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詩、樂、舞三位一體,不可分割。詩因被之管弦故稱為詩歌。后來詩沿著文學內(nèi)在規(guī)律向前發(fā)展,漸與音樂脫離。但仍不時地與音樂聯(lián)姻,如后來的漢樂府,宋詞與元曲。
詩,上溯其源就是歌辭。至于詩的另類體裁詞與曲,所謂詞調(diào)與曲牌其實就是曲譜。為了葉樂應歌,古代詩人應是情通音樂的歌辭的作者。
音樂伴隨著人類誕生而誕生。成為人類的童年文明的主干。它的實用功能, 娛樂功能,教化功能相依共存,推動著人類的進步。成為人類最古老,最有效, 最普遍的交際工具,娛樂方式,是人類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互動,理性相知的形象化的手段。詩人,歌辭的作者們是成全了音樂多功能的主體之一。
音樂是人民心靈的純真的表述,至善的向往,大美的營造。這真、善、美, 都應是任何一個時代的主旋律。它鄙夷造作的虛偽,敵視無恥的邪惡,拒絕低俗的丑劣。
音樂不應是個人欲望的排泄,應是對造就歷史污濁,民心失準,社會紛亂的奸小們的拒絕與聲討。它撫慰著受創(chuàng)的心,鼓舞與著失意的志,燃燒起冷卻的情感,激活休眠的理性。
音樂不應是純粹自我的獨白。只屬于你個人的快樂感傷,不過是鳥兒求偶的興奮,寒蟬忍餓的無奈。如此的個人悲與歡與別人有甚么相干。
歌,飛出心底,它應是時代的回聲。透過歌編織的出的聲的夢幻,讓歌者聽者的靈魂在震顫中提升或墜落。歌,無論優(yōu)劣,從來都不會漠然地面對人生?!稑酚洝吩?樂聽其音,則知其俗,見其俗,則知教化。"我們必須清醒地關(guān)注音樂, 尤其是聲樂的歌。歌,并非一唱了之。它與風俗,教化密切相關(guān)。深層次地影響著國家及民族的命運。
達爾文說過:世界上若沒有了音樂,世界也就不存在了。這句話有些極端, 倘我們把大自然的交響樂一一天籟,也包括在音樂之內(nèi)。試想失去了音樂這個世 界該多么枯燥,喪去了聽覺享受的人類,又怎么可能在失去昕覺營養(yǎng)的的乏味中 茍活。
有人說音樂無國界。音樂是國際語言。這是基于人類共同性即人性而言。正 像我們聽了貝多芬的《英雄》而昂然,西方人昕了阿炳的《二泉映月》而戚然。 那旋律雖未于遙遠的地方,卻直入心底。音樂的語言沖決了各自文化的堤塌,消 彌了一切知覺上的陌生。
音樂的根本屬性必定是民族性。這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經(jīng)典命題,其全部內(nèi)涵便是對民族性最好的注解。
中華民族是詩的大國,但我們還是個音樂的大國,卻被人們忽略。早在先秦時期,我們就有了堪稱是世界上第一部音樂專著,即《樂記》。其中一段文字, 是對音樂質(zhì)的規(guī)定性的最權(quán)威的論斷,至今顛撲不破,其文如下"凡音者,生 人心者也。情動于衷,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 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古人一直把音樂和道德教化及國家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音樂及音樂教育始終是在政 治的架構(gòu)之中受到重視。政府的推動,民間的努力,日積月累,因而我們的音樂 品種之繁,樂器種類之多,音樂財富之厚,當為世界之最。僅以現(xiàn)存戲曲來說, 共有三百多個劇種,每個劇種的本質(zhì)區(qū)別就在于各有獨特的音樂體系。這從屬于 舞臺表演的音樂體系,是一種具有地方個性的音樂語言。
由于歷史的,文化的、民族個性的諸多原因,導致了56個民族音樂藝術(shù)發(fā)展的不平衡。有的民族可用歌山舞海來描述,有的民族則相對沉寂。這絕不代表 整體上文明程度的高低。
