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薩珊波斯(今伊朗一帶)人安拙汗所率5000人入唐,太宗詔維州(今四川茂縣)安置,授以刺史、拜左武衛(wèi)將軍,累授左衛(wèi)大將軍,右監(jiān)門大將軍,封定襄郡公。這只是成規(guī)模入華的記載,事實上,民間的商貿(mào)的往來更早,如素以興販貿(mào)易為業(yè)、持多種信仰(主要是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等)的中亞諸國胡人、薩珊波斯人、粟特人等早已開始在華僑居或留居,史書中稱他們?yōu)?ldquo;西域胡人”、“胡商”、“蕃客”等。
661年,被大食人所敗的薩珊王朝王子卑路斯和部下(瑣羅亞斯德教,即拜火教)向唐王求援避難,唐高宗封他為右武衛(wèi)將軍。波斯大酋長阿羅憾率部入唐后任右屯衛(wèi)大將軍。在長安建立了波斯胡寺、波斯會館。
750年前后,西亞地區(qū)爆發(fā)了反抗伍麥葉王朝的武裝斗爭,反抗主力是為波斯人,反抗斗爭失敗后,有一批波斯人因逃避伍麥葉王朝的逼迫逐漸由西向東遷徙,來到中國北方,作了中外貿(mào)易的“牙客”。而今天的回族中,做牛。羊、馬、干果、古玩等行業(yè)“牙客”的人仍有很多。
724—756年,《唐大和尚東征傳》載,天寶年間,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昆侖來船,不知其數(shù)。并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其船深六七丈。”他們來華后,有的集中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內(nèi)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從事香料、象牙、珠寶、藥材和犀角等類物品的販賣,并帶回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和其他商品。
755至763年,安史之亂期間,即安祿山、史志明謀叛,唐肅宗因兵力不足,阻擋無效,為保江山,借大食兵平定叛亂,哈里發(fā)“派遣了一支由熟練騎射,勇敢善戰(zhàn)的大食人(包括中亞諸多民族)組成的軍隊,在業(yè)阿福爾的率領下前往中國,隨后,又發(fā)生了史恩明叛亂,這些大食兵助唐平定了兩次叛亂后,恢復了肅宗皇帝的王位,肅宗犒賞西域大食兵,從各州縣挑選適當女子,配嫁大食兵。于是由揚州等地選女子三千,詣送長安,以為匹配。自此以后,大食兵乃安居中國。”
宋代,泉州、揚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均有大批西域來華商人聚居,即“住唐”,即留居中國不歸,是域外商人的一種時尚。朱彧:《萍洲可談》卷二載:“諸國人至廣州,是歲不歸者,謂之‘住唐’。
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由四百五十名回回組成的商隊去花剌子模經(jīng)商。商隊途經(jīng)訛答剌時,被該城守將亦難出扣留,花剌子模沙摩訶末下令殺死商人,沒收全部財產(chǎn),因而引發(fā)成吉思汗西征。西征過程中(指1219----1225年的成吉思汗西征和1252----1260年的旭烈兀幾西征),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黑海(亞歐大陸地帶一內(nèi)海)以東的中西亞廣大地區(qū)納入蒙元版圖,此間東來的回回人數(shù)量達到幾十萬(有說過百萬),這些回回人除了部分工匠、官仕、商人、學者、醫(yī)師等外,大部分編為“西域親軍”、“諸道回回軍”、“阿速回回軍”、“阿爾渾軍”“探馬赤軍”、“哈刺魯軍”等,被分散安置在中國各地屯聚養(yǎng)牧,上馬備戰(zhàn),下馬墾牧。
1235年元太宗窩闊臺實施了“乙未籍戶”制度。來自中、西亞一帶的回回人有古粟特人、哈剌魯人、康里人、突厥人等,信奉有拜火教(襖教,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也稱明教)徒、景教徒、穆斯林(信仰伊斯蘭教者),還有“術忽回回”(猶太人)、“綠睛回回”(信仰基督教的阿速部人)、“羅哩回回”(吉普賽人)等,這些具有禁食豬肉的習俗的西域人都被統(tǒng)稱為回回,正式被當時的政府編入戶籍,名“回回戶”,自此,回回人就有了正式的中國國籍,與漢、蒙等民族女性結(jié)合組成家庭并留居,成為中國一個民族。在元代官方文書或詔令中,回回與其他民族也就明顯區(qū)分開來,如元代《祥符圖經(jīng)》對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兒、回回、也里可溫、河西、契丹、女真、漢人八類”等。
1263年忽必烈敕令設建回回星歷司和回回醫(yī)藥司,由愛薛回回掌管該二司,該回回全名為:伊薩·伊本·艾比·舒克爾(原敘利亞人,信奉基督教聶思脫里派,中國稱景教或大秦教),隨后又創(chuàng)立京師回回醫(yī)藥院,由他的妻子薩剌主持。回回醫(yī)學中的重要醫(yī)著有:《回回藥方》為回族醫(yī)藥學大型綜合性典籍,作者不明;《海藥本草》,作者為唐末五代時的李珣。祖籍波斯,又名李波斯;《飲膳正要》,此書是我國第一部營養(yǎng)學專著,成書于元代天歷三年(公元1330年),作者忽思慧;《瑞竹堂經(jīng)驗方》,明代中葉所著,作者不詳。
1271年,在扎馬魯?。úㄋ够鼗兀┑闹鞒窒?,元朝政府正式在內(nèi)蒙古正藍旗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回回司天臺,扎馬魯丁為臺長,由他督造的七件儀象,(其中的地球儀早在1267年即由扎馬魯丁首次發(fā)明并制成)。通過運用科學的天文儀器觀測天象,編制回回歷。扎馬魯丁及其回族天文學家通過自己的科學研究,在中國第一次建立了中國研究天文學的中心,天文學方面的工作和成就對中國天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1280年又設立更強大的回回司天監(jiān),任務除了“量天測地”又增加了編制回回歷法。元代回回司天監(jiān)的設立一直延續(xù)到明末。
