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清真第一寺
來源:中國清真網(wǎng)
時間:2008-12-30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坐落在河北省泊頭市清真南街、運河西岸的泊頭清真大寺,肅穆巍峨、氣勢恢宏,兀立在冀中平原上,愈顯高大、雄武與神圣。這座歷經(jīng)600年歷史滄桑的清真古寺,占地15000平方米,地上建筑二、三百間,約三、四千平方米,再加上新擴建的寺前新月廣場和其他服務、自養(yǎng)設施,古寺新輝,無論是占地面積、建筑規(guī)模,還是歷史年代、藝術價值等,在整個華北地區(qū)來說,都堪稱是清真第一寺。即便是在全國36000多座清真寺中,也是屈指可數(shù)的。
相傳元朝末年,丞相之子率船隊運載建筑大都的石料,建材由南方沿運河北上。當船隊行至泊頭時,元朝政權已被推翻,押運船隊的元朝士兵、工匠等無家可歸,便在泊頭住了下來,并遵從明政府的命令,指石為姓。同時,把運載的石料、木材等與當?shù)啬滤沽忠黄?,于明永樂二年?404)建起了清真寺。后經(jīng)萬歷年間的修繕,特別是崇禎年間的擴建以及清嘉慶二年、光緒二十四年的重修,逐漸形成了今天這樣的規(guī)模。“文革”中,該寺慘遭厄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實,政府先后撥款100多萬元,穆斯林群眾自發(fā)集資30多萬元,對清真寺進行了維修,不僅先后被列為全省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被評為全國百座模范清真寺。
泊頭清真寺整體建筑形式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宮殿或廟宇式。但嚴格遵從伊斯蘭教不崇拜任何偶像的要求。在寺門,南北講堂或邦克樓上有“五脊六獸”,但“似獸非獸”、“有眼無珠”,實際上是谷物瓜果的變形。高達十米的單檐歇山清真寺大門加上兩側的便門,八字山墻成扇面狀左右伸展。加上大門的朱漆銅鉚,氣氛凝重,顯示了一派官衙威儀,這在全國的清真寺中都是少見的。
步入清真寺正門便是該寺第一進院落,由南、北義學堂,前門廈與邦克樓合圍而成,邦克樓高20米,石雕斗拱,兩層攢尖,上閣下廳,前與大門后與大殿、望月樓互相輝映,錯落有致,凸顯了邦克樓的主體位置。穿過邦克樓廳便是第二進院落,中軸線兩側各有配殿六間,中有頗具明代建筑特點的花殿閣,亦稱屏風門。門高四米,紅柱支撐,雍容華貴、古雅大方,傲然立在石基上,其雕刻藝術水平,在諸多清真寺中,無見在其上者。穿過花殿閣即為第三院落,這是清真寺最主要的建筑部分,包括大殿、南北講堂、通向大殿的丹墀,丹墀下通向南北講堂的漢白玉玉帶橋,這在清真寺建筑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在北講堂正屋放置的一條長4.3米、寬0.34米、厚0.15米的孔雀木茶幾,因為其木蟲不蛀、鳥不落,又稱百鳥松或恐鳥木。相傳這件鎮(zhèn)寺之寶是明朝萬歷皇帝賞賜給泊頭回族翰林院御史石三畏的,石又轉送清真寺保存至今,彌足珍貴。
大殿是清真寺的建筑主體,泊頭清真寺大殿寬29米,長55米,建筑面積1593平方米。建筑形式大體與內地運河兩岸的古寺相同,用了卷棚式。中間前高后低,巨柱方梁,舉凡九九八十一間,既寬敞又深邃,1600人禮拜也不覺擁擠。大殿的窖殿更是獨具特點,即整個窖殿是一個磚木結構的六角亭。亭底匾呈方形,磚雕精美。六根筆挺,合抱粗細的立柱支托著六角九層疊障式攢尖藻井,柱屏上同樣有透雕裝飾。六角亭的第二層四周是玻璃窗,柔和的光線把整個窖殿照亮。立到地上仰望藻井,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層層緊扣,一層小一層直到高處,再加上色彩絢麗的幾何圖案,愈顯建造者巧奪天工、匠心獨具。六角亭做望月樓也是不多見的,大概是上下東西南北六合之意吧。這也是在清真寺建筑藝術上體現(xiàn)出伊斯蘭與中國社會的逐漸適應。這就不難理解在大殿前抱廈懸掛著十八方匾額的意義。如康熙三十三年六月的圣旨:對穆斯林正常宗教信仰活動加以保護,對不法之異端則嚴厲禁止,“天下回民恪守清真不可違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75代孫孔祥珂“清真光明”的題匾也說明了伊儒融通,以儒詮經(jīng),宗教和睦。
泊頭清真寺大門采用北京故宮午門式樣,立有上馬石,豎旗桿:在三進院中分設正步石、正冠石、靜步石。一座清真寺既有肅穆的宗教氛圍,從外及內又有官衙氣派,將伊斯蘭教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中國宮殿建筑形式中,成為中阿文化結合的典范之作。如今,這座清真寺建筑瑰寶得到很好的維修與保護,實至名歸地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