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伊斯蘭經(jīng)堂教育是兩部制的教育制度,分小學部和大學部。其中小學部又稱“經(jīng)學”或“小學兒”,既是向穆斯林青少年普及宗教知識的啟蒙學校,又是為經(jīng)堂提供學員做準備的初級斑。
小學部一般招收六七歲兒童入學,老師多由“二阿訇”擔任,也有由現(xiàn)任開學阿訇兼任的。教授方法為中國私塾式。課程分為兩大類:阿拉伯語和初級宗教知識。具體課程是:
1.黃本。阿拉伯語學習是從接受阿拉伯字母拼音的基本訓練開始的,這種字母及拼讀的課程稱作“黃本”。實際上,所謂黃本是寫在硬紙片或牛肩胛骨上的阿拉伯文字母表,包括十三個拼音和語法符號在內。要求必須認清每個字母的形體,記住其名稱,會讀會寫。學童每日捧此字母表,念誦和記憶老師口授的拼音口訣。這些口訣是回族阿訇們所編,雖較笨拙,但拼音規(guī)則頗有規(guī)律性,瑯瑯上口,便于記憶。其標音符號及發(fā)音方法,受漢語方言的影響,是阿拉伯語、波斯語與漢語方言的混合發(fā)音。
2.凱里邁,即基本宗教信條。在背熟拼音口訣后,就進入“編凱里邁”階段,也叫“挑讀”,意即將拼音口訣運用于拼讀句子,用以進行經(jīng)文的拼讀訓練。實際上這是對各種拼音方法的一種綜合運用,同時也對學童進行了基本宗教信條的培養(yǎng)。
3.《赫廳》,即《古蘭經(jīng)》選讀本。重在熟練地誦讀經(jīng)文,使學童不僅可以拼讀句子,而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誦讀經(jīng)文,從而為今后誦讀整本《古蘭經(jīng)》打下基礎。
4.《凱海府》章,即《古蘭經(jīng)》第18章,共110節(jié)經(jīng)文。在熟練地誦讀《赫廳》的基礎上,要學童帶韻誦讀這一章經(jīng)文。讀經(jīng)是伊斯蘭教育重要的基本功。帶韻誦經(jīng),既是對阿拉伯語學習的一次總結,更是為今后深入學習經(jīng)文做準備。
5. 《乜帖》。在進行上述拼讀訓練的同時,還進行初級宗教知識的普及教育,這就要學《乜帖》,也稱“雜學”,即有關信仰、沐浴、禮拜、齋戒、婚喪、祭祀等宗教禮儀的各種祈禱詞。這些禱詞多以波斯語的生活詞匯和語法為主,夾雜一部分阿拉伯語的宗教詞匯。
小學部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學童可自由地入學或退學,學習不分級別班次,隨來隨學,也無一定的畢業(yè)期限,全部學完約需三四年時間。學習期間,年齡較大的學童可參加封齋、禮拜,但對外的宗教活動則概不介入。
小學部全部課程學完后,凡自愿獻身宗教事業(yè)且具備條件者,可升入大學部深造;否則,也可以獲得一些宗教知識并能誦讀部分《古蘭經(jīng)》章節(jié),成為一名能適應宗教生活的普通穆斯林。
通常講經(jīng)堂教育,主要是指大學部的教育。大學部學習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兩種語言課程。以學習時間和學習順序而論,學習阿拉伯語經(jīng)典約占總學時的2/3強,在阿拉伯語經(jīng)典全部學完之后才學波斯語經(jīng)典,稱作“過法爾西”,即僅僅是過一遍而已。實際上,波斯語經(jīng)典的學習仍占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全部經(jīng)堂讀本中,波斯語經(jīng)典所占比重很大。
經(jīng)堂教育的全部課程,分為基礎課與專業(yè)課兩大類?;A課包括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三門,都是學習阿拉伯語的工具課,基本上沒有宗教內容。因此,在學習基礎課期間,學員的宗教知識、操守、修養(yǎng)等,主要通過日常宗教生活的實踐去獲得和增養(yǎng)。專業(yè)課包括認主學、教法學、圣訓學、哲學、波斯文法、波斯文學、《古蘭經(jīng)》。
經(jīng)堂教育讀本并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各地區(qū)、各學派不盡相同,但一般來講有十三種讀本是各地經(jīng)堂必讀的,俗稱“十三本經(jīng)”,在中國已流傳了幾百年。這十三本經(jīng)是:
1.《連五本》,包括《素爾夫》、《穆爾則》、《咱加尼》、《米額臺·阿米來》、《米素巴哈》5卷,是學習阿拉伯語詞法、句法的基礎課本。
2.《遭五·米素巴哈》,是對《連五本》卷5《米素巴哈》的詮釋。作者是波斯學者艾布·法塔赫·納司爾丁·穆圖勒孜(1143-1213)。這是基礎課教學中承上啟下的一本入門書,故有“學會了《遭五》不用教,學不會《遭五》藍糟糕”之說。
3.《滿倆》,又名《舍拉哈·卡非耶》,是對埃及學者伊本·哈吉卜(1175-1249)所著語法著作《卡非》的詮釋。作者是波斯人阿卜杜·拉合曼·加米(1397-1477)。被認為是學習阿拉伯語法理論的杰作,深受中國穆斯林的重視。
4.《白亞尼》,又名《臺洛黑素·米夫特哈》,修辭學著作,作者是中亞呼羅珊著名學者賽爾德丁·臺夫塔札尼(1321-1389)。
5.《阿戛依杜·伊斯倆目》,又名《阿戛依杜·奈賽斐》,作者是歐麥爾·奈賽斐,邊注者是《白亞尼》的作者賽爾德丁·臺夫塔札尼。被認為是認主學的杰作。中國有楊仲明阿訇的漢譯本《教心經(jīng)注》。
6.《舍來哈·偉戛業(yè)》,作者是麥哈木德(?—1346),注釋者是麥哈木德的孫子率德侖·設里爾。哈乃斐學派的教法著作。漢譯本名《偉戛業(yè)》,譯者王靜齋。
7.《虎托布》,對40段阿拉伯文圣訓的波斯文注解,圣訓編選者是伊本·沃德安,波斯文的譯注者不詳,漢譯本有李虞宸阿訇的《圣諭詳解》。
8.《艾爾白歐》,波斯文本,作者哈薩謨丁。也是對40段圣訓的注解,但《虎托布》偏重于道學,本書偏重于理學。
9.《米爾薩德》,波斯文,專講修身養(yǎng)性、近主之道的哲學著作。作者阿卜杜拉·艾布·伯克爾。漢譯本有伍遵契的《歸真要道》。
10.《艾什爾吐·來麥爾臺》,波斯文,作者同《滿倆》一樣,也是阿卜杜‘拉合曼·加米。被認為是伊斯蘭哲學杰作,認主學的最高理論。有破鈉癡的漢譯本,名日《昭元密訣》。
11.《海瓦依·米諾哈吉》,波斯文法,中國伊斯蘭教學者常志美著。
12.《古洛司湯》,波斯文學著作,作者是波斯著名海人薩迪(1200-1290)。此書傳入中國已有600年歷史,滋傳廣泛,影響很大。有兩種漢譯本:王靜齋譯本名曰《真城花園》,水建馥譯本名曰《薔薇園》。
13.《古蘭經(jīng)》。
從這些課程設置中可以看出,阿拉伯語與波斯文兼授,波斯語典籍在學習中占有很大比重,這正是中國伊斯蘭教經(jīng)堂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