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開始,駐天津的英、美、德等國洋行相繼派買辦(經紀人)來臨夏設莊收購羊毛并組織外運,更刺激了當?shù)氐难蛎藤Q的發(fā)展。當時,主要的回族羊毛中間商有“同興店”、“昌新店”、“天興魁”等商號。至民國9年(1920年),外國洋行被迫撤回,當?shù)氐幕刈逖蛎虚g商便自購自運。這一時期,適逢羊毛價格持續(xù)上漲,臨夏出現(xiàn)了更多的回族羊毛中間商,如“復興隆號”、“王盛會號”、“隆順祥號”、“步云祥號”、“福順祥號”等等,這些商號各自擁有資本十幾萬或幾十萬,其中“同興店”商號經理成為百萬富翁。在拉卜楞地區(qū),據載“營此業(yè)者回商占十之八”,基本上壟斷了當?shù)氐难蛎Q易。當時,回族羊毛中間商從拉卜楞大量收購羊毛以后,通常先用牲畜馱運到黃河邊,然后把羊毛裝入牛皮袋內,聯(lián)成大皮筏子,雇用當?shù)氐膶I(yè)筏子客,從黃河上游蘭州經水運運到內蒙古包頭,再由火車運到天津出口。在整個羊毛購銷外運過程中,回族羊毛中間商人占據主宰地位。這些商號經營羊毛的生意,一直到1937年(民國16年)日本侵略中國,天津等地港口淪陷后,趨于停頓。在生意興隆的十幾年中,這些商號都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獲利甚巨。其中,“步云祥號”經理馬子升,成為百萬富翁,他曾購置臨夏城西郊土地約200石,修建大花園;八坊祁寺修建時,他捐助銀幣10000元;1933——1936年之間,他帶著妻兒侍女及阿訇去麥加朝覲兩次。(1)
二、袖筒里的買賣
在臨夏的集市貿易中,商販交易中的談價格一般會捏手方式進行,俗話也叫“袖筒里的買賣”。所謂捏手議價,即買賣雙方各出一手相握(類似現(xiàn)在的握手),上遮小皮子或衣襟,以捏手指表示千、百、十、個等數(shù),這種手勢還價表示的具體數(shù)字是:伸拇指表示一;伸無名指與小指表示二;伸小指、無名指與中指表示三;伸小指、無名指、中指與食指表示四;五指全伸表示五;伸小指與拇指表示六;拇指、食指與中指捏在一起表示七;伸拇指與食指表示八;伸出食指作鉤狀表示九;出一拳表示十。例如討價還價時,買者首先在袖口內伸出五指,接著再伸出拇指與食指,表示要價五十八元。旁觀者,只能聽到雙方口中“這數(shù)、這數(shù)”的聲音,卻聽不到討價還價的具體價格。這種議價方式看似繁瑣,實際卻有它的科學性和好處。其一是不影響其他人的經營,其二也防止了生意快談妥之際,第三者突然插入,影響買方或賣方的利益。
在兔子皮的交易過程中,兩位交易人就商品的價格進行“捏手”,為了秘密,其中一人就隨手拿一張皮子蓋在正在捏的手上,只見兔子皮下,兩只手捏來捏去,當一方捏出去價格時,另一雙方搖起了頭,說明價格沒有談攏,接著搖頭的一方再給一個價,如果同意雙方欣然一笑,買賣成了,如果不同意,那就很自然結束雙方的搭價。這一幕外人看起來顯的很神秘的過程,對交易人來說很順暢,彼此心領神會。
三、集市中的牙行
八坊集貿市場中還有一種小的商業(yè)中介人——“牙客”(經紀人),牙客們主要為外地來的牛馬販子或者皮毛商人充當中間人,這些牙客熟悉商業(yè)情形,他們的職能是周旋買賣雙方,使交易得到成功。
由于發(fā)達的集市貿易,臨夏的牙行存在較早,而且牙行生意也興隆。這從文獻中記載的“牙稅”(是向牙行征收的稅)中可以看出,“清康熙四十四年,河州年收牙稅33.62兩。道光三年至咸豐三年(1832-1852年),有牙帖(牙行所領憑證稱為“牙帖”。持帖經營的牙人不許跨市集、跨品種經營)33張,每張課稅不一,年收牙稅48.15兩。民國三年,《甘肅省牙帖章程》實行,導河縣(現(xiàn)臨夏)牙帖捐銀,分長短期兩種,長期20年,捐銀80元;短期一年,捐銀6元。另有牙帖年稅分上、中、下三種,上等12元,中等8元,下等4元。時城關牲畜交易牙行4人,民國14年有牙行19人。”(2)
