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掘宗教文明優(yōu)良傳統(tǒng) 為促進社會和諧服務
◆馬中平
黨的十七大將“促進社會和諧”作為大會的重要主題之一,將科學發(fā)展、社會和諧并列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日新月異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變遷中,一些固有的和新生的影響社會和諧和安寧的問題不斷暴露,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大的方面來講,貧富差距、城鄉(xiāng)差距、地區(qū)差距擴大,勞資之間的利益沖突加劇,生存環(huán)境惡化等涉及到國計民生的問題,國家正在下大力氣調整。這些都是經濟建設過程中的一些不和諧因素。在精神層面,我們看到官德、醫(yī)德、師德下滑,假冒偽劣泛濫,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忽視環(huán)保,涸澤而魚的現(xiàn)象也很普遍,這些問題不僅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憂慮,也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究其原因,是因為重視經濟發(fā)展,忽視社會公平,重視社會穩(wěn)定,忽視社會和諧,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造成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可以說是人們缺乏信仰帶來的惡果。沒有信仰,什么都不信的人,只追逐金錢、名利和肉欲。因此,長期沒有信仰的人,就可能異化為沒有責任、沒有義務、沒有規(guī)矩、肆無忌憚、胡作非為的人。
構建和諧社會是全國各族各界奮斗的共同目標,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匯聚一切資源,長期不懈的努力。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等世界四大文明中都有關于追求和諧的思想。伊斯蘭文明中的和諧觀既很具體,也很人性化,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與我們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觀有異曲同工之妙??鬃诱f,“和為貴”,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說:“信教的人們,你們當全體入在和平教中”(2:208)、“伊斯蘭”的意思就是和平、安寧。“圣訓”中說:“和平不侵害穆斯林的人才是真穆斯林;對他人生命財產沒有威脅的人才是真穆民”。墨子提出“兼相愛”、“愛無差”等的理想社會方案,伊斯蘭教的至圣穆罕默德說:“有愛心的人們,仁慈的主也會愛他們。請你們仁愛大地上的一切。”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tài),《禮記·禮運》中描繪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理想狀態(tài),而《古蘭經》中說:“你們當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當孝敬父母,當優(yōu)待親戚,當憐恤孤兒,當救濟貧民,當親愛近鄰、遠鄰和伴侶,當款待旅客,當寬待奴仆”(4:36)。這些思想何其相似,兩大東方文明體系中如此近似的主張不由得使人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十分豐富。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舉辦的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講話(以下簡稱胡錦濤同志《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蛟S是因為人類向往理想社會的普遍共性吧,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在伊斯蘭文明的思想庫——《古蘭經》和《圣訓》里我們可以找到大概相同或相近的主張,這里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介紹。
一、關于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
