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
來源:
時間:2009-11-12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楔形文字(cuneiform),來源于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蘇美爾人用泥板通過圖畫的形式記錄賬目。漸漸的這些符號演化為表意符號,至于那些無法描繪的東西則用任意指定的辦法來表達。而且蘇美爾人還用它來表示聲音,幾個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個復雜的詞或短語,這就使得許多符號都成為多馀。楔形字原來是從上而下直行書寫,后來改為從左而右橫行書寫,于是全部楔形符號轉了90°,從直立變成橫臥。由于右手執(zhí)筆,從左而右橫寫,楔形筆畫的粗的一頭在左,細的一頭(釘尾)在右。蘇美爾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經(jīng)過巴比倫人、亞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為一種半音節(jié)文字。在字母發(fā)展史上有所貢獻。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其“準確含義”只能根據(jù)上下內容來確定,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后來的字母文字體系更難以掌握。盡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qū)通用的商業(yè)交往媒介??脊艑W家發(fā)現(xiàn)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xù)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起源】
1.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發(fā)源于亞洲西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他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明,最能反映這種文明特征的是他們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這種文字是圖畫文字,漸漸地,這種圖畫文字逐漸發(fā)展成蘇美爾語的表意文字,把一個或幾個符號組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如用“口”表示動作“說”;用代表“眼”和“水”的符號來表示“哭”等等。隨著文字的推廣和普及,蘇美爾人干脆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聲音,如“箭”和“生命”在蘇美爾語中是同一個間,因此就用同一個符號“箭”來表示。后來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號,如人名前加一個“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這樣,這種文字體系就基本完備了。
蘇美爾人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稈或骨棒、木棒當筆,在潮濕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寫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這種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
為了長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進行燒制。這種燒制的泥版文書不怕被蟲蛀,也不會腐爛,經(jīng)得起火燒。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塊重約一千克,每看一塊都要費力地搬來搬去。到現(xiàn)在,發(fā)掘出來的泥版,共有近一百萬塊,最大的有2.7米長,1.95米寬,可謂是巨書!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文明的獨創(chuàng),最能反映出蘇美爾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西亞的巴比倫、亞述、赫梯、敘利亞等國都曾對楔形文字略加改造,來作為自己的書寫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創(chuàng)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極為復雜,到公元1世紀,就完全消亡了。在古代的蘇美爾,經(jīng)??梢钥吹接腥四弥J桿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在泥板上寫字。這種字從左到右橫著寫,每一個筆畫總是由粗到細,象木楔一樣。這就是蘇美爾人留給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貴禮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樣起源的一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謎。這個問題,爭論了近兩世紀。長期以來有下列兩種觀點盛行。
傳統(tǒng)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達米亞特殊的漁獵生活方式。這是較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種百科全書大都持這一觀點。
也有學者持不同見解,認為楔形文字的起源與古代蘇美爾地區(qū)發(fā)達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系,前蘇聯(lián)科學院編的《世界通史》就持這一觀點。該書在論述楔形文字的發(fā)明時寫道:“兩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創(chuàng)造。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蘇美爾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較有條理的通訊,于是,這種文字的胚胎遂變成真正的文字。”上述兩種觀點長期并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紀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學家卻提出了一個爆炸性的觀點,認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號超新星的爆發(fā),從而引起世界學術界對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輪爭論。