過去充當牙行的人,衣袖一長一短,以便買賣雙方討價還價時,不讓外人知道。牙行活動在集市中,隨時觀察著市場的動向。在牲畜交易集市,當他發(fā)現(xiàn)有人牽著牲口入市后,便主動迎上來,問道:“鄉(xiāng)親,你來了啦。你今天拉的牲口想賣個啥價呢?我給你幫忙,找個合適的(買)主。”賣主同意后,牙行便仔細相牲口。他們都有相牲口的豐富經驗,掌握不少相牛相馬的諺語。例如:“牛五歲生六牙,六歲生邊牙,七搖八不動,九歲如釘釘,十歲裂開縫,十二歲后牙提升”。“耳朵插花,不聾便瞎(牲口耳朵前后錯開搖擺,耳朵和眼睛有毛病)”“兩眼暴紅筋,不咬便抵人。”等等。牙行當著賣主的面,指出牲口的缺點,要求降低售價,此后,他們用“捏手”的方式討價還價。牙行接著找到買主后,贊揚牲口的優(yōu)點,又用“捏手”來商議價錢。成交時,賣主給經紀人一筆傭金。
四、大買賣要等哩、尕買賣要吼哩——八坊的坐商和行商
?。ㄒ唬?、坐商(大買賣)等買賣
“凡是有固定的攤位和店鋪,并有規(guī)定的營業(yè)時間和專營商品的,均稱坐商。”(3)臨夏是個小城鎮(zhèn),所以在八坊的范圍內云集著各色店鋪,有百貨店、米糧店、小吃店、藥店、民族用品店等等。目前在八坊區(qū)域內,最能代表八坊商貿特色的就屬北大街商貿一條街了。在這條200多米的街道上阿文壁掛毯、仿古地毯、禮拜毯、仿古彩陶、保安腰刀,藏族的珊瑚、瑪瑙、項鏈、唐卡,東鄉(xiāng)的刺繡、臨夏葫蘆藝術品、各民族服飾等等,應有盡有。這是一條集穆斯林商貿文化及其它民族文化精華于一體的一條商業(yè)街,它也體現(xiàn)了八坊人不僅是臨夏四周城鄉(xiāng)各民族商品的流通者,更是漢藏貿易的中介者。
八坊有句俗語稱“大買賣要等哩、尕買賣要吼哩”,而北大街的坐商們就是在等生意上門。他們有的在攢頭閑聊,有的聚眾下棋,這些經營著民族用品、貴重古玩的坐商門前一般顧客稀少,店面門庭顯的比較冷清,但一旦上門的顧客基本上是“實”(真心實意)買主,而且每一筆交易資金都不菲。所以,北大街的這些“大買賣人”是坐著等生意的人。
在八坊,回族商人在談價錢時,曾普遍使用某種商業(yè)隱語。這些約定俗成的交易語言,為他們交流信息、保守秘密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有些隱語至今仍在使用。例如,將“一元”讀作“要塊”,“兩元”讀作“蘭塊”,以下依次為:三元——斜塊,四元——茶塊,五元——外塊,六元——鬧塊,七元——草塊,八元——考塊,九元——玩塊,十元——要七。十一元讀作“要要”,一百——要百、一千——要千、一萬——要萬,美元——頭發(fā)、黃金——災害,銀圓——坨子。對于這些隱語的語源,已經沒有人能說清楚。根據調查,河州方言里并沒有這些詞匯,而且這些詞匯也不是來自藏語。這種隱語主要使用在有外人的場合中。一位北大街的坐商談到這種隱語的歷史時說:“這個話(么)早了,原來在八坊人的賣菜水(蔬菜)的人中用的多,后來公家的政策緊的很,買賣不叫做,我們八坊人不做買賣是沒吃頭(沒吃的),我們就偷偷的做,這個時候這種話用的多,阿早(現(xiàn)在)政策開放了,科技也發(fā)達了,尕娃們(孩子們)電腦一壓時,價格就出來了,不想讓人家(別人)知道時,發(fā)個短信就成了,阿早,這種話慢慢地不用了。”
