管為弘揚教法,建了一座清真寺,當?shù)胤Q南清真寺,也就是現(xiàn)在的“豪勒寶莫其德”。1920年,經(jīng)阿拉善王府同意,又在克伯爾巴格的伯格特建了一座清真寺,稱為“伯格特莫其德”,但在“文革”期間全部被毀。1986年,國家為其出資重建。現(xiàn)在穆斯林聚居區(qū)的敖龍布拉格的這兩座“莫其德”已成為穆斯林過節(jié)、禮主麻的場所。
敖龍布拉格地區(qū)總面積兩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居住非常分散,因此除“古爾邦節(jié)”、“開齋節(jié)”等大型節(jié)日外,這里的穆斯林集體禮主麻是很困難的,他們因地制宜創(chuàng)辦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清真寺”,與“馬背學校”、“駝背電影院”十分相似。4人以上就可以在家禮主麻、做禮拜。
由于各種原因,蒙古族穆斯林除了過“古爾邦節(jié)”等穆斯林傳統(tǒng)節(jié)日外,還形成了一個自己的集會日:每年農(nóng)歷五月的第二個主麻日,大家集體到阿爾蘇過“都巴”(集體上墳)。阿爾蘇沒有清真寺,只有在空曠的沙地草原上隆起的一個個墳堆??赡芤驗槊考艺埌①晟蠅災罱?jīng)太分散,阿訇忙不過來,于是大家協(xié)商共定一個日子集體上墳,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個節(jié)日。每逢這一天,各家不用通知,都自動前往。他們來時幾乎每家都帶有蒙古包和帳篷以便吃住。在阿爾蘇過都巴也十分隆重而熱鬧:集體做主麻,誦經(jīng)祈禱過后,便拿出各家?guī)淼难蛉?、白面等食物交給主管人統(tǒng)一燉肉、炸油香、做“哈里巴”,然后每人一份,分裝共餐。久別重逢的人們,茶足飯飽后開始親切交談。如果年景好,牛羊肥壯,自然還要開展一些那達慕活動,舉行摔跤、賽馬、賽駱駝等比賽。
蒙古族穆斯林的信仰是堅定的,幾百年來,他們的生活習俗雖然蒙古族化,但他們的信仰卻始終如一。其他蒙古族對藏傳佛教的信仰,并沒有影響他們對真主的虔誠。他們從不參加佛教的廟會,即便偶爾與朋友鄰居前往,也僅以旅游者的身份。
不僅如此,他們有自己的阿訇,如馬布音吉日格勒、策仁道爾吉、布白等都是土生土長的阿訇。其中馬布音吉日格勒的父親馬圖門烏力吉在20世紀30年代,克服重重困難,自費到沙特阿拉伯學習阿文和《古蘭經(jīng)》,是蒙古族穆斯林中唯一到圣地朝覲回來的“哈吉”大伊瑪目。他回來后培養(yǎng)了許多學生,把他的4個兒子也都培養(yǎng)成了阿訇。因此,他們一家深受當?shù)啬滤沽值膿泶鳌?/p>
現(xiàn)在當?shù)氐囊连斈?、阿訇、滿拉的人數(shù)之多與過去已無法相比,尤其是滿拉,每戶都有。他們自己有祖?zhèn)骷乙?guī),只要是生下男孩都送清真寺學習,或請阿訇教學阿拉伯文、念《古蘭經(jīng)》。這個規(guī)矩何時傳下來的,誰也說不清楚,但他們奉若祖訓一直延續(xù)至今。他們一般不允許家中出現(xiàn)“俗人”(蒙古語叫哈日空),成年男子中抽煙喝酒者很少見,而作為滿拉輪流住清真寺的在冊人員有30人。這些宗教人士在繼承伊斯蘭民族文化遺產(chǎn)、方便牧區(qū)經(jīng)濟生活、尊重穆斯林風俗習慣等方面,都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蒙古族穆斯林友善、頑強、豪放,他們世代生活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過去的燦爛,也收獲著今天的文明,使這里的人文沉淀更為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