這一觀點起源于一個蘇美爾學專家的假設。蘇美爾學專家喬治·米查諾斯基在對楔形文字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即在較早的泥版文書記載中大量出現(xiàn)對同一顆星的記錄,因此他提出了蘇美爾文明的起源與這顆星有關的假設。1980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學家里查德·斯特塞經(jīng)過精確計算,論證了這一假設的合理性。他認為,米查諾斯基所說的這顆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發(fā)的船帆座×號超新星,這是人類歷史上能記憶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這顆星在今天只能勉強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與太陽同輝,夜晚與月亮并懸,在兩河的水面上拉開了一條長長的光帶??梢韵胂?,這種神秘的自然現(xiàn)象給早期人類帶來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他們對這顆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話和宗教,關于這顆星的圖畫就演變成了最初的文字。專家們果然發(fā)現(xiàn),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兩個字是“星”和“神”,而這兩個字驚人地相似。
【發(fā)展】
考古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被后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圖畫式象形文字??脊艑W家曾在烏魯克古城發(fā)現(xiàn)了刻有這種象形符號的泥版文書,經(jīng)考證時間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載。這種文字寫法簡單,表達直觀。有時復雜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幾個符號結合在一起來表達,如把“眼”和“水”合起來就是“哭”,“鳥”和“卵”兩個符號合起來就表示“生”等。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來又發(fā)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交往的增多,要表達的事物愈來愈復雜、抽象,原始的圖形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要。于是,蘇美爾人對文字進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簡化圖形,往往用部分來代表整體;另一方面增加了符號的意義,比如“足”的符號除表示“足”外,還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號除表示“犁”外,還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這樣,象形文字就發(fā)展成表意文字,即符號意義不直接由圖形表達而是由圖形引申出來。
蘇美爾文字是逐步產(chǎn)生的,正如我們現(xiàn)在所知,其間由借助圖形表達某種觀念到文字的出現(xiàn)經(jīng)過了1000年的演化過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爾人開始刻圖像于石或鐫印于粘土,以此作為擁有某物的標志:或者用一塊巖石表示“鐵石心腸”,或者用一顆樹表示一幢房屋。
大約500年以后,由圖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時,蘇美爾神廟的管理人員使用許多規(guī)范化的簡圖,把它們結合起來保存神廟的財產(chǎn)檔案和商業(yè)交易檔案。
盡管這一時期的書寫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圖畫表示人及具體事物的階段,發(fā)展到了用圖畫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個人頭加一只碗則表示吃的意思。
又過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舊有文字,因為到那時最初的圖畫已變得非常系統(tǒng)化,以致人們不再把它們視為圖畫,而須視之為純粹的符號;這些符號有許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詞,而成為與其他同類符號結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詞的音節(jié)符號。
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地區(qū)的這種文字體系達到了充分發(fā)展的階段。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后來的字母文字體系要難以掌握得多。盡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qū)通用的商業(yè)交往媒介。
從蘇美爾時代殘存下來、在近代被發(fā)掘出來的楔形文字文獻都是抄寫在泥版上的。這些泥版中,大約90%是商業(yè)和行政記錄,其余的10%則是對話、諺語、贊美詩和神話傳說的殘篇。
蘇美爾人的對話采用這樣的形式:兩個角色在辯論中站在對立的一方互相駁辯——夏天對冬天,斧頭對犁子,或者農(nóng)夫對牧人。由于雙方均有許多可以立足的根據(jù),因而辯論通常沒有輸贏。另一方面,殘存至今的蘇美爾諺語則提供了明確的觀點。
一則令人著迷的蘇美爾處世格言這樣講:“仆人呆的地方,必有爭吵相伴;理發(fā)師呆的地方,必有毀謗傳出”。
楔形文字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為人類帶來了文明的“火種”。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后一個王朝衰亡之后,巴比倫王國把這份遺產(chǎn)繼承了下來,并有新的發(fā)展。與此同時,閃族的阿卡德人按照他們語言的發(fā)音,也采用楔形文字進行書寫。直到希臘時代之前,凡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建立統(tǒng)治的每個民族都是這樣做的。
【傳播】
楔形文字傳播的地區(qū)主要在西亞和西南亞。在巴比倫和亞述人統(tǒng)治時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發(fā)展,詞匯更加擴大和完備,書法也更加精致、優(yōu)美。隨著文化的傳播,兩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這種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fā)明的楔形文字已成為當時國家交往通用的文字體系,連埃及和兩河流域各國外交往來的書信或訂立條約時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后來,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業(yè)的發(fā)展,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進行了改進,把它逐漸變成了先進的字母文字。
【發(fā)現(xiàn)過程】
1472年,一個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游歷時,在設拉子附近一些古老寺廟殘破不堪的墻壁上,見到了一種奇怪的、從未見過的字體。這些字體幾乎都有呈三角形的尖頭,在外形上很像釘子,也像打尖用的木楔,有的橫臥著,有的則尖頭朝上或者朝下,還有的斜放著,看上去像是一只尖利的指甲刻上去的。巴布洛非常詫異。這是文字嗎?還是別的什么?他帶著這種疑惑回到了意大利。但是,當時沒有人對他在西亞的這個發(fā)現(xiàn)感興趣,人們很快淡忘了這件事。歐洲人并不知道,這就是楔形文字。
