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精品,国产精品高清m3u8在线播放,亚洲va国产va欧美va综合,国产一级一片免费播放i,最近中文字幕无吗免费高清,最近中文字幕mv免费高清直播,粉色视频在线看免费观看视频,2021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nèi)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伊斯蘭在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南京伊斯蘭教研究(上)

來源: 時間:2009-12-04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本文敘述了南京伊斯蘭教的地位,介紹了伊斯蘭教元之前傳入南京的一些可能,羅列了明前期南京穆斯林頻繁遷移的種種情形,研究了明伊斯蘭教政策首先在南京實施以及這種實施對南京伊斯蘭教的影響,對南京的清真寺及有關(guān)場所作了分類,對凈覺寺幸存文物作了列舉.并著重從伊斯蘭教在中國全面中國化的角度,研究了鄭和下西洋與南京伊斯蘭教、經(jīng)堂教育、漢文譯著活動的關(guān)系,使研究更具歷史感.最后簡單論述了南京伊斯蘭教的近代轉(zhuǎn)型. 

    關(guān)鍵詞: 南京伊斯蘭教 歷史文化 研究 

    洪武元年敕建禮拜寺于金陵,御書百字贊,褒美 清真,以示優(yōu)異。贊曰:“乾坤初始,天籍注名。傳教大圣,降生西域。受授天經(jīng),三十部冊,普化眾生。億兆君師,萬圣領袖。協(xié)助天運,保庇國王。五時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窮民。拯救患難,洞初幽冥。超拔靈魂,脫離罪業(yè)。仁覆天下,道貫古今。降邪歸一,名清真教。穆罕默德,至貴圣人。”---載王岱輿《正教真詮》卷首“群書集考”

一、南京伊斯蘭教的地位 

    研究明、清、民國三代的伊斯蘭教,南京和北京一樣,可謂是重中之重,要中至要。這表現(xiàn)在以下六個方面。1.南京在明中葉前是穆斯林移進移出最為頻繁的一個城市在中國伊斯蘭教歷史上,穆斯林有兩次大的或較大的遷移對內(nèi)地伊斯蘭教關(guān)系甚大。一次是蒙元時的遷移。這是一次西亞、中亞的穆斯林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向中原內(nèi)地的遷移,以穆斯林在中原內(nèi)地廣泛分布為主要特征。另一次則是明前期的遷移。這次遷移雖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西域、西洋的穆斯林通過陸、海兩條絲綢之路入附于中原內(nèi)地,但占主流或主要地位的則是中國境內(nèi)不同地區(qū)的穆斯林再遷移,它以實現(xiàn)穆斯林在中國一定程度的密集為主要特征?;刈逶谖覈?ldquo;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乃是這兩次遷移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而明前期的這次遷移,從現(xiàn)在材料看,至少在明初,是以南京為中心進行的。南京在明初有一個穆斯林大進大出的過程。在一些穆斯林中流傳的“金陵回回遍天下”的感喟,是有一定道理的。


2.南京是明伊斯蘭教政策的首施之區(qū)明初南京即金陵,是明之國都。明之政策,包括伊斯蘭教政策,當首先在這里實施,這是不言自明的。加之明伊斯蘭教政策的一些基本內(nèi)容,在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而以南京為留都前,應該是已基本定型下來了。故研究南京伊斯蘭教當可基本把握明伊斯蘭教政策及這種政策對伊斯蘭教有何影響。反過來說,如果離開南京伊斯蘭教看明伊斯蘭教政策,就如是舍長江、黃河而談中國河流,舍泰山、華山而論中國山峰一樣。


3.南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受鄭和下西洋影響最為顯著的一個城市在受鄭和下西洋影響的5個歷史文化名城昆明、南京、北京、泉州、西安中,南京無疑是受影響最為直接、全面、深遠的一個城市。故我們在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時研究南京伊斯蘭教就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4.南京是經(jīng)堂教育“金陵學派”的誕生地 經(jīng)堂教育到底分幾派,學界看法并不一致。龐士謙《中國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課本》一文主張有 “陜西派(包括西北、豫、皖及南部諸省)及山東派(包括直、魯及東北諸省)之分”。而楊惠云主編《中國回族大辭典》一書則主張有“陜西、山東兩派及云南支派”。宛耀賓總主編《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則稱經(jīng)堂教育早期有陜西派、山東派、云南派、河州派、新疆地區(qū)5個學派。筆者在深入研究各地前暫不確定經(jīng)堂教育分幾派,只想說明金陵派從經(jīng)堂教育的角度看也應稱為一個學派,南京則是這個學派的誕生地。


