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蒙在面紗后面的一雙眼睛,好奇地注視著這個神秘而陌生的世界。心里,靜靜地洋溢著歡欣、激動、驚嘆與感喟。
冬日的陽光,變得祥和而溫柔。奧蘭德河(Orontes)由南向北,默默地蜿蜒著,流過高山大地,流過原野湖泊,流過數(shù)千年古老的文明,流過世世代代的風雨滄桑。
這里,是敘利亞,是世界最古老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這塊位處歐、亞、非三大洲交接處,被里海、印度洋、黑海、尼羅河環(huán)繞的土地,記載了至少七個偉大帝國的存在。赫梯(Hittite)、亞述(Assyria)、巴比倫(Babylon)、埃及、波斯、希臘、腓尼基,然后被納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這里,孕育了基督教,又興盛了伊斯蘭。留下過十字軍東征的足跡,閃爍過奧斯曼帝國的輝煌。
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的建設和文化,在這里留下了多少古國遺跡、城堡宮殿、教堂與清真寺。人類最古老的文獻,那些公元前2300年左右,采用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記錄在泥板上的文書,包括法律條約、政治、行政、教育、商業(yè)文件,以及字典語文宗教等等等等,是在這里出土。世界上第一種拼音文字,也是在這里發(fā)展而成。
這里,是敘利亞。一個國家,是一個龐大的博物館,是一座人類歷史的紀念碑。
2 我蒙在面紗后面的一雙眼睛,熱烈地注視著這個動人心魄的世界。
有4000多年歷史的大馬士革的老城墻,圍住的是一派昂然生機。不必說朱庇特神廟,薩拉丁的墳墓和阿茲姆宮,也不必講哈奈尼圣徒教堂,布羅斯圣徒教堂和阿尤布城堡……單單是那些古宅深巷、浴室茶館、旅舍食店、集市商鋪,碎瑪瑙般玲瓏剔透地散落在青石路上,激動我的血脈,溫暖我的靈魂。
我推開奧馬亞清真寺的大門,走進高廊環(huán)繞的寬大庭院。我的赤腳下是富麗堂皇的大理石地面,正中間用黃色和綠色的馬賽克鑲嵌而成的噴泉水池,此刻正映照著夕陽的光輝。時光在這里悄悄地倒退了幾千年。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這里就是人們拜天神Hadad的地方。羅馬時代,這里首建了朱庇特神廟。拜占庭統(tǒng)治時期,又在神廟的基礎之上建成了一座圣約翰大教堂。公元635年,大馬士革被穆斯林攻陷,城里的伊斯蘭教徒就一天比一天地多了起來。漸漸地,旁邊那座星期五清真寺越擠越滿,終于到了人滿為患的地步。公元703年始,倭馬亞王朝時期,歷經(jīng)15年,圣約翰教堂終于被改建成眼下這座聞名世界的第四大清真寺。
我注視著巍峨的宣禮塔,精雕細琢的前廊壁龕,肅穆的禮拜堂。清真寺正面的高墻上,用各色馬賽克拼出一幅精美絕倫的山水畫。這在穆斯林建筑史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特例。因為伊斯蘭教嚴格禁止偶像崇拜,因而各種建筑,特別是清真寺,從來不出現(xiàn)人物動物植物的雕像畫像。也正是因此,造就了伊斯蘭建筑藝術在幾何圖案和裝飾花紋上,在整體景觀和結構對稱上,獨樹一幟,登峰造極,聞名于世。
我的心,寧靜而肅穆。我穿行在幾千年風云變幻的歷史之間。
阿拉伯的古書中,有這樣的句子:“人間若有天堂,大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空,大馬士革必與它齊高?!?BR>3 我蒙在面紗后面的一雙眼睛,溫柔地注視著這個風光旖旎的世界。
地中海岸邊,山川與海水比鄰,幾近相連。我走過一片片綠色的橄欖林,那綠,綠得高貴,綠得富足,綠得充滿希望。我走過一片片橙紅的柑桔林,那香,香得輕柔,香得和諧,香得令人暈眩。還有滿樹的石榴,像一頂又一頂?shù)募t燈籠,喜氣洋洋地吊在枝頭。
我走餓了。站下來問路,就有一個老婆婆領了我去她家里吃飯。她在一口凸出來的半圓形鍋上烙薄餅,放進烤羊肉、酸黃瓜、腌橄欖和生菜,卷成一個長長的卷,塞進我的手里。
我走累了。剛停下腳步,就有一個老公公端給我一張凳子,又快快地去張羅了一杯滾燙的紅茶。我們比劃著,講些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閑話。