一百多年后,又有一個意大利人造訪了設拉子,他就是瓦萊。瓦萊比巴布洛要勤奮,他把這些廢墟上的字體抄了下來。后來,他在今天伊拉克的古代遺址,又發(fā)現(xiàn)了刻在泥板上的這種字體,因此他斷定這一定是古代西亞人的文字。瓦萊把他的發(fā)現(xiàn)帶回了歐洲。他讓歐洲人第一次知道了這樣一種奇怪的文字。
通過近兩百年對美索不達米亞的考古發(fā)掘,以及語言學家對大量泥版文獻成功的譯讀,人們終于知道楔形文字是已知的世界是最古老的文字。它是由古代蘇美爾人發(fā)明,阿卡德人加以繼承和改造的一種獨特的文字體系。巴比倫和亞述人也先后繼承了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并把它傳播到西亞其他地方。西方人最先看到的楔形文字,是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加以改造了的楔形文字,與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以及亞述人使用的楔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樣起源的一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謎。這個問題,爭論了近兩世紀。長期以來有下列兩種觀點盛行。
傳統(tǒng)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達米亞特殊的漁獵生活方式。這是較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種百科全書大都持這一觀點。
也有學者持不同見解,認為楔形文字的起源與古代蘇美爾地區(qū)發(fā)達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系,前蘇聯(lián)科學院編的《世界通史》就持這一觀點。該書在論述楔形文字的發(fā)明時寫道:“兩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創(chuàng)造。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蘇美爾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較有條理的通訊,于是,這種文字的胚胎遂變成真正的文字。”上述兩種觀點長期并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紀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學家卻提出了一個爆炸性的觀點,認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號超新星的爆發(fā),從而引起世界學術界對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輪爭論。
這一觀點起源于一個蘇美爾學專家的假設。蘇美爾學專家喬治·米查諾斯基在對楔形文字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即在較早的泥版文書記載中大量出現(xiàn)對同一顆星的記錄,因此他提出了蘇美爾文明的起源與這顆星有關的假設。1980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學家里查德·斯特塞經(jīng)過精確計算,論證了這一假設的合理性。他認為,米查諾斯基所說的這顆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發(fā)的船帆座×號超新星,這是人類歷史上能記憶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這顆星在今天只能勉強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與太陽同輝,夜晚與月亮并懸,在兩河的水面上拉開了一條長長的光帶??梢韵胂螅@種神秘的自然現(xiàn)象給早期人類帶來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他們對這顆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話和宗教,關于這顆星的圖畫就演變成了最初的文字。專家們果然發(fā)現(xiàn),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兩個字是“星”和“神”,而這兩個字驚人地相似。
來自自然科學的探索是令人振奮的,它對楔形文字的起源提出了全新的見解。但是,很多學者也提出了懷疑,一顆新星的爆發(fā)是否真的具有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的威力?這是否說明,楔形文字與世界上其他文字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完全不同?另外,來自亞述和巴比倫的考古發(fā)掘成果也證明,美索不達米亞人確實把文字看得很神圣,對文字極其敬畏,認為人生的命運是靠文字規(guī)范的。因此他們常常隨身佩戴刻有文字的護身符,修建神廟或宮殿時也常常在地基中放置文字碑板,向神祈禱。凡此種種,都給楔形文字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辯認】
楔形文字的辯認,同埃及象形文字的辯認過程極為相似。這件事還得追溯到2500年前。
那是公元前522年3月的事情。當時波斯皇帝岡比西斯率大軍遠征埃及。有一個叫高墨達的僧侶,冒充被岡比西斯處死的皇弟巴爾狄亞的名義在波斯各地和米底發(fā)動了叛亂。叛亂持續(xù)了半年之久?;实蹖任魉乖趶陌<胺祷夭ㄋ沟耐局型蝗徊∷?。一時間波斯貴族門群龍無首。這時有一個叫大流士的貴族用陰謀手法獲得了皇位。他最后平定了叛亂。為了稱頌自己的功績,大流士讓人將他平定叛亂的經(jīng)過,刻在米底首府愛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馬丹)郊外貝希斯頓村附近的一塊大巖石上。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頓銘文。
貝希斯頓銘文上面也刻著三種文字:楔形文字、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183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法國學者羅林森發(fā)現(xiàn)了這個銘文,并制成了拓本。1843年,他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后又將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對照,終于讀通了楔形文字。從此解開了楔形文字之謎。
原來,最古的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直行寫的。因為書寫不便,后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發(fā)明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他們在開發(fā)兩河流域的同時,創(chuàng)造了這種文字。
