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詩話
張金龍
(三十九)
《新月詩刊》已經(jīng)走過了六年的歷程,六年中取得相當(dāng)可觀的成績,已出版詩刊26期,詩詞原創(chuàng)四千八百余首,論文近百篇。在紀(jì)念詩刊六周年的頌詩中,“《偶感》——為詩會六周年作”集中概括了詩會六年來取得的成績,并指出未來的美好前景。此詩這樣寫的(《新月詩刊》第26期):
回族詩社古來無,詩友六年心聚之。
皓首引吭歌盛世,齊心聯(lián)句賦新詞。
繁星萬點妝文苑,新月一鉤凝妙思。
文化弘揚承我待,陽春莫道看花遲。
這是一首非常好的七律。第一聯(lián)點題,指出回族詩社的特殊地位,六年來詩友們凝聚在詩社中活動;第二聯(lián)承接上聯(lián),詩友們皓首引吭、歌頌盛世中華;第三聯(lián)筆鋒一轉(zhuǎn),寫詩刊深入全國各地、千家萬戶,使當(dāng)代文苑又見一鉤新月,群星麗天,文苑繁榮;第四聯(lián)歸結(jié)到題目“偶感”上,即我們肩負(fù)著繼承祖國的詩詞傳統(tǒng),繼往開來,使我們的新月詩刊早出、多出精品,也即詩末句“陽春莫道看花遲”。“陽春白雪”會有的,“下里巴人”要爭口氣。
我們回族幾百年來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優(yōu)秀詩歌,例如:《歌唱英雄白彥虎》,白彥虎是1862年陜西回族起義十八大營的領(lǐng)袖之一。塑造了這位民族英雄率領(lǐng)起義軍,突破清朝官兵的圍剿,離陜西、經(jīng)甘肅,轉(zhuǎn)戰(zhàn)到新疆的斗爭歷程,是回族人民斗爭歷史的珍貴記錄。又如,《尕豆妹與馬五哥》回族民間敘事詩,高天星搜集整理,收入《中國民間長詩選》,長詩流傳近百年,解放前被“禁止”,解放后始見天日。還有《吆騾子》回族民間敘事詩,流傳于寧夏六盤山地區(qū),也是優(yōu)秀作品。這些長詩,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是眾人的集體創(chuàng)作,在流傳中不斷豐富完善起來的,這些詩的作者可能沒有什么詩社,或者有不掛名的詩社。古代的詩詞組織往往是后人總結(jié)出來的。例如:古人志同道合,經(jīng)常在一起,像魏晉間嵇康、阮籍、劉伶等七人相與友善,作詩吟賦,游于竹林,號為“竹林七賢”。唐朝李白、孔巢父等六人居徂徠山,縱酒吟詩,長嘯山林,號“竹溪六逸”。此類組織不可枚舉。從而說明,回族詩人們古代是否有詩社,不應(yīng)絕對說“有”,更不應(yīng)絕對說“無”,是個尚未發(fā)現(xiàn)的謎。回到前面《偶感》這首詩,第一句“回族詩社古來無”,改“無”字為“稀”,是否更含蓄、更近哲理,僅一字之改。
(四十)
二十世紀(jì)五、六十年代,曾經(jīng)有人主張“題材決定論”,認(rèn)為只有寫重大題材才能永世長存,才是好作品。魯迅早就指出,無論選何題材,關(guān)鍵是“選材要嚴(yán),開掘要深”。臧克家指出:“如果說只有‘斗爭的火花’才可以留傳下來的話,那么,我們將失去多少優(yōu)美動人的愛情詩、田園詩、山水詩,以及抒寫離愁別恨、旅途辛苦、友朋贈答、游子思鄉(xiāng)的佳作!”(《學(xué)詩斷想》第106頁)反映黨的十七大的(《新月詩刊》第26期)如:
讀十七大報告有感(其中之一)
和諧盛會沐春風(fēng),亮點多多氣勢宏。
緊系藍(lán)圖人本念,民生二字最關(guān)情。
這是一首七絕,合轍押韻,形象鮮明,比喻確切,重點突出,歌頌黨的宗旨“以人為本,關(guān)懷民生”的重要意義。另一首《童片》(《新月詩刊》第26期):
心情依舊老來寧,讀罷詩余自嘯吟。
逗弄小孫時笑樂,一泡童便到衣襟。
這首七絕合轍押韻,生氣盎然,妙趣橫生,天倫之樂,令人捧腹,言有盡而意無窮,使人觸目開懷,經(jīng)久不忘。此詩題材雖小,開掘卻深,意義很大。試想,杜甫時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有這種天倫之樂嗎?沒有。只有當(dāng)今社會主義社會,我們退休職工才有如此幸福的晚年。兩首七絕都是好詩,一個大題材,一個小題材,由于兩位作者嚴(yán)格選材,開掘深邃,抓住亮點,濃筆渲染,故而異曲同工,都取得良好的客觀效果。大題材要大中選亮點,小題材要小孔見大象。大詩人徐遲說:“我們在生活中要善于尋找集中點,找最集中的漩渦,那里旋轉(zhuǎn)著詩。”(《黃山談詩之二》第159頁)
