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回族姓氏及家譜考略(五)
——山東省回族楊氏譜序譜碑考(下)
◆伊牧之
4、碑文中幾點特殊之處
(1)碑首的題名,一般均為“流芳”或“萬世留芳”之類,而這方碑銘卻在碑首上豎寫“孝思維則”四字,這句話的意思是楊姓族人應(yīng)以楊公為典范,以“孝思”為家族的道德準則??梢?ldquo;孝”這方碑銘的中心和主題。
(2)生卒年月很清楚,由此可知楊公為清嘉慶至同治年間人,其出生年月為公元1796年,至今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這樣丁楊村楊氏近二百年的歷史應(yīng)該是清楚的,再向前推三世(恒輩)的話,那么丁楊村的楊氏在該村居留起碼在300年以上,應(yīng)在1696年前即康雍時期了。
(3)碑上有經(jīng)文和泰思迷。這是這方碑的一種重大的特色,與教門聯(lián)系緊密,我們有些回族碑文甚至一點點教門的蹤跡也不顯露,不僅經(jīng)文,正文中甚至連一點教門的意思都不露。若說是一篇漢族碑記,也不為過。而這篇經(jīng)文記錄在碑陰上部,今把全文譯錄于后。
奉普慈特慈安拉之名
一切贊頌全歸安拉!我作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一切權(quán)利唯歸于他,一切贊頌唯歸于他,他掌握生死。他沒有生產(chǎn),也沒有被生產(chǎn),沒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敵。(112:3-4)
真主秉公作證:除他外,絕無應(yīng)受崇拜的。眾神和一般學者也這樣作證:除他外,絕無應(yīng)受崇拜的。他是萬能的,是至睿的。(3:18)
真主所喜悅的宗教,確是伊斯蘭教。(3:19)
你說:真主啊,國權(quán)的主??!你要把國家賞賜誰,就賞賜誰;你要把國權(quán)從誰手中奪去,就從誰手中奪去;你要使誰尊貴,就使誰尊貴;你要使誰卑賤,就使誰卑賤。福利只由你掌握,你對于萬事,確是全能的。(3:26)
主啊,求你賜福給穆罕默德及其家眷門徒吧!
另外碑陰的碑帽(碑首)上還有三段經(jīng)文(阿文),其漢譯內(nèi)容如下:
①川流不息的施舍。
②善良的語言。
③長川(經(jīng)常)的贊念。
(4)碑文中的家族世系記錄。
在碑陰經(jīng)文的下面,碑作者記錄了楊氏世系表。
這個世系表有如下五點需要考辨的。
①一世“己仁”二字不清,是否是楊氏有小營遷來的第一代,待考。
②二世兄弟二人,三世兄弟三人,誰與誰是嫡系父子不甚清晰。恒公為學武之子的可能性較大。三世中“快”公(可能是老三)快字與否,也不一定。
③四世有“勤”“儉”二公,“勤”為誰之子并不清楚,四世中應(yīng)為“福、祿、禎、祥”排列,福為長子“福、禎、祥”為誰之子也不甚明白。
④根據(jù)此碑文應(yīng)為“恒—儉—元祿—輝成、輝遠”直系,是十分明確的。
楊公后人的記錄也很詳細。
⑤從輝成公上溯至恒公為四代,碑文中說“數(shù)世至恒”,再從恒公上溯至“己仁”公僅兩代與“數(shù)代”不符,數(shù)代一詞至少五代,“己仁”公上還應(yīng)有三代——這是說楊氏從小營村遷來丁楊村的時代。
(5)碑文陰面還有一段記敘。
“楊氏譜系失于明季兵燹,今即可考者錄本文于左。”
這里有兩點是明確的,楊氏譜于明末戰(zhàn)亂時丟失,這是其一,第二,在清同治年間,只能追溯到“己仁”公,再以上已無從考。
(6)碑文的撰寫人
丁玉全據(jù)說是大路村人,他是楊輝成的姻親(兒女親家)。他于同治五年曾為大路清真寺撰寫過“完志碑”——實際上是為其族兄丁玉良撰,在濟陽“丁氏族譜”中有記載:“丁玉全,清代武官,字完璧,山東濟陽人,文庠生。附貢援例候選訓導,河南軍功,賞六品頂戴,享年八十歲。”
四、關(guān)于楊氏譜史幾個疑點的考辨
楊氏譜史資料貧乏,僅從楊公碑記錄,給我們一些歷史的真實,也有許多疑竇,難以解釋,今就下述幾個方面加以考證。
(1)碑文中輩字與小營村楊氏輩字的屬別
丁楊村楊姓自小營村遷來,已是不爭的史實,除口傳外有楊公碑為證:碑文曰“世居邑西小營,后徙楊家村。”而今小營村楊氏與丁楊村楊氏輩字并不全同。
小營村輩字:
明、鳳、承、泰、云、教、化、振、萬、方。
丁楊村輩字:
元、輝、國、永、云、教、化、振、萬、方。
關(guān)于兩對輩序字的不同,可以從三方面來分析。
①由于至今未見小營村楊氏族譜,詳情不知,據(jù)各方面情況綜合分析小營輩字從“明”字輩始十字,應(yīng)是丁楊村楊氏支遷出后確立的,丁楊村楊姓前四輩,或前八輩未用小營輩字,永(泰)輩后,才歸宗小營。