走過了白天,就走進了夜晚。塔爾圖斯(Tartus)的老城,像一座迷宮。暗黃的燈光下,內(nèi)墻外墻,高墻矮墻,磚墻土墻石頭墻,一層挨著一層,一層接著一層。不同的建筑方式,不同的建筑材料,爭先恐后地,記錄著歷史的久遠。阡陌縱橫的小巷里,抬頭望見一線窄窄的星空。古老的鑄鐵街燈,鑲嵌在棕褐色的石墻里,歪斜著。并不再燃有當年跳躍的燭火,時光,卻依然汩汩地從那里流過。
天上那輪滿月正在靜悄悄地殘缺下去,海面上粼粼錯錯地泛著銀光。面對著大海的,有一面十字軍東征時代的殘墻,斑駁的墻灰,陽臺上鑄鐵的花欄桿,在夜風里凄楚地動人心弦。
送走了夜晚,又迎來了白天。一輛小型面包車,穩(wěn)穩(wěn)地停在我的身邊。那里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我的臉上,正淌滿了汗水。司機用阿拉伯語問我去哪里,車上幾雙眼睛亮晶晶地望著我。一個年輕姑娘,也是包在一層薄薄的輕紗里,露出來的那雙眼睛,橄欖綠的瞳仁襯在清澈潔白的眼底上,長睫毛彎彎地向上翹。她說一口法語。敘利亞自從18世紀直到1946年正式宣告獨立,一直是法國的“保護地”。至今,這兩個國家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Misyaf。我說。那里有一座古城堡。
走穿了Misyaf,走到了哈馬(Hama)。奧蘭德河流經(jīng)之處,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木制的被稱為Noria的水車。一千年前,水車將河里的水引進城里作為居民用水,也為農(nóng)田提供灌溉水源。
走完了鄉(xiāng)村,便走入集市。那被稱為Souq的阿拉伯市集,是每一座城里最為充滿活力的地方,是城市的心臟。連接著縱橫交錯的街巷,三步五步,一個鋪面連著另一個鋪面,高高低低的叫賣聲不絕于耳。針頭線腦,家電五金,更有傳統(tǒng)的作坊。打鐵的,編制地毯的,做鞋的,配香水的……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接。
我停在榨果汁的攤子前,端一杯漿稠的新鮮混合果汁,用一柄長勺往嘴里送。目光,我遠遠地擲出去,掠過那過往的人流。天色,又在慢慢地暗將下來。對面三層樓高的老屋,燃起了桔黃的燈光。
“去不去看跳舞呢?”年輕的攤主微笑著,露出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
“跳什么舞呢?迪斯科嗎?”我不解地問。
“哈,大錯特錯啦!是我們的民族舞蹈呢。”他一臉的得意與自豪。
竟然,是“胡旋舞”??!
小時候,讀過白居易的《胡旋女》:
胡旋女,胡旋女,
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
回雪飄搖轉蓬舞。
左旋右旋不知疲,
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
奔車輪緩旋風遲。
曲終再拜謝天子,
天子為之微啟齒。
在敦煌,也曾經(jīng)看到過描繪胡旋舞的壁畫。據(jù)說,這種舞蹈在唐代也由西域傳入中國,興盛一時。當年,中亞一帶的康國(Samarqand,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等,都曾向宮廷里送胡旋舞女。安祿山、楊貴妃也都擅長這種舞蹈。
然而百聞不如一見。意料之外的驚喜,就這樣突如其來地降臨到我的心上。
我蒙在面紗后面的一雙眼睛,歡欣地注視著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
一個年輕的男人。穿了一件純白的長衫。是那種厚實的布料,重重地拖到腳面。腰上,緊緊地系了一根寬大的布腰帶。頭上,有一頂棕色的筒形帽子。
音樂響起來了。一把烏德琴(Oud),一柄奈伊(Ney),一支坦布爾(Tanbur)。三件阿拉伯樂器之外,還有一件西洋樂器———電子琴。
舞者慢慢地旋轉起來,他的長袍也跟著慢慢地旋轉。音樂旋律加快,他的旋轉亦加快,長袍像鼓滿了的風帆,朝氣蓬勃地展開來。樂符更加密集地甩落在空氣里,如同一陣急雨落在闊大的芭蕉葉上。他更快地旋轉著,雙袖舉起,如同疾風中的蓬草,令人目眩神迷。他轉啊轉,百次千次地轉,是一陣風,是一排海浪,是一陣驚雷。
又想起唐朝元稹的詩里也有詠胡旋舞的句子:“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驪珠迸珥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萬過其誰辨始終,四座安能分背面?!薄?BR> 4 我蒙在面紗后面的一雙眼睛,沉著地注視著這個氣勢壯偉的世界。
