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對伊斯蘭教的挑戰(zhàn)(三)
現(xiàn)代什葉派著名思想家
阿拉瑪•托布托巴易(又譯塔巴塔巴儀),全名阿拉瑪•賽義德•穆罕默德•侯賽因•托布托巴易(Allamah Sayyid Muhammad Husayn Tabatabai),1903年(伊歷1321年)出生在伊朗大不里士(Tabriz)一圣裔家庭,該家庭系圣族,14代皆出著名伊斯蘭學者。托布托巴易從小在家鄉(xiāng)接受初等教育,掌握了阿拉伯語和基本的宗教知識。大約20歲時赴伊拉克納賈夫(Najaf)著名的什葉派大學繼續(xù)攻讀,在宗教大學里,許多學生盲從“傳播科學”的分支,特別熱衷于神圣法律(divine law真主的沙里亞大法)、伊斯蘭法理學和判決原則,而托布托巴易則尋求傳統(tǒng)科學的兩個分支,繼承科學和推理科學。他師從米爾扎•穆罕默德•侯賽因•奈尼(Mirza Muhammad Husayn Naini)和篩海•穆罕默德•侯賽因•伊斯法哈尼(Shaykh Muhammad Husayn Isfahani),在他們的悉心培養(yǎng)下,托布托巴易在這一領域成了一代學術大師和能夠在政治上、社會上產(chǎn)生相當影響的教法權(quán)威。
除了正規(guī)學習傳統(tǒng)伊斯蘭資料上稱呼的“習得科學”(acquired sciences)之外,托布托巴易繼續(xù)探索“鄰近科學”(immediate sci-ences)或神秘直覺。通過超現(xiàn)實的視角,他幸運地發(fā)現(xiàn)了伊斯蘭神秘主義的一位大師,名叫米爾扎•阿里•卡迪(Mirza Ali Qadi)。這位大師將他導入神學上的神秘主義境界,并指引他向精神完美之路前進。阿拉瑪•托布托巴易后來說,在遇見米爾扎•阿里•卡迪之前,他已經(jīng)研究了伊本•阿拉比(lbn Arabi)的有關著作,并認為對此理解得很好,但當他遇見這位真正的蘇非權(quán)威大師之后,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什么也不知道。他還說,當米爾扎•阿里•卡迪開始講課時,好象房間四周的墻壁也參與他的解說。托布托巴易非常感謝這位大師,因為在納賈夫的日子里,對他來說不僅是一個理智獲得時期,而且也是禁欲主義(asceticism)的實踐時期,這使他獲得了精神再現(xiàn)的狀態(tài),從局限于物質(zhì)的黑暗中解脫出來。他長時間閉齋靜默,保持絕對的沉默,以致于到后來,即便是說話,他的面容上仍帶有一種完全的沉默和神情貫注的樣子。
1934年(伊歷1314年)阿拉瑪•托布托巴易回到大不里士,在那里度過了平靜的幾年,并培養(yǎng)了一些學生。1945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蘇聯(lián)力量進入伊朗,托布托巴易從大不里士輾轉(zhuǎn)到達庫姆(Qum)。當時的庫姆,仍然是伊朗的宗教研究中心,托布托巴易以他的平靜和謙遜的方式,在圣城庫姆執(zhí)教,他全神貫注于《古蘭經(jīng)》詮釋、傳統(tǒng)伊斯蘭哲學和通神論(theosophy)的研究,這些學科在庫姆已經(jīng)多年沒有講授了,他以磁石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風采很快吸引了一些聰慧異常、能力出眾的學生,漸漸地,他使得穆拉•薩德拉(Mulla Sadra)的教義再一次成為傳統(tǒng)課程表上的支柱課程,當時有近400名學生坐在他的腳下汲取他的智慧。除此之外,托布托巴易也經(jīng)常在庫姆的阿得雷斯(Addres)清真寺向公眾發(fā)表演說。
二戰(zhàn)后,馬克思主義在伊朗一些青年中頗為時興,他是唯一一位花費精力去研究共產(chǎn)主義哲學的什葉派學者,他從傳統(tǒng)伊斯蘭的觀點上對辯證唯物主義作出了回答,這些努力的結(jié)果構(gòu)成了他的重要著作之一《哲學原則與現(xiàn)實主義方法》。在書中,他捍衛(wèi)了現(xiàn)實主義,從對它因襲的和陳舊的觀念上反對辯證哲學。同時,他也從接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伊朗人群體中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生。
在庫姆,托布托巴易不知疲倦地講解伊斯蘭智慧和理智要旨,他針對不同學生在三個不同層次上講課,他的學生現(xiàn)在遍布于伊朗全境及什葉派地區(qū)。在較為熟悉的圈子里,他選擇更多地向?qū)W生講授神秘主義(gnosis)和蘇非主義(sufiim)。由于知識淵博,講課生動,阿拉瑪•托布托巴易在伊朗傳統(tǒng)界和社會各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嘗試在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階層中培養(yǎng)出新的一代知識精英,希望他們既能懂得伊斯蘭哲理,又懂得西方科學。在他的學生當中有的已成為烏里瑪(Ulama學者)階層。他們竭力遵循老師的榜樣,如馬什哈德大學的賽義德•加拉爾(Sayyid Jalal)和德黑蘭大學的穆塔達•穆塔哈爾(Murtada Mutahhar)都是伊朗頗具盛名的學者。