《古蘭經》中說:“真主的確命人公平、行善、施濟親戚,并禁人淫亂、作惡事、霸道;他勸戒你們,以便你們記取教誨”(16:90)。在這段經文里,真主命人公平、行善,禁人作惡、霸道。又說:“你們當為正義和敬畏而互助,不要為罪惡和橫暴而互助”(4:85)。這里明確提出,人們應當為正義而互助,不要為罪惡和橫暴而互助。提倡公平,伸張正義,棄惡揚善,是人類社會共同的道德準則,也是人類永恒的要求,公平得不到維護,正義得不到伸張,社會矛盾就容易激化,社會和諧就沒有了基礎。胡錦濤同志《講話》中指出,“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正義,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實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正義,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xié)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在伊斯蘭教看來,維護社會公平,就要靠每一個人從維護公道,主持公道做起,《古蘭經》中說:“信道的人們??!你們當維護公道,當為真主而作證,即是不利于你們自身、和父母和至親。無論被證的人是富足的,還是貧窮的,你們都應當秉公作證;真主是最宜于關切富翁和貧民的”(4:135)。伊斯蘭教要求人人主持公道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即使以犧牲自己親人的利益也在所不惜,是如此的徹底和純粹。在論及公道時,另一段《古蘭經》文中說:“信道的人們?。∧銈儺敱M忠報主,當秉公作證,你們絕不要因為怨恨一伙人而不公道,你們當公道,公道是最近于敬畏的。你們當敬畏真主,真主確實徹知你們的行為的”(5:8)。伊斯蘭教認為,主持公道,不能以自己的好惡來取舍,應該是無條件的,因為這涉及到維護社會公平的大局,涉及到正義的伸張,是基于敬畏真主的信仰要求,所以一旦因一已之私而置真主的誡命于不顧,循私枉法,那就是對真主的不敬,在后世要受到應有的懲罰。
若要伸張正義,主持公道,就要見義勇為,否則,伸張正義,主持公道就會變成一句空話。伊斯蘭教的至圣穆罕默德根據(jù)《古蘭經》的精神,留下了精辟的圣訓:“你們當中誰要是看見有人做惡,就勇于去制止他,若做不到,就用口去規(guī)勸他,若還做不到,就用心去憎恨他,這是最弱的信仰”。這段圣訓與我國傳統(tǒng)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見義勇為思想的內涵相同,但又有從信仰的高度出發(fā),用手、用口、用心止人作惡的三個不同層次,更加符合人性的實際,更具有可操作性。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看到,魯莽的不自量力的見義勇為,不僅于事無補,而且有可能使自己受到傷害。就像西方國家的士兵在失去戰(zhàn)斗條件或能力后的投降被認為是體面的,而中國、日本士兵在同樣條件下的投降被看作是恥辱一樣,這段圣訓中體現(xiàn)出來的伊斯蘭文明中的見義勇為思想與我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是有所不同的。
對于那些危害社會的不良行為熟視無睹的明哲保身者,《圣訓》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比喻,“遵循真主的法度者和違法亂紀者,譬如一伙人在艙上抓鬮,結果一伙人在上艙,一伙人在下艙,下艙的人喝水須到上艙,故下艙的人合計,假如我們在下艙船底鑿一個洞,我們就不必到上艙喝水了。倘若上艙的人任隨下艙的人去做,則他們將全部被淹死,倘若他們要去制止,則雙方都能得救。”一個和諧社會,就是一條同舟共濟,相濡以沫的巨輪,社會公平和正義是調劑人際關系、消解社會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的社會潤滑劑。一旦人人都對公平和社會正義漠然視之,就如賣假貨者收到假幣一樣,最后人人都要為失去正義感和道德淪喪而付出代價,真到了全社會要為此付出代價的時候,那么后果就不堪設想,也可能真的不可救藥了。這些《圣訓》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二、關于誠信友愛
最近一兩年,誠信建設、誠信檔案、誠信記錄等名詞在報刊上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這說明缺乏誠信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使大家對這一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胡錦濤同志《講話》中,把誠信作為未來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加以描述,把誠信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說明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也說明我們的社會對誠信的迫切需要。我們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期,在社會取得巨大發(fā)展的同時,各種影響社會和諧甚至違法犯罪的問題也層出不窮,全社會都在喊打假,打假力度也不小,但假冒偽劣還不少,假奶粉、假種子、假藥、影響高考試卷判讀的假鉛筆,還有名目繁多的假名牌,規(guī)模不小的造假販假活動,不僅對廣大國內消費者造成危害,假貨被國際倒爺們倒騰到國外后,對中國商品的形象和信譽都產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極影響,以至于在國外形成這樣的普遍影響,認為中國貨一是便宜,二是假冒,這將是長期難以挽回的損失。