1272年11月,由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弟子亦思馬因,研制的回回炮試射成功,此炮射程遠、威力巨大。此外,先后又有回族兵器制造家發(fā)明和引進了"火銃"、"鑌鐵刀(鑌鐵:大馬士革鋼)"等。
1273年元世祖對駐防在各地的回族軍隊下令:“探馬赤軍,隨地入社,與編民等”。自此,便有大批的回回軍士,分布全國各地屯田農(nóng)耕。一般是50家為一社,這是農(nóng)村的社會基層單位,可以說是后來回回營、回回村或聚居的某家營、某家村的開始,從而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大分散小聚居格局。
1276年,著名回回建筑師亦黑迭爾丁設計和組織營造元大都(今北京城),亦黑迭爾丁率眾精心測量勘探,既吸取國外先進的建筑技術,又充分尊重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有機結(jié)合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條件和地形地貌特點,設計建造了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建筑先進水平相融合的元朝都城和宮殿。與1293年建成。
1289年,回回國子學設立,教習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字)。
1340年左右(元至正年間),回回人引進了波斯人制作“大食瓶”的銅掐絲琺瑯瓶工藝和部分原料,結(jié)合中國文化制作成了聞名于世的“景泰藍”。
1357-1366年,元朝實行種族地方歧視政策,如嚴禁福建軍民諸色目人等習學武術或弄槍棒,違者教師及習學人并決(杖)77下。此后,又禁止?jié)h人藏兵器,畜馬匹。又屢次詔令泉州大造戰(zhàn)船對外用兵,“民眾實為艱苦”。自元初以來,泉州不斷爆發(fā)抗元的農(nóng)民起義,福建“義兵”萬戶賽甫丁和阿迷里丁不堪歧視,率眾據(jù)泉州進行反抗,長達十年之久。與1366年千戶金吉、龔名安等人夜開西城門引陳友定所率省軍進入而最終失敗。陳友定乘機大肆殺戮回回人,致使大批回回逃離泉州,遷徙鄉(xiāng)間或他方,隱姓埋名,至此盛極一時的泉州港開始冷落。史稱“亦思巴奚兵變”。
1368年明王朝建立,許多杰出的回族人物脫穎而出。著名開國功臣徐達、馮國用、常玉春、胡大海、丁德興、藍玉、沐英、馮勝、鄧愈、李文忠、華云龍等人被稱為十大回回。徐達、常玉春、胡大海(多信仰明教(摩尼教化身))等大將率明軍北伐的過程中,在河北、京津、山東直至山海關和東北等一帶留有諸多回回營,形成了大量回族聚居區(qū)或村落。明代著名反侵略的英雄麻貴,在日本人侵朝鮮時統(tǒng)兵赴朝作戰(zhàn),西北戰(zhàn)場上則有達云等戌邊名將。著名的航海家鄭和、馬歡,剛直不阿清官海瑞,兵部尚書鐵鉉、工部尚書趙榮、清官孫繼魯?shù)取N幕远→Q年、馬自強、金大車、金大輿、馬繼龍、閃繼迪、馬上捷、馬錦等為代表。在明代,回回歷仍然是明代主要歷法,與大統(tǒng)歷參用。朱元璋等明代皇帝亦有是回族人的說法。綜觀明代,回族人在諸多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鄭和率領龐大船隊首次出使西洋。在漫長的28年間,鄭和船隊裝載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設備和各種武器經(jīng)亞非三十余國,涉十萬余里,與各國建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聯(lián)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偉大歷史壯舉。鄭和1405年首下西洋,比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經(jīng)過好望角早92年,比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早114年,他無疑在人類文明史及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為了紀念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2005年我國政府把鄭和首下西洋的7月11日定為中國“航海日”。
1465-1487成化年間,回族人從波斯一帶引進了“回青”(當時稱“蘇麻離青”)、“霽紅料”等明代瓷器所用原料,把各種回回花紋、造型和圖案與中國的傳統(tǒng)相結(jié)合,制造出了大量聞名與世的名瓷,使明代陶瓷的制造工藝達到了藝術頂點,到了精美絕倫的境地,這些精美瓷器通過鄭和下西洋、絲綢之路等銷往西域和海外,因而使明代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大放異彩,取得輝煌成就。早在1426-1435宣德年間,回族工匠以天方斬鹵砂、紫石、風磨鋼以及金、銀等33種金屬為原料,通過中、東亞文化的交流,回漢等族工匠的高超技藝,精工冶煉制造了一批精美的銅制香爐(即著名的宣德爐)。
附注:在醫(yī)藥界,唐末五代的“波斯回回”李珣(李波斯)所著的《海藥本草》;元代回回人忽思慧(又作和斯輝)所著的《飲膳正要》;問世于明代前期的《回回藥方》;明帶沙圖穆蘇·薩謙齋所著《瑞竹堂經(jīng)驗方》并稱為“回族醫(yī)藥四大文獻”,在歷史上曾一度占有重要的地位,為回族聚居區(qū)和全國各族人民的衛(wèi)生保健發(fā)揮過積極重要的作用,為中國醫(yī)藥的發(fā)展做出過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