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統(tǒng)治時期,東西方之間人民的交往也空前繁盛。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歷時五年攻入了政權尚未鞏固但已形成帝國胚胎的花剌子模?;ㄘ葑幽5慕虬ǎ和翈炻固?、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今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色列、伊拉克東部等周圍廣大區(qū)域。直至公元1258年,旭烈兀(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忽必烈之弟、伊兒汗國的建立者)又攻陷了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巴格達,周邊的敘利亞、約旦、土耳其、黎巴嫩、埃及、甚至阿爾及利亞一些地區(qū)也沒有幸免。伴隨蒙古軍隊的節(jié)節(jié)勝利的是大量回回青壯年的充軍,大部分編為“西域親軍”、“諸道回回軍”、“阿速回回軍”、“阿爾渾軍”“探馬赤軍”、“哈刺魯軍”等,一批批被征調到東土,分散安置在各地屯聚養(yǎng)牧,上馬則備戰(zhàn),下馬則墾牧。其中也相當多的能工巧匠,有的被編入官局從事手工業(yè)生產,有的則作為軍工匠,制造“回回炮”、各種軍械等。還有一些學術人事(如天文、醫(yī)藥、建筑等)以及一些擅長經商、理財的回回商人也隨之東來,之后輾轉遷入內地。隨后是大批中亞商販、旅行家,沿著東西驛道,絡繹東來。元人文獻把他們稱為回回人、西域人或大食人,統(tǒng)歸色目人。他們在內地隨意居住,蹤跡遍及城鄉(xiāng)各處,但在一個地方內又往往保持小范圍的聚居,嫁娶喪葬、仍維持原有的習俗。元朝設立“回回哈的司”,管理回回事務。他們定居各地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中國文化,不少人成為修養(yǎng)很高的文學家,同時也把中西亞的異域文化傳播到中國。元朝的科學技術達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甚至醫(yī)學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
彼時,領先于世界的阿拉伯與波斯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原因在于元朝的帝國有實力征調大批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科學、技術精英前來中國。這些精英掌握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些中西亞學者和其他先前來華色目人一道,與中國其他一些民族經過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刈灏寻⒗c波斯甚至希臘與羅馬的天文、數學、化學、地理、醫(yī)學、文學、哲學、歷史等各方面知識在中國加以傳播和介紹,其中尤以天文、數學等科技圖書最多。 這些人類文明成果,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學技術知識出現在元朝時期的中國,具有特別的意義。
天文
在元朝,天文學方面的科學技術造詣是世界水平的。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為星學者”。他們翻譯及帶來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優(yōu)努斯(也譯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譯作《哈基姆歷數書》)等天文學著作。1260年,元廷承金人舊制,設立司天臺;1271正式設立回回司天臺,1312設立回回司天監(jiān)。后來還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馬剌?。ㄓ肿g作扎馬魯丁、扎馬剌?。榇淼奶煳膶W家管理此類工作,札馬魯丁制造了哈剌只(斜環(huán)儀)、咱突朔八臺(方位儀)、魯哈麻亦渺凹只(斜緯儀)、魯哈麻亦木思塔余(平緯儀)、苦來亦撒麻(天球儀)、苦來亦阿兒子(地球儀)、兀速都兒剌不(觀象儀)等天文儀器,元朝為此專設有回回司天臺。這些儀器,當時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研究科學史的英國李約瑟博士在談及地球儀時說:“除公元前2世紀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儀(已失傳)外,沒有比馬廷·貝海姆1492年的紀錄更早的人。”可是札馬剌丁的地球儀卻誕生于1267年,比馬廷·貝海姆的記錄整整早了225年!