在地中海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以及俄羅底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之間的新月形沃地的北部,我踩上阿勒頗(Aleppo)的黃土。這浪漫的一千零一夜之城,這富庶的“絲綢之路”最西端。
早在公元前18世紀,青銅器時代,阿勒頗就是帝國的首都。幾千年漫長的歷史上,阿勒頗屢經(jīng)戰(zhàn)亂。巴比倫、亞述、塞琉西王朝、羅馬帝國、倭馬亞王朝、奧斯曼王朝……舊桃新符,朝梁暮晉。赫梯人、阿拉伯人、十字軍、蒙古人,過眼煙云,此時彼時。阿勒頗就有了她4000多年的歷史,使她當之無愧地成為這個地球上建城歷史最長的城市之一。
我高高地站在阿勒頗衛(wèi)城上,俯瞰這座古城。古城里街市繁華,車水馬龍,絲毫不減當年都城之風采。一座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密布在灰色基調(diào)的傳統(tǒng)住宅中間,拜占庭的遺跡,古埃及的風格,伊斯蘭早期形式……建筑藝術豐富多彩,構成了阿勒頗獨特的風韻。那些古老的街衢和窄巷,按照公共和私有領地的等級制度嚴格分布,齊齊整整,井井有條。即便是新時期新筑的道路,也與原有的古街巷完美地結合成了一個整體。
阿勒頗的城市布局網(wǎng),據(jù)說是接受了古希臘神靈的啟示。露天劇場坐落在安第科奇(Anticoch)門和城墻之間的直線上,莊嚴大方,氣派非凡。大清真寺建在曾是古希臘時的集市中心。而我腳下這座建于古城東走勢平緩的小山坡上的衛(wèi)城,更是歷史文化的見證。
作為兵家必爭之地,阿勒頗在歷史上,曾屢經(jīng)戰(zhàn)事。公元前2000年,這里是一座亞述帝國的神廟。在后來漫長的幾十個世紀里,幾經(jīng)重建和擴建,目前保留下來的古衛(wèi)城堪稱世界奇觀。
用巨石砌成的城墻,四周是深22米、寬30米的壕溝,從溝底到城墻頂端共65米高,且在坡度很陡的壕溝上面鋪滿光滑的石板,使越溝爬墻攻城變得難上加難。入口處和哨樓之間有大吊橋相連,收起吊橋,衛(wèi)城便固若金湯。城堡有三道大鐵門,第一道是蛇門,因為門上雕有兩條盤踞的巨蛇。第二道是獅門,顧名思義,門上雕有一對盤坐著的獅子。而第三道,還是獅門。而這一次,上面的那對獅子,一笑一哭!安拉啊,這些象征力量和權力的生靈在向你呼喚,呼喚你無邊的法力和仁慈。
然而,這座構思巧妙,易守難攻的衛(wèi)城,還是在歷史上有過僅有的一次失陷。那是在公元1401年,帖木兒汗的蒙古鐵騎征戰(zhàn)萬里。阿勒頗,也沒有能逃脫她的歷史命運。
俱往矣!
5 我蒙在面紗后面的一雙眼睛,熱情地注視著這個風情萬種的世界。
天黑以后的世界,幾乎就是男人的世界。繁華的街上,再難見到一個遮面紗的身影。我于是就換上牛仔褲羊毛衫,一條薄圍巾,仍然是嚴嚴實實地圍在頭上,卻是換成了胭脂粉的顏色,遮住黑發(fā),露出一雙眼睛,卻也足以說明自己的身份。我就這樣心情歡愉地走在夜晚喧鬧的街上,和男人們一起,享受著月光繁星,享受著清冷的空氣和五顏六色的彩燈,享受著香噴噴的街邊小吃,享受著茶樓煙館的夜生活。
沿著墻,是一間又一間的茶室。男人們,做完了一天的生活,都齊齊地聚到這里來。三三兩兩地圍在桌邊,品茶,抽水煙,飲濃稠的阿拉伯咖啡,談天,玩紙牌。我輕輕地推開門進去,全屋子的男人都抬起頭來望著我。店老板殷勤地迎上來。我會問:“可以嗎?”店老板便把右手放在左胸上,微微低頭,謙卑地說:“歡迎?!比缓?邁著碎步,把我領到臨街的玻璃窗前。再手腳麻利地給我端來茶水,端來水煙壺。我欣賞著夜晚的街,我欣賞著街上形形色色的人。我的背后,玩牌的男人們忘情地將紙牌重重地打在桌子上。
阿拉伯水煙壺,有厚玻璃的底座。淺綠,深綠,橄欖綠,也有深藍,淡藍,湖藍。當然還有透明如水晶,上面刻著素雅的花。吸一口,里面的水就活潑地舞蹈起來。
煙槍有高有矮,玲瓏有致如同寶塔。有黃銅的,鍍銀的,木頭雕的,講究的上面還嵌了駱駝骨,閃亮的貝殼,或者是寶石。長條的蛇形軟管接出來一截金屬或者是木質的煙嘴,上面還垂一個與底座同色的絲墜。燒得紅紅的炭被小心翼翼地放在最上端的錫紙上面,隔著錫紙的烤煙絲,混合著各種的口味。我最喜愛的,是蘋果香。挑逗一下那底座里的水,我深深地吸一口清淡,吸一口樸實,吸一口雅致。