5.南京是漢文伊斯蘭教譯著活動的發(fā)源地和前期中心無論是按《清真釋疑補輯》的《正教真詮》為“清真教中第一漢譯本”的說法,還是按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述近代中國伊斯蘭教之宗教人才與著述時首舉張中(字君實),漢文譯著活動都是發(fā)端于南京,或發(fā)端于以南京為中心的應天府附近地區(qū)。漢文譯著活動,按白壽彝《中國回教小史》的說法,分為兩個階段也即前后兩個時期。“王岱輿至劉智,是一個階段。馬德新、馬聯(lián)元是一個階段。”而第一個階段,“譯述和發(fā)表的地域以金陵為主”。這不僅是王岱輿、張中、伍遵契、劉智這些重要譯著家譯述的代表性譯著如《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克里默解》《歸真總義》《四篇要道》《修真蒙引》《歸真要道》《天方典禮》《天方性理》《天方至圣實錄》,都發(fā)表在金陵,而且唯一一部發(fā)表地點不在金陵的代表性譯著馬注的《清真指南》和稍稍晚于劉智著述的金天柱《清真釋疑》,論校閱者、參訂者有上元劉三杰、江寧馬之騏,或論金天柱乃金陵人,是雍正四年才因祭掃父墓入京的,也是與金陵有關(guān)的由此說金陵是漢文譯著活動前期的中心則無疑。至于說漢文譯著到劉智發(fā)展到了鼎盛,一基于劉智以《典禮》《性理》《至圣錄》三書分別明教、明道、明教道淵源之自出而示天下以證道之全體,完成了原文伊斯蘭教學說體系的中國化;二基于劉智以虔誠的感情用《至圣錄》滿足了中國穆斯林特別尊至圣穆罕默德、尊至圣后裔、將尊中國至圣孔子與尊伊斯蘭教至圣穆罕默德結(jié)合起來的愿望;三基于劉智著書數(shù)百卷,種類尤為眾多,思想尤為豐富,風格尤為多樣;四基于劉智著述在教內(nèi)教外影響最為廣泛深遠,并被后來的哲合忍耶等門宦和西道堂奉為“漢克塔布”(漢文經(jīng)典),至今仍有很大的魅力。


6.南京是中國伊斯蘭教近代轉(zhuǎn)型的中心之一清末民初在全國興起的伊斯蘭新文化運動,是以北京、南京“兩京”為中心展開的。北京的情況,筆者已在《北京伊斯蘭教研究》一文中以中國伊斯蘭教


近代轉(zhuǎn)型的角度進行了一定研究,本文也采取這一角度。


二、伊斯蘭教傳入南京


伊斯蘭教傳入南京,可能在元代之前,但確切是元。可能在元代之前,但具體說來又有以下可能。可能是唐。理由有二:一是按有些人的說法,州即今南京,唐時也是“番客”蜂擁而來、足跡遍及地之一①。二是在唐及唐之前一段時期,南京與周邊的揚州、蘇州、鎮(zhèn)江等城在行政區(qū)劃上常有交叉,致使伊斯蘭教的傳入亦會有交叉。上文已論及伊斯蘭教唐時傳入揚州,蘇州也可能是唐時已傳入伊斯蘭教的一個城市。南京按此道理推論,也當有唐時傳入可能??赡苁悄咸?。理由亦有二。一是宋代陸游著《南唐書》卷十七“雜藝方士節(jié)義列傳第十四”及清代錢塘吳仕臣撰《十國春秋》卷三十四“南唐二十”均有“耿先生”(為一女道士)一節(jié),內(nèi)有耿用“大食國進龍腦油”、“燒麥粒成圓珠”或“調(diào)酒服,香氣連日”的內(nèi)容。二是《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第13頁云:1950年在南京城南郊祖堂山發(fā)掘南唐兩代國主李、李兩座陵墓時,出土有深目、長須的俑奴這些俑奴“從形狀看不像長江流域的漢人,卻同西域地區(qū)的‘胡人’相類。更有意思是在發(fā)現(xiàn)的一些男俑中,有一種頭戴小帽,臉上有皺紋,頷下有長須,穿長袍,雙手露出袖外疊置胸前,乍看下去,簡直如正在禮拜的穆斯林”??赡苁撬?。理由亦有二。一是按民國年間石覺民的調(diào)查,南京大豐富巷清真寺“創(chuàng)建于宋朝。后被火焚”。今為“新建”,“宋代古松仍在”[1](此寺有“一棵松禮拜寺”之稱)。二是宋,特別是南宋,隨著江寧成為宋之“陪京”,商船往來、市場繁榮,不太可能不吸引一些穆斯林隨宋室南渡而來??赡苁墙?。理由有一。即《洪武京城圖志》之 “聚寶山”條云:“聚寶山,在聚寶門外,雨花臺側(cè),上多細瑪瑙石,因名聚寶山。金置欽天回回監(jiān)于此。然這四種可能,證據(jù)都欠有力。尚需進一步探求。說伊斯蘭教元時傳入南京,卻有充分根據(jù)。根據(jù)之一是:按周密《癸辛雜識·續(xù)集》上“回回沙磧”條有“今回回皆以中原為家,江南尤多”的說法推論, 集慶路(即今南京)作為二級政區(qū)---路的治所和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等多個元朝廷派出機關(guān)官署所在地,不可能沒有一定數(shù)量的回回即穆斯林。根據(jù)之二是:元至正三年(1343年)集慶路醫(yī)學教諭陜西張鉉撰有《至正金陵新志》,內(nèi)有兩組材料確切說明集慶路在元時已有一定數(shù)量的穆斯林。