八坊的坐商商鋪清朝以來,都喜取字號來擴大影響,發(fā)展經貿。商號都有匾額,一般為地方文化人所書寫,但現(xiàn)在留存的極少,多數(shù)商號已湮滅無存了。以下所列的一些在八坊存在過的商號名稱,是根據文獻或口碑整理,(4)從中也可窺視出歷史上河州的商貿繁榮景象:
醫(yī)藥堂:安泰堂(1877年由馬巴一在八坊西巷開辦)、福生堂(清光緒末年由回族陳思開設)、育生堂(1921年由回族古世忠在八坊奶子橋開業(yè))、永善堂(1929年由回族穆永善在北大街開業(yè))、中和堂(1931年由回族古世賢在南關開業(yè))、德記堂(1939年由回族馬舜五在南門甕城開業(yè))、大夏藥房(民國時期在八坊石橋巷口開業(yè))等等。
工業(yè)商號:義信馬、義順昌、福信馬,專營銅器業(yè);俊發(fā)樓、彥發(fā)樓等均為銀器業(yè);福泰昌為鐵器業(yè)商號(1894年回族工匠回玉昌和肖某在八坊南關謝家巷興辦);臨夏民生火柴廠(由回族馬輔臣于1946年創(chuàng)辦)。
羊毛商號:“復興隆號”、“王盛會號”、“隆順祥號”、“步云祥號”、“福順祥號”、“同興店”、“昌新店”、“天興魁”等等。
洋行商號:洋行主要經營羊毛和土畜產品。主要有新太興洋行、高林洋行、聚利洋行等。
專營藏區(qū)生意的字號:同心馬(經理牟來福)、同興盛(經理馬福林)、義信馬(經理馬五子)、世興錫(經理馬樂天)、德興元(經理馬云清)、公興元(經理馬仁軒)、天順祥(經理馬蠻巴)。
現(xiàn)代商號匾:“民族商場”,在臨夏市南門廣場,其匾額為行書,書者佚名;“友誼商場”,其匾額由郭鳳祥書。
目前八坊的坐商經營網絡已經從本地延伸到省內外的許多地區(qū),北京、無津、上海、廣州、云南、四川、青海,西藏都有八坊人進行商貿活動。在這些地方,臨夏的個體坐商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陜某就是活躍在西藏拉薩的一位八坊坐商,他談到:“我在拉薩主要做地毯生意,有一個鋪面,主要經營藏毯(藏毯比中原人用的毯子毛粗一些,花紋也不一樣)、掛毯(花紋主要是布達拉宮)。我們賣的毯子的加工廠主要在山東、甘肅平涼地區(qū)、定西會寧和臨夏本地。我在1998年開始在西藏做藏毯生意,剛開始和一個聯(lián)手(合伙人)一起做,聯(lián)手也是八坊人,做了四五年以后,經營不好,兩人分開,然后各開各的店了。之后,我又在拉薩的八角街開了個澡堂子,生意也不錯,自從青藏線開通以后,我的生意就更好了,交通方便了,游客多了,我的生意也就好了。”
(二)、行商
“行商是一種流動性的交易方式,可以說是集市貿易的補充和發(fā)展。行商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資金雄厚,長途跋涉,進行大宗交易的商隊,如歷史上往來于大西北絲綢之路上的駱駝隊等;另一類則是小本經營,挑擔背筐,走鄉(xiāng)串巷的貨郎小販。”(5)在八坊,這兩種形式的行商都有。
1、“浪跡天涯”的行商——八坊的腳戶
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唐蕃大道的開辟,還有河州曾是茶馬貿易所在地之一,再加上河州人善經營的特點,河州到明代已經成了周邊皮毛、茶葉的集散地,清代更是貿易繁盛?!逗又莶稍L事跡》(即《(宣統(tǒng))河州續(xù)志》)一書說:清代河州一帶“商則漢民貿易不出鄉(xiāng)關,回民負販遠及新疆、川、陜”。過去河州的行商,是建立在中國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販運性商業(yè)。其販運形式,以陸上運輸為主,以水上運輸為輔。陸上,多采用駱駝、馬、騾、驢來馱運或馬車、牛車、人力車等拉運,還有擔挑、肩扛的;水上,主要采用水船或牛皮筏子或羊皮筏子運輸。而陸上以趕牲口當“腳戶”,搞長短途販運是河州存在過的最主要行商形式之一。