除了從事繁重的教學任務和指導項目以外,托布托巴易還埋頭于著書立說和發(fā)表文章。主要著作有:《天平》(亦稱《古蘭經(jīng)注之準衡》),這是托氏最重要的專著,被什葉派認為是“不朽的《古蘭經(jīng)》注釋”,設計為20卷,約三百萬言,原文系阿拉伯語,也有波斯文譯本。除了經(jīng)義解釋和選引以往什葉派著名經(jīng)注中的材料外,據(jù)著者所說,是一部包括教義學、哲學、歷史、社會和倫理各方面研究的綜合巨著。它在取材廣泛和涉及當時伊斯蘭社會問題方面,可與遜尼派的《光塔經(jīng)注》相媲美:還有《哲學原理與現(xiàn)實主義方法》(5卷本)、《the Asfar評注》(其中7卷在托氏指導下問世)、《與Corbin教授對話》(2卷本,基于托氏與Henry Corbin教授之間展開的對話匯集而成)、《論伊斯蘭政府》(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出版)、《評Kifayah》、《論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論神的屬性》、《論神的行為》、《論財產(chǎn)》、《論人在前世》、《論人在今世》、《論人在后世》、《論預言》、《論創(chuàng)始》、《論衍生物》、《論證明》、《論詭辯》、《論分析》、《論綜合》、《論意外事件》、《論預言和夢》、《關于詩歌書寫方法及書法藝術風格》、《阿里和形而上學》、《〈古蘭經(jīng)〉與伊斯蘭》(有英譯本)、《什葉派》(有英譯本)等。
《什葉派》是托氏的代表作之一,在本書中,托氏集中闡述了伊斯蘭教什葉派加法爾派(十二伊瑪目派)的宗教思想,是深入了解什葉派的必讀書籍,該書已由其弟子,當代什葉派思想家賽義德•侯賽因•納斯爾(Sayyid Husayn Nasr)于1971年譯成英文本,1981年第五次出版,在世界上很有影響。該書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編講述了什葉派的歷史背景,分為兩章。第一章是什葉派的起源與成長,主要闡述了什葉派從遜尼派中分離出來的原因,什葉派衍生于阿里的好處,以及8-20世紀什葉派述略。第二章介紹了什葉派內(nèi)部派系劃分,各主要派別及其分支的情況,并對加法爾派、伊斯瑪儀派和栽德派作了比較,最后對加法爾派的歷史作了總結(jié)。第二編集中闡述了什葉派的宗教思想及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里交代了什葉派對《古蘭經(jīng)》的認識,什葉派注釋《古蘭經(jīng)》的原則,什葉派考證和遵從圣訓的方法。第二種方法里講了什葉派的哲學和神學思想,什葉派在伊斯蘭哲學和理性科學領域的貢獻,簡要介紹了什葉派的杰出知識分子。第三種方法里講述了什葉派對蘇非神秘主義及人神合一論的看法,《古蘭經(jīng)》、圣訓中的玄機、隱秘等。第三編從什葉派觀點看伊斯蘭的信仰,主要闡述了什葉派對安拉的認識,對先知的認識,對末日的認識,重點敘述了對伊瑪目(lmam)的認識,包括伊瑪目的意義,產(chǎn)生方式,伊瑪目制度及其繼承人,先知和伊瑪目的區(qū)別,伊瑪目的品格、職責,伊瑪目隱遁及相關問題,伊瑪目與伊斯蘭領袖等,最后作者對加法爾派十二大伊瑪目生平作了不同篇幅的介紹。在附錄中,作者還就什葉派受批評和誤解最多的塔基亞(Taqqiya掩飾)原則及“穆塔爾”(Mutah臨時婚姻)原則做了解釋和辯護。
1981年《什葉派》第五版正要發(fā)行的時候,托布托巴易與世長辭了,他的逝世使得什葉派世界沉浸在巨大的悲痛當中。什葉派學術界普遍認為阿拉瑪•托布托巴易是一位偉大而獨特、與世無爭的人,是一位典雅的《古蘭經(jīng)》詮釋者,是伊斯蘭世界一顆耀眼的明星。在什葉派伊斯蘭世界,以及部分遜尼派穆斯林學者中間,他是以“阿拉瑪”(Allamah最博學的人)、“費爾索夫”(Philsuf哲學家)、“穆法西爾”(Mufassir《古蘭經(jīng)》注釋家)和“阿亞圖拉”(Ayatullah真主之跡)而著稱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什葉派學術界已經(jīng)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上述評語不能概括這位偉人作為“阿林”(學者)的方方面面。并認為如果有人研究他的行為,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科學著作,他的深奧思想,他的真誠和他那新穎的知識,將看到假若沒有與全能的安拉及安拉的使者有著真實的聯(lián)系,沒有人能夠擁有如此的恩典和恩惠。他們引證《古蘭經(jīng)》條文:“安拉把智慧賜給他所意欲的人,被賦于智慧的人,確已得到了很多好處。”(《古蘭經(jīng)》2:269)來證明他們所作的評價。
伊朗前宗教領袖霍梅尼(lmam Khomayni)在哀悼托布托巴易時說:“我在此表示對胡賽-艾米亞(the Hauza-e-llmia位于庫姆,伊朗伊斯蘭研究中心名稱)和穆斯林由于托布托巴易的逝世而帶來的無比悲痛,我謹向伊朗人民和胡賽-艾米亞致哀,愿安拉在復活日在他的仆人當中和伊斯蘭的援助者中升高他的品級,愿安拉將忍耐給予他的家屬及他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