第一組材料為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建康路(即后之集慶路)抄籍戶口色目戶(或色目人戶)、特別是回回人戶。即在城錄事司(即路治所所在地區(qū))北人戶中色目戶一百四十九,口二千九百一十九;上元縣北人戶中色目戶一十七,其中回回人戶一;句容縣北人戶中色目戶一十一,其中回回人戶二;溧水州北人戶中色目戶六;溧陽州北人戶中色目戶一十九[2]。鑒于色目人戶中當有一定比例的回回即穆斯林,此組材料則表明有一定數(shù)量穆斯林無疑。


第二組材料為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至至正三年(1343年)行御史臺等官署官員題名。在這上千數(shù)的題名中,阿老瓦丁、阿里馬、馬合麻、亦剌里、海魯都、沙的、高克恭等7位在《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之“元代建康(集慶)路主要色目回回官員”表中有列,薩都剌則多位學者(如陳垣、林松、白崇仁)肯定其為“回回人”,亦思馬因、忽都魯列、忽辛、馬哈麻、兀馬兒等5位因已注明系“回回人”或“回回氏”當無疑是回回人。而沙班、買住丁、穆八剌沙、捏古伯、道剌沙、伯口、沙不丁、八十、答失蠻等9位注明是“阿魯溫氏”(或“阿里溫氏”),黑邸兒、俺都剌蠻、上都3位注明“哈兒魯氏”(或“阿兒魯氏”),也當是回回[2]。這樣就有25位系回回。如果按《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的“元朝南京回回官員”表,或按白壽彝《回族人物志》(元代)附卷之三“姓名錄”,那就更多了(最多被說成有84位)。鑒于這已說明元代南京已有一定數(shù)量的回回官員,多計算幾位少計算幾位就無關(guān)緊要了。然南京元時估計有多少穆斯林,卻也有必要盡可能涉及一下。以在城錄事司范圍色目戶中有一半左右系穆斯林也即回回計算,這里當有穆斯林數(shù)十戶,上千人。不算少了。


上述一個推論、兩組實證數(shù)字合在一起,當可說明南京元代已屬有伊斯蘭教傳入的城市。然像不承認伊斯蘭教元之前傳入南京有些說不過去一樣,僅憑有一定穆斯林定居民來標志伊斯蘭教的傳入終究也有點勉強。不過我們也只能尊重資料。


三、明前朝南京穆斯林的頻繁遷移


先說穆斯林的頻繁移進南京。對此著名者有以下幾宗。


1.隨太祖起事征戰(zhàn),主要來自淮、泗之間而進入南京的回回將領及士兵此就是隨常遇春、胡大海、丁德興等回回將領移進南京的穆斯林。鑒于常乃濠州懷遠(今安徽懷遠縣)人,胡乃濠州虹縣(今安徽泗縣)人,丁乃定遠 (今安徽定遠)人,他們的部屬當以淮泗間居多。而淮泗在宋元時期是中原內(nèi)地穆斯林相對較多的一個地區(qū)。故隨這些穆斯林將領移入南京的穆斯林士兵當有一個相當大的數(shù)字??赡苁且迫肽暇┠滤沽种腥藬?shù)較多的一支。他們以“從龍入京”為榮,以南京人為自豪,又是南京特性較強的一支?,F(xiàn)知道他們中的一部分已定居于金陵。如在今楊公井附近有常遇春府第,在今鐘山北麓有常遇春墓;丁德興次子浩、三子昶“恩賜守塋”,浩之孫富則“世食田祿于江寧”[3]。


2.為拓建應天府城、營皇宮、造孝陵三大工程從全國各地召來的回回工匠《明史》卷一五一“嚴震直傳”云:“時朝廷事營建,集天下工匠于京師,凡二十余萬戶。”這之中顯然有一定數(shù)量的回回工匠。因在元代,工匠是西亞、中亞來華穆斯林中的一個重要成分。在諸色人匠總管府、隨路諸色人匠都總管府、撒答剌斯提舉司、昭功萬戶都總使司等工部、徽政院儲政院屬下局院或?qū)倬种?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回回。如撒答剌斯提舉司,始由回回人札馬剌丁負責織造撒答剌斯;設在弘州(今河北原陽)和蕁麻林(今河北萬全西北)兩地的納失失局(后者稱二局)有3300余戶西域回回工匠[4]。這樣回回工匠則是移入南京穆斯林中人數(shù)較多的另 一支。


3.發(fā)遣至京師安置的故元色目官吏士卒及廣大部眾按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卷八