回族是只有7百多年歷史的年青的民族。遠不如幾千年來扎根華夏文化沃土中的漢族、蒙古族、維吾爾、傣族、藏族等民族的文化積淀豐厚。每個民族都要 有自己的歌,回族也需要自己心靈的放歌。但是,回族小集中大分散生態(tài)格局, 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音樂。特有的音樂旋律那是多樣文化元素的美的合成,回族創(chuàng) 造出屬于自己的、具有民族個性的歌的旋律,那需要無數(shù)回族音樂人,追隨著時 光老人的腳步,向回族文化深層去發(fā)掘,用心血去譜寫。上個世紀從民間開始, 西北地區(qū)回族人用花兒曲調(diào)唱著自己的歌。文人的回族歌曲, 《成達師范校歌》 應是空前的第一支。
改革開放以來,春光乍瀉,歌涌如湖?;刈迦艘鲎约旱男穆暋2簧倩刈逦娜碎_始撰寫回族題材的歌詞,我的友人馮福寬、楊峰涉入其間較多。令人欣喜的是河南省西平縣一位農(nóng)民穆斯林,張寶城先生情依華夏,心系母族,憑著堅定 的信念,崇高的信仰,幾年來創(chuàng)作出了500多首歌詞。其中多首在諸多報對發(fā)表, 并多次在全國賽事中獲獎。
我與寶城并不相識,至今尚未謀面。2008年春天在開封召開的《張寶城現(xiàn)象討論會 ,我毫無知曉,其實,我剛從鄭州返京,與一次學習機會夫之交臂。
與寶城相交至今只是以電波為傳媒。同道為朋,倘皆有一顆愛國、愛教、愛族的回回心,并努力地去做!自會消解陌生,擠壓掉心距。 寶城2009年初寄來歌曲集兩本,并求我為他作序。寫序者需是精通于詩, 諳熟于曲,如此詩情曲韻方能在自家心底沉積而蔭發(fā)心苗,進而講出自家感悟。但于我實難描管暢言。僅就以下三點,略作分析。
歌詞不同于詩。詩是詩人散文結(jié)構(gòu)的構(gòu)思后,濃縮為葉韻的短句,短章。歌詞作者必須把握住作曲的三睞,歌詞是從自家心靈旋律中激蕩而出。我一直認為歌詞創(chuàng)作難于寫詩。好歌詞必定是詩,而好詩未必是好歌詞。對于詩法與曲律皆 應由熟悉至于精通才能寫出好的歌詞。好的歌詞,應成為作曲家度曲的發(fā)條。離 開曲譜徒讀寶城的歌詞,也能從中感受到音樂的節(jié)奏與律動。
白居易說: "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寶成的歌詞,雖未與管弦合鳴,讀著平面的文字,卻給人以情的沖擊。《纖夫謠》以一過串排比句。寫片片云,寫一線天,寫聲聲吶喊,寫那跋涉艱難的一道道灣。景與情倍,己是先聲奪人。在《天風》中,詩人乘清風邀游。從絲綢古道駝鈴、泉州圣墓、懷圣寺碑、 直至鳳凰寺里聲聲誦古蘭。所晃所聞只抓住一點,每一點上濃縮著作者的深情, 讓人讀來,情思飛揚。
寶城的歌詞凝情于回族題材,幾于涉及到了回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觀察細 致,體悟較深,民族深情推動著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才使他日之所見,耳之所聞,是 處皆可措,是處皆有歌。這一首首回族自己的歌,較完整地立體塑造了回族的文化形象。這恰是因族在這面失語的所在。
一個農(nóng)民,為了再現(xiàn)代治者,耕耘者兩世的崇高形象,勇敢地拿起了筆口一個回民,為使回族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合唱中,不倦地寫著回族的歌。一個草根懷著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從容地走進音樂的殿堂,為一個民族而引吭高歌,唱出的對偉大祖國,偉大的中華民族最深摯的愛。偉大時代藝苑中,映射著時代燦爛的花兒雜雜,必將永遠燦爛。美歌傳入耳中,佳卉開在心底。
我呼吁從山溝,村鎮(zhèn),市井走出來的各色回學者們。你們的頭上頂著光環(huán), 身居于象牙之塔,不要忘了草根大眾之所需。當你們用各種費解的西方術(shù)語或古奧的東方語言裝點下而展示學問時,勿忘了你們的使命。真正的回族學者,應是回族大眾的喉嚨。敢于在他們在當中,分擔,化解他們的沉重?;刈宓膶W者不應為學問而學問,為名利而學問。那些以寫回為謀生為職業(yè)的學者,不是為以寫回為奉獻為事業(yè)的學者。大眾與之親與疏十分分明。
寶城沒忘了腳上的泥巴,我引為知音!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李佩倫
2009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