最先,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來又發(fā)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再到后來,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里發(fā)“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fā)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系了,只表示發(fā)音,這就是表音符號。
為了表示有關的楔形字應該表示什么意思和發(fā)什么音,蘇美爾人又發(fā)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個人名之前加上一個特殊符號,就表示這是一個男人的名字。
蘇美爾人他們還不懂得造紙。他們就用粘土做成長方形的泥板,用蘆葦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頭在上面刻上字,然后把泥板晾干或者用火烤干。這就是后來人們所說的泥板文書。一開始,蘇美爾人的泥板是圓形或者角椎形的,不便于書寫和存放,后來蘇美爾人便將泥板改為方形的。蘇美爾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這種方形泥板上才保存下來的。到現(xiàn)在為止,人們在兩河流域已經(jīng)挖掘出了幾十萬塊這樣的泥板文書。
由于蘇美爾人用的是蘆稈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落筆處印痕較為深寬,提筆處較為細狹,后來人們就把兩河流域的這種古文字稱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后來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給人類文明作出過重大的貢獻。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后一個王朝衰亡之后,巴比倫王國把這份文化遺產(chǎn)繼承了過來,并且有了更大的發(fā)展。
【破譯楔形文字】
從17世紀開始,探險家和考古學者就曾從兩河流域一帶破碎的陶器,以及石雕和泥版的殘片上發(fā)現(xiàn)了奇異的文字符號。當然,現(xiàn)在人們已得知,這些被稱為“楔形文字”的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巴比倫文化的靈魂,因為其筆畫形似木楔子而得名。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對楔形文字破譯的重大突破緣于一次酒后的賭注,由德國的一名中學教師完成的。當伊朗的楔形文字銘文被帶到歐洲后,許多學者試圖讀懂這一神秘文字,但始終無法確定,它究竟是不是文字,是語音還是象形,以及該從哪一個方向讀起。1802年,德國哥廷根的一位27歲的中學教師格羅特芬德在飲酒時與朋友打了個賭,他說自己預感到,自己一定能破解楔形文字,隨即根據(jù)手頭少量的資料開始了鉆研。他大膽地猜想,古波斯首都的三種楔形文字對照石碑上的第一組文字應是波斯語的拼音文字,而銘文的內容是某王的名字和王銜,利用嚴密的邏輯分析法經(jīng)過一步步推測,他獲得了成功。
雖然格羅特芬德發(fā)明的只是波斯語的楔形文字破譯方法,但它有如打開秘密寶箱的鑰匙,為33年后英國人羅林森和其他學者破譯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和西亞其他的楔形文字開啟了道路。
到了1900年,雖然仍存在一些詞匯問題和語法疑惑,古代世界各種楔形文字的淵源蘇美爾語楔形文字的釋讀工作基本上可以說是成功了。這樣,現(xiàn)代人終于能夠通過閱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留給我們的寶貴文獻去了解這一偉大而滅亡了的文明發(fā)生、發(fā)展和滅亡的全部過程和許多它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chǎn)。
【楔形文字法】
一、楔形文字法的界定
楔形文字法是指古代西亞兩河流域地區(qū)各奴隸制國家以楔形文字鍥刻而成的法律的總稱,這些國家包括蘇美爾人、 巴比倫人、 亞述人、依蘭人、赫梯人等建立的國家,它產(chǎn)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6世紀隨新巴比倫的滅亡而消亡(在消亡時間上有分歧)。
這些國家除了有共同的文字外,由于所處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相似,因而決定了他們的法律有一些同樣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500年間,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阿卡德人相繼建立了一些城市國家,這些早期國家已經(jīng)有自己的首腦、長老議事會和訴訟機構,已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征,傳統(tǒng)的部落習慣法逐漸向法律過渡。
據(jù)歷史記載,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經(jīng)有了用楔形文字記載的零星的法律規(guī)范,如禁止欺騙、偷盜等。
約公元前21世紀末,烏爾納姆創(chuàng)建了烏爾第三王朝,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域南部, 實行中央集權統(tǒng)治, 國王集軍事、行政和司法大權于一身。為了統(tǒng)治需要,頒布了《烏爾納姆法典》,用楔形文字寫成,除序言外,有29條條文,其內容已涉及到損害與賠償、婚姻、家庭和繼承以及刑罰等,反映出法典對奴隸主利益和私有制的維護,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標志著古代東方法已進入成文化階段。對以后兩河流域的立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后,兩河流域南部又處于分裂狀態(tài),當時的一些城邦國家也制定了一些成文法典。主要有《蘇美爾法典》和《蘇美爾親屬法》、《李必特伊絲達法典》,《俾拉拉馬法典》等,它們仍舊基本上繼承了《烏爾納姆法典》的風格,但涉及的范圍更為廣泛。到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的第六代王漢穆拉比完成了兩河流域的統(tǒng)一,并制定了《漢穆拉比法典》(又稱石柱法),它的制定是楔形文字法的集大成,標志著楔形文字法發(fā)展到較完備的程度。直至公元前1世紀,楔形文字法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三、楔形文字法的基本特征
1、法律的結構體系比較完整, 一般采用序言、正文和結語三段論式的表述方法。正文部分諸法合體,民刑不分。序言和結語多以神的名義強調立法的目的, 標榜立法者的功績, 貫徹“君權神授”思想,強調法典的“公平”、“正義”和神圣不可侵犯性,要求人們必須遵守,目的在于加強法典正文的神圣性和權威性。
2、法律內容涉及面廣, 幾乎涵蓋了法的基本領域,如民事、刑事、訴訟等均有論及,但不少問題仍由習慣法調整,并保留同態(tài)復仇的傳統(tǒng)。
3、基本是司法判例的匯編, 沒有規(guī)定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則。
4、雖然把法律描繪為神的意志的體現(xiàn),但它們并非“神定法”。沒有宗教道德規(guī)范,完全是實在的市俗法律關系的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