(四十一)
在歌頌“真主”的詩中,有絕句也有自由詩。其中兩首較突出(見《新月詩刊》第26期)如:
《年夜》
無聞陣陣爆竹聲,宵禮虔心拜萬能。
侍主殷勤無輟止,清廉干辦貫平生。
這首七絕起、承、轉(zhuǎn)、合,一氣呵成:第一句寫除夕夜陣陣爆竹聲中,詩中的“我”卻專心致志地拜主誦經(jīng),充耳不聞;第二句對“真主”的虔心拜禮;第三句寫侍奉真主從無停止;第四句寫在誦經(jīng)拜主后凈化自己的靈魂,因此為政清廉、辦事認(rèn)真終生如一日。敘事抒懷,感情真摯,是一首好詩。另外,《伊瑪目的手杖》是首自由詩,寫得生動形象,情真意切,語言流暢,音韻鏗鏘,讀之令人擊節(jié)叫絕。寫手杖即寫人,寫人即歌頌真主的崇高偉大。第二段集中寫“手杖”的含義。摘抄如下:
“看到這根手杖,老人家定在主的天房,
看到這根手杖,總祈禱老人身體安康。
它告訴人們,八十多歲的老人功修不輟,
它曉喻世人,什么是穆斯林操守的榜樣。
伊瑪目牢記,今世是后世的栽種場。
為主揚法,替圣傳道,他矢志無忘。
那手中的手杖啊,
見證了老人晚年的歲月時光。”
歌頌了伊瑪目的光輝形象,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阿訇卻功修不輟,這根手杖見證了老人晚年的歲月時光:他“為主揚法,替圣傳道,他矢志無忘”。雖然,“黃土,掩埋了你的軀體。”但是,“豐碑,在人們心中高高樹起。”這首詩是《新月詩刊》的一大特色。
(四十二)
語言美是詩詞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語言不通,辭不達(dá)意,就談不上交流思想。只有生動、形象、精煉、曉暢的語言,才能使詩詞活起來、傳下去,乃至流傳千古,唱徹百代。如:李白、杜甫、辛棄疾、李清照、岳飛等詩人的名篇佳作。
我們《新月詩刊》上也有許多好詩,在語言運用上頗俱功夫。試舉幾例(見《新月詩刊》第26期):
《墨潤》
觀朱仲寬先生書法展
揮毫囊四海,滴墨化蛟龍。
功潤春風(fēng)勁,株高東岳峰。
詩詞中五絕最難寫,因為短短二十字把描寫對象寫活、寫生動、含蓄、語近情遙,需何等功夫!這首五絕把朱仲寬先生的書法寫得淋漓盡致,波浪起伏,生動形象,一字千金。第一句“揮毫囊四海”,用一“揮”、一“囊”,把書法的豐富內(nèi)容像四海一樣都包裹起來;第二句“滴墨化蛟龍”,用一“滴”、一“化”又把書法的藝術(shù)突然變成蛟龍飛舞。上下兩句有海必有龍,有內(nèi)容即有形式,互為存在的前提。第三句“功潤春風(fēng)勁”,筆鋒一轉(zhuǎn)寫書法者的功夫,用一“潤”字看到書法家揮汗如雨,灑向春風(fēng),使春風(fēng)更有“勁”、更增加了青春的活力。果然,功夫不負(fù)有心人。第四句“株高東岳峰”,是書法的藝術(shù)成就。用一“株”字與“春風(fēng)吹又生”聯(lián)系起來。筆桿是竹子做的,用“株”字立刻想到筆桿化作擎天翠竹,高插入云,與泰山媲美。這首詩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用字準(zhǔn)確,含義豐富。后二句是花多大功夫,結(jié)多大果實,順理成章。古人說:“要辭達(dá)而理舉”(晉·陸機《文賦》)。“言近而旨遠(yuǎn),辭淺而意深,雖發(fā)語已殫,而含蓄未盡,使夫讀者望表而知理,捫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唐·劉知幾《史通》)。另外一首七絕:《濟南回中觀感》寫得也很好,語言樸實,明白如語,形象生動,音韻響亮,讀之如晨鐘暮鼓,經(jīng)久不絕于耳。摘抄如下:
三尺平臺五十秋,兼程風(fēng)雨逐潮流。
今朝桃李芳天下,萬卷華章聲滿樓。
好個“萬卷華章聲滿樓”,含不盡之意自在言外。語言多么通俗、樸實、生動、響亮,又是多么生機盎然,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煞Q得上新詩壇上的名句精華。為什么“萬卷華章聲滿樓”每個音節(jié)都很響亮呢?因為七個字的每個韻母都是開口呼:an、an、a、ang、eng、an、ao(安、安、啊、昂、鞥、安、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