伊斯蘭文明中關于誠實經商的原則來源于《古蘭經》?!豆盘m經》中說:“你們應當以公平的秤稱貨物。你們不要克扣他人所應得的貨物。你們不要在地方上為非作歹,搬弄是非”(26:182-183)。“傷哉!稱量不公的人們。當他們從別人稱量進來的時候,他們稱量得很充足;當他們量給別人或稱給別人的時候,他們不稱足,不量足。難道他們不信自己將復活,在一個重大的日子嗎?”(83:1-5)在以上兩段經文中,先是以“你們不要…你們不要…”的語氣勸誡,繼則以復活日的審判來作為禁駭,在《圣訓》中,對此則是更加明確:“后世之日,招搖撞騙的奸商,同暴君惡霸復活在一起;誠實利人的義商,同圣賢烈士復活在一起。”把誠實利人的義商與圣賢烈士放在同一個層次,從信仰上來說這是一種崇高的激勵。還說:“你們要堅持誠實的美德,因為誠實會引導你們走向正義,正義會指引你們步入樂園。一個人只要誠實,并喜歡誠實,真主那里就記錄了他的名字——誠實者。”后世的伊斯蘭學者們,根據(jù)《古蘭經》和《圣訓》中的有關商業(yè)道德精神,對商業(yè)交易做了許多規(guī)定。正是由于長期受到伊斯蘭文明的薰陶,既是在現(xiàn)代伊斯蘭國家,也絕少有人在做生意時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做昧良心的生意。
伊斯蘭教不僅要求穆斯林在經商時要恪守伊斯蘭商業(yè)道德,誠實經商,而且還要做一個守信踐約的穆斯林?!豆盘m經》中說:“當你們締結盟約的時候,你們應當履行,你們既以真主為你們的保證者,則締結盟約之后就不要違背誓言。真主的確知道你們的行為”(16:91)。“誠然,凡踐約而且敬畏的人犤都是真主所喜愛的犦,因為真主確實喜愛敬畏者的”(3:76)。與其他伊斯蘭教的道德規(guī)定一樣,守信踐約也是以敬畏真主為出發(fā)點的。
誠實守信是穆斯林的處世之道,平等友愛則是穆斯林的待人之道。《古蘭經》中說:“善與惡是截然不同的,你應以最善的方式來抵制惡行,那么,與你相仇者會變得親若密友”(41:34)。讀了這段經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以和為貴及以德報怨,化干戈為玉帛的思想與之多么相像,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兩大東方文明體系交相輝映之處實在是不勝枚舉?!豆盘m經》中說:“伊斯蘭是你對安拉忠誠不二,對人類以美德相處”,先知穆罕默德也說:“誰不仁愛他人,他也得不到仁愛”。
三、關于充滿活力
伊斯蘭文明主張兩世吉慶,穆斯林既要追求后世,得享天園,又要在現(xiàn)世生活中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享受美好的生活。《古蘭經》中說:“你應當借真主賞賜你的財富而營謀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卻你在今世的定分”(28:77)。“當禮拜完畢的時候,你們當散布在地方上,尋求真主的恩惠,你們應當多多地紀念真主,以便你們成功”(62:10)。這兩段經文教誨人們,在今世生活中要積極進取,不能因寄托后世而忘記了作為人在今世的定分,也就是作為一個人應該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子女所應盡的義務。同時,心中不忘記真主,多行善事。
對于兩世吉慶的思想,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闡釋得更加極致:“你們應當為今世而耕耘,就像你永生不死;你當為后世而行善,猶如明日即亡”。這里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既反對“我死后那怕洪水滔天”式的極端享樂主義,又反對在今世生活中看破紅塵,無所作為的消極遁世主義,并鼓勵人們在建設美好生活的同時,還要積極上進,服務社會和人群,所以他還說:“你們中最優(yōu)秀的人,就是對人類有益的人。”二是對生與死的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伊斯蘭教認為,人之生死,都由真主定度,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死生有命”,穆斯林認為,人的生命來自于真主,死后都要歸向真主,所以穆斯林去世都叫“歸真”。對待死亡,沒有恐懼,順其自然,非常理智;并力行善事,時刻為死亡做準備。這種泰然處之的態(tài)度,會使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與人爭長競短,你爭我奪,消除緊張,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氣氛?!?/span>
(作者系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