②丁楊村在“元”字輩前還有四代(見碑文)“己仁—學—恒—儉”,估計從“己仁”公時楊姓從小營遷出。
③“己仁”公為何不用小營輩字,原因不可考,也不必深究。不過“恒”“儉”二公都無輩字可言,單從這一點就可能他們對輩字并不十分重視,家貧大概是主要原因。
(2)關(guān)于楊氏遷入丁楊村的年代考
如上文所言“輝成”公生活在嘉慶道光間,約為1796至1863間,折其中為1826年的話,那么以二十五年為一代計“己仁”公應(yīng)為1726年左右人,即康雍年間。如果按碑文“世居邑西小營,后徙楊家莊(在丁家莊東)數(shù)世至恒”的記載,己仁公至“恒”僅三世,中間隔著一個“學文”“學武”公,“己仁”為“恒”的祖父,與“數(shù)世”一詞不符。一般數(shù)世約在五代以上,上面還應(yīng)有兩代,那么應(yīng)再上推50年,即楊氏遷丁楊村應(yīng)在1650年間,那就是清康熙年間,看來合理一點。
(3)楊氏遷入時間應(yīng)為康熙甚或雍正朝為妥
因楊公碑陰有“楊氏譜系失于明季兵燹”的記載,說明“明季”,即明代晚年楊氏還未到丁楊,又據(jù)稱丁楊村原為丁姓張姓表兄弟二人始遷于此,而“丁氏族譜”民國三十一年序中記載丁姓“于明末復自孟村遷居山東濟南府濟陽縣城西南四十二里之丁家莊及大路莊”。楊姓遷來晚于丁姓,那么楊氏遷徙時間絕不會在明末以前,也即絕不會早到1628年,應(yīng)在順治、康熙年間為妥。明末為1628,國家戰(zhàn)亂未休,丁姓遷來建莊,繁衍至少30年至50,丁家莊才成氣候。楊姓遷來,傍丁莊而后,應(yīng)在1650年后,即1678年左右,康雍時間為妥。1650-1678年中間有近30年的誤差,也僅作推斷而已,楊氏遷丁楊村時間應(yīng)在清康雍年間,“己仁”公父輩或祖輩遷來,丁楊村楊姓應(yīng)以“己仁”公為三世祖或一世祖均可說得過去。
五、丁楊村楊氏世系圖表
根據(jù)楊公碑楊世譜系“己仁”公為楊姓(丁楊村)一世,二世有學文、學武二人,三世為快、岱、恒三人,四世為勤、儉二人,五世有福、祿、禎、祥四人,今知五世元祿為四世儉之子,其他三人不知所宗,今將福、禎、祥三支五世至八世世系表列于后:
表一:
五世二支元祿支,為楊公輝成之嫡宗,其五世至十三世(元、輝、國、永、云、教、化、振、萬)世系如下(見表二):
小 結(jié)
丁楊村楊姓是從小營村遷來,那么小營村有否楊氏譜牒呢?小營歷史上是一個貧困的回族小村,村內(nèi)幾乎有1/2人口流落到東北安家立業(yè),近日我調(diào)查了小營村情況,小營村約300多人,其中金姓20多戶,楊姓20多戶還有六七戶是欽天監(jiān)楊姓(大營村遷來),村內(nèi)無楊姓譜牒,七十歲以上老人只知“明鳳承泰云”等十字輩字,其他一概不知。惜哉!楊氏先人,他們未給后人留下只言片語。因之,我們只有依靠這方“處士楊公碑文”來推斷楊氏族譜了?,F(xiàn)在我們可以肯定的推斷明中葉楊姓已在小營落戶,明季兵亂,舊譜已毀,楊氏生活無著,大多去東北謀生,其中一支于清康熙年間遷徙丁楊村。悲哉!我回族先人因生活顛沛,無人修譜續(xù)譜,又因貧困而無文化,至今連口傳之資料均無一點存留,“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生活不能溫飽何談其他。我們的回族先人在舊社會,貧困潦倒,此苦此難,真是難以言表,因之我們回族后人更應(yīng)急起直追,發(fā)展經(jīng)濟,重視文化,創(chuàng)造衣食無憂,生活富足,有文化,有道德的一代新人。
我為丁楊回族楊姓,在我的耄耋之年,盡到我的心意寫了這點東西,為其家族作此考證,也只能如此而已。此文的寫成,承蒙小營村白國春阿訇、楊教芳鄉(xiāng)老、丁楊村楊法德阿訇、楊教廉、楊化堂鄉(xiāng)老、多斯蒂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謝過。
愿真主賜福他們,賜福楊姓族人興旺發(fā)達。阿敏。
六、結(jié)束語
從上述三個楊氏宗譜來看,山東回族楊氏宗派之繁紛,源流之撲朔,雖近一二百年,即無人識辨,無人可述。當然也就不是幾篇考析文能概言其詳?shù)牧?,因之戲作一首打油于下?/span>
回族楊氏宗派多,部部譜史類川河。
但愿子孫萬千載,淵遠流長永滂沱。
僅以此作為本文之結(jié)。
注:今接陽信楊興平電,知本文中陽信“西營”系為“六營”之誤。特此更正。另驚悉老友楊廣志故去,實為憾事,于此祈求真主擢拔廣志弟天堂品級。阿米乃。
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