歷法
在歷法方面,札馬剌丁依照阿拉伯歷法編制有《回回歷》,一直沿用到明朝。
數學
中國人使用阿拉伯數字是從元朝開始的。這些美妙的數字是元朝時期來華回回贈與我們的禮物。1957年,在西安元代安西王府遺址中,考古隊員發(fā)現五塊鑄有阿拉伯數字撤離形鐵塊,其中四塊出土時夾在鑿刻整齊的兩塊方石中。經研究,這是用阿拉伯數字排列的六六幻方,其縱、橫、對角線的數字之和為“111”。上述遺跡是1273年修建安西王府時,作為奠基埋藏的。
元朝是繼兩宋中國數學濟身于世界水平的黃金時期。中國數學家不但繼承、超越了以往的數學成就,而且眾多回回人將先進的數學知識傳入中國,使中國的數學研究在元朝有了質的飛躍。
醫(yī)藥
在元朝,中醫(yī)藥學有很大發(fā)展,出現了(金)元四大學派,特別是中國與阿拉伯、波斯等地密切而頻繁的交往,不但大大促進了中國人的重大發(fā)明及中醫(yī)藥知識廣泛向外傳播,而且使得當時處于領先水平的阿拉伯及波斯醫(yī)藥學典籍被帶來中國并翻譯成中文?;鼗蒯t(yī)學頗負盛名。元朝在太醫(yī)院下設廣惠司,掌修制御用回回藥物及和劑,以療治諸宿衛(wèi)及在京孤寒者。敘利亞人、景教徒愛薛是廣惠司的創(chuàng)建人?;鼗厮幬锱c驗方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普遍重視,秘書監(jiān)中保存有《忒畢醫(yī)經十三部)(忒畢,阿拉伯語醫(yī)學)。明初刻本《回回藥方》,據考證系阿拉伯著名醫(yī)學家依本·貝塔兒的《簡救法》一書的譯本,大概是元代譯出的。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是一本研究食物醫(yī)藥學的專著,其中也保存了一些回回藥物及方劑。阿拉伯式的芳香揮發(fā)劑、滴鼻劑、露酒劑、油劑與糖漿劑等已經普遍得到推廣應用。在元朝的秘書監(jiān)中,保存了不少阿拉伯人關于醫(yī)藥學方面的著作。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學此時已經深受這些外來醫(yī)藥學的影響,特別是中藥學擴大了“中藥”的內涵,大量吸收、使用由阿拉伯人、波斯人甚至印度人傳來的“海藥”。元朝政府在太醫(yī)院下面專門設置廣惠司,掌管回回醫(yī)藥事務;公元1291年先后在大都、上都建立“回回藥物院”。著名的“回回藥方”也是元朝時期從波斯、阿拉伯一帶傳來的。另外,元末杭州回族已經開始設立比較正規(guī)的醫(yī)院為國人治病。
元時的中國,醫(yī)藥學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出現了兼收并蓄、互通有無的局面,大大豐富了醫(yī)藥學知識的內容。
《回回藥方》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回回醫(yī)藥學典籍(作者不詳),原有36卷,少數殘存本現可見于北京圖書館。該書多以漢語書寫,同時夾雜許多阿拉伯語與波斯語醫(yī)藥術語及漢語音譯。僅以少數殘存本目錄就可以看出,《回回藥方》是一部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和皮膚病等科、內容豐富、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醫(yī)學典籍;研究中國醫(yī)藥史的學者根據殘存部分推斷,《回回藥方》約有藥方6000~7000首之多,其價值與中醫(yī)古籍《外臺秘要》相當。
建筑
北京的歷史約有2000年以上,然而今日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就建筑學成就而言,元大都堪稱享譽中、外的建筑學藝術瑰寶。元大都城在技術方面的主持設計與參與建設者,是回族建筑學家亦黑迭兒丁,他在大都宮城的設計中心講目算,指授肱麾,咸有成畫。難以想象,這位建筑學家竟能夠運用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學特色,結合世界上先進的建筑學風格,設計出格局宏大、規(guī)劃嚴整,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元大都。參與元大都設計、建設的,還有一大批專家、學者、能工巧匠。全面地說,元大都是多民族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元大都自1267年開工興建,至1285年歷時18年建成。
軍事
代回族兵器制造主要有"回回炮"、"火銃"、"鑌鐵刀"三種.其手工業(yè)兵器制造技術的巨大成就,是中西亞手工業(yè)技術與中國傳統(tǒng)手工技術結合的產物,是中西亞民族文化與中國儒家文化、草原文化結合的產物。
樂器
元朝,回回人帶來并推廣回回樂器,主要有興隆笙、殿庭笙、火不思、嗩吶、琵琶(批把),還有豎箜篌、揚琴、五弦、橫笛、都縣鼓、毛員鼓、羯鼓、銅鈸、貝等主樂器,分別來自波斯和埃及等地。其中火不思(又譯“渾不似”)本是一種四弦的波斯彈撥樂器。將火不思四弦改造成二弦并使之成為拉弦樂器,就是現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胡琴。胡琴是中國最早的拉弦樂器。雖然胡琴的歷史久遠,但是與現代樣式最為接近的胡琴出現于元代的中國。自元代伊始,胡琴這種波斯樂器便取代先前在樂器演奏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國傳統(tǒng)樂器琵琶。后來的三弦也是在這兩種樂器的基礎上產生的。至今,胡琴(揚琴)、三弦更是廣泛應用于中國戲曲音樂之中,成為所謂的“民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