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回族青年會是民國時期的回族青年組織。1930年由北平各高等院?;刈鍖W生倡議創(chuàng)立,會址設在北平。該會反對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污蔑回族是漢人信奉伊斯蘭教的歪理邪說,會刊為《回族青年》。1937年,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停止在北平活動。1939年在重慶復會,因國民黨反對使用“ 回族”這一稱謂,被迫改稱“中國伊斯蘭青年會”,并在大后方各地廣泛設立分會。會刊改稱《伊斯蘭青年》。1945年該會負責人薛文波、馬汝鄰等在重慶發(fā)表宣言,駁斥蔣介石不承認回回是民族的說法,再一次提出回回是一個民族,并為爭取民族權利展開各種活動。年底,在南京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改名為“中國回族青年會”,選舉馬汝鄰、薛文波、 閃克行、馬煥文、吳建勛、王農村等為新一屆負責人,決定該會的主要工作方針是:爭取回族利益,提高回族地位;提倡科學,普及回族教育;破除落后習俗,實行男女平等,促進回族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發(fā)展回族團結、勇敢、勤勞美德,與全國人民共同進行和平建國工作。易名后,出版會刊《回族青年》,各地分會也相繼擴展。 該會與1949年后停止活動。
相關背景:國民黨執(zhí)政的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奉行大漢主義,推行大漢族主義壓迫少數民族的政策,一方面宣布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另一方面又不愿承認少數民族的存在,整個國家成了一個民族的大牢獄,是所有少數民族人民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他們把漢族以外的各少數民族稱之為“宗族”(見蔣介石《中國之命運》),或者漢族的分支。國民黨提倡的所謂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也具有很大的欺騙性。他們不僅歧視回族的風俗習慣,而且還不愿不承認回族的存在,把歷史上回族和各族穆斯林所信仰的伊斯蘭教或天方教、清真教統(tǒng)改稱為回教。蔣介石操縱下的“國民大會”把回族稱作“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在大漢主義的威逼利誘下,個別回族軍閥、官僚和部分有宗教特權的門宦教主和把頭們,不但置民族尊嚴而不顧,還加重了對各族穆斯林的剝削和奴役,受到廣大回族人民的唾棄。國民黨這種逆民族歷史而行、與現實民族自尊而不顧的大漢主義行徑給各族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和屈辱。
早在1235年回族形成初期,元太宗窩闊臺就實施了“乙未籍戶”制度,把回回人列為中國正式民族。當時的回回人除了來自中亞的穆斯林外,還有很多同來的非穆斯林成員,如“術忽回回”(猶太人)、“綠睛回回”(信仰基督教的阿速部人)、“羅哩回回”(吉普賽人)、拜火教(襖教)、摩尼教(也稱明教)徒、景教徒等,這些都被統(tǒng)稱為回回,正式被當時的政府編入戶籍,名“回回戶”,自此,回回人就有了正式的中國國籍,與漢、蒙等民族女性結合組成家庭并留居,基本全面形成為中國的一個民族。在元代官方文書或詔令中,回回與其他民族也就明顯區(qū)分開來,如1265年(元至元二年),忽必烈在一份詔諭中就說:“今擬黃河以南,自潼關以東,直至蘄縣地面內百姓、僧、道、秀才、也里可溫、答失蠻、畏吾兒、回回……應據官中無身役人等,并不得騎坐馬匹。”(見《大元馬政記》);元代《祥符圖經》對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兒、回回、也里可溫、河西、契丹、女真、漢人八類;又如元《至順鎮(zhèn)江志》在載述其地僑居戶時說:“蒙古二十九(戶),畏兀兒十四(戶),回回五十九戶,漢人三千六百七十一(戶)。”
1941年在延安以“回回民族問題研究會”署名出版了《回回民族問題》一書。該書以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民族觀為指導,從歷史到現實,從政治到經濟,從宗教到族教關系,客觀全面地闡述了回族問題。針對當時北洋軍閥和國民黨政府的大漢族主義,“否認回回為一個民族,否認回回問題為民族問題,而將回回民族問題歪曲為宗教問題,將回回問題的解決歪曲為漢化教育問題”的錯誤政策,該書進行了嚴肅批駁。對于長期以來,“由于大漢族主義長期宣傳、教育的影響,不但有的漢人懷疑回回是一個民族,對于回族和伊斯蘭教的來源及其相互關系,不能了解;甚至某些回回人中也存在著同樣的懷疑和不了解”的狀況,該書也從多方面給予了回答和解釋。同時,該書還正確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指出了回族解放的道路?!痘鼗孛褡鍐栴}》一書的出版,對廣泛動員廣大回族人民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起了積極作用,對研究回族問題起到了的重要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