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二字,最早出現(xiàn)于南宋,南宋臨川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中有“清真寡欲,萬物不能移也”之句?!端螘??周續(xù)之傳》劉柳薦表:“竊見……周續(xù)之清真貞素,思學鉤深?!笨梢?,“清真”乃“純凈潔樸,無塵無染”之意。著名詩人李白詩曰:“韓生信英彥,裴子含清真?!碧拼娙艘稀都氖瘯荷分杏校骸安恍虚T外地,齋戒得清真”之句。宋代陸游《園中賞梅》詩又有“閱盡千葩百卉春,此花風味獨清真?!彼未娙酥馨顝┲小肚逭嬖~》一書,本人自號“清真”。后多用于形容寺院、文集及各種幽靜之地。尤其對伊斯主教的寺院,由于《古蘭經(jīng)》中用清潔、清凈、清純和真正、真實、真誠等詞贊頌安拉的地方很多,所以宋元以來多以“清”、“真”、“凈”、“覺”等詞概括其內(nèi)涵和特點,以表教門純正,據(jù)傳,元延祜二年(1315),咸陽王賽典赤·瞻思丁·烏馬兒奉敕重修陜西長安寺,奏請賜名“清真”,以稱頌清凈無染的真主。至此,中國始有“清真寺”之名。明末清初,中國著名伊斯蘭教學者王岱輿等,在其著作中介紹伊斯蘭教義時,多用“清凈無染”、“真乃獨一”、“至清至真”、“真主原有獨尊,謂之清真”等語。
隨之“清真”二字作為專用詞用于伊斯蘭教,逐步成為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