“腳戶”是對馬、騾、驢大牲畜馱運商品的人的稱呼。河州的腳戶主要分布在八坊的西邊郊區(qū)的西川一帶。在河州腳戶中,掌柜的通常都是擁有一些資本的商人,其馱隊運輸?shù)呢浳锎蠖嗍亲再?、自運、自銷。一般的腳戶因自己的運畜少、資本少甚或沒有資本,多充當運腳,幫掌柜的馱運貨物,賺取工錢或運費。另有一些掌柜的專門召集同鄉(xiāng)的零星馱騾,組成臨時的馱隊,為各大商號馱運貨物。所以,“腳戶們出門,一般隨機組成馱隊集體遠行。一來相互溝通信息,保證共同盈利;二來相互有個照應,確保安全;三來相互鼓勵,排解旅途寂寞之苦。”(6)河州回族腳戶馱隊營運的貨物,最初是食鹽、糧食、糖、茶葉、油、棉花、絲綢、土布、藥材、牛羊及獸皮、農具和生活必需品等,其中又以鹽、糖、糧、茶、油、布匹、藥材、皮毛和農具為主。從腳戶運輸?shù)木嚯x而言,他們遠可達西寧、蘭州、成都、漢中、三原、武都、拉卜楞等地;近則往返于縣鄉(xiāng)之間。河州的一首花兒——《腳戶令》,其內容是:“霸地草要吃白砂糖,哥吆騾子去洛陽。霸地草要吃落花生,哥吆騾了走山東。霸地草要吃自貢鹽,哥吆騾子下四川。霸地草要吃烏龜肉,哥吆騾子奔福州。霸地草要喝新疆葡萄酒,哥吆騾子闖西口。”從上面的這首花兒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腳戶所運的貨物和所去的地域。學者嚴夢春對河州的腳戶這種行商的運輸習俗進行了詳細的調查:
“河州馱隊的組織結構由掌柜的、攬頭和腳戶這樣三種成分組成。”掌柜的“是馱隊中每個馱幫的統(tǒng)領,也是每幫騾子(有時也包括馬、驢等運畜)的所有者。他們集運輸與貿易于一身,也被稱為行商。一個馱隊往往是臨時搭幫而成的,其中每個馱幫都有自己的“掌柜的”。“掌柜的”負責貨物交易時的定價,還負責處理旅途中的各種突發(fā)事件。“攬頭”是從各馱幫的腳戶中推舉出來的趕騾能手,往往有較深的資歷,機智、勇敢,深孚眾望。其具體職責是率領頭幫騾子行進,同時還負責指揮整個馱隊。“腳戶”(這里所說的是狹義上的腳戶)是馱隊中的普通勞力,在馱隊中主要負責騾子的喂養(yǎng)、使用和照看,還要處理途中發(fā)生的各種意外情況……
[注釋]
1、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編撰、臨夏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內部資料)1999(21)。
2、臨夏地方志編撰委員會、臨夏市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357)。
3、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66)。
4、趙忠:河湟隨筆[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43—50)。
5、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65)。
6、嚴夢春:甘肅河州腳戶運輸習俗的調查與研究[J],甘肅民族研究2004(1)。
?。ǘ?middot;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