總有一個小伙子,提著一個扁扁的鐵盒子,有長長的柄,里面裝滿了燒紅的炭。他不言不語地在人堆里穿梭,小心地將燃盡的炭灰收起來,再將新炭加上去。他一邊急步走著,敏銳的眼睛地掃過滿屋子一只又一只的水煙壺,一邊熟練地晃動著手上的鐵盒子,暗紅的炭火遇到了空氣,就勃勃地燃燒起來。
有時候,我也和誰玩一局Backgammon(十五子棋)。黑棋子白棋子,黑白分明。我們都不說話,安靜地喝一口茶,吸一口水煙,用食指和中指夾起一個棋子移動。眼睛,全神貫注地盯在棋盤上。
夜,活潑,生動,像一組明快的樂符劃過琴弦。凝重,粘稠,像一條緩緩流動的五彩的河流。
6 我蒙在面紗后面的一雙眼睛,思索地注視著這個理智豁達的世界。
這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中阿拉伯人占80%以上,此外還有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土庫曼人以及少量的撤爾克斯人、茨岡人、土耳其人、伊朗人、亞述里亞人、猶太人等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
盡管穆斯林占社會的絕大部分,伊斯蘭教卻并不是國教,也并沒有對婦女服飾作任何的強制要求。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形形色色,百態(tài)千姿。有將頭發(fā)染成彩色的時髦少女,也有穿牛仔褲、高跟皮鞋的年輕女郎。當然,更多的,是系著面紗的女人們。那些深色的,淺色的,素雅的,花俏的,厚實的,柔軟的,透明的……許許多多種面紗圍在她們的頭上,或松或緊,或是俏皮地露出一張秀麗的臉,或是單單地寫意出那一對黑白分明的大眼睛。一種何等的美,一種何等的風韻。
在西方世界里,人們通常接受的觀點,是阿拉伯的婦女長期被壓迫在社會的最底層。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標志,便是穆斯林婦女的面紗。西方婦女解放運動,只要一提起阿拉伯婦女,更大有將其解救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豪情壯志。而這個觀點,至少有兩點錯誤:首先是由一孔之見而產(chǎn)生的一概而論,其次是將“阿拉伯世界”與“伊斯蘭教”混為一談。
我不是女權主義者,也不是宗教學家。但是我愿意用平和的心情去看待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我?guī)婕?是因為我愿意入鄉(xiāng)隨俗。是因為,我愿意像當?shù)厝艘粯?用那雙蒙在面紗后面的眼睛,冷靜地看這個世界。同時我也希望,自己能被這個世界毫不見外地擁進懷里。
我翻閱有關伊斯蘭教義和阿拉伯文化的文獻和專著,我試圖理解伊斯蘭世界男女之間的關系以及其分別在社會當中擔任的角色。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和穆斯林婦女交流以加深對她們的理解……我愈來愈看到她們以面紗作為宗教的表述,所表達出來的政治色彩。
面紗是人類最古老的服飾之一,迄今,它已經(jīng)走過了4000多年的歷史。對它的起因有著許多種不同的說法。最通常的說法是“虔誠說”。認為穆斯林婦女為了表示對伊斯蘭教的信仰,穿戴面紗長袍遮閉自己的面孔和身體,以示虔誠。而法國學者提出一種“辟邪說”。他們在研究撒哈拉中部高原的巖畫時發(fā)現(xiàn),畫中有不少人像都用手擋住臉的下部。研究的結果說,在許多民族的迷信傳說中,人的五官是神秘的魔力出入的地方,這種魔力若從外部潛入五官會加害于本人,若從五官鉆出來就會損害他周圍的人,因而必須被遮住。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面紗是拜火教的服裝,蒙住鼻子和嘴是為了防止火種被吹熄。此外,還有更多的從環(huán)境的角度,安全的角度來解釋面紗的存在。我還讀到過一種令我感動的解釋,說是《古蘭經(jīng)》里講到,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無論富貴貧窮,無論美貌丑陋。于是,伊斯蘭初期,就有女人開始遮住自己的面孔,以響應安拉的人人平等說。就這樣,面紗慢慢地流傳開來,直到今天……
我在西亞。我在漫漫黃沙里,我在炎炎烈日下……我遮一塊面紗,它給我涼爽,給我清潔,給我安全,更給我一顆安靜平常的心。
在敘利亞,我用蒙在面紗后面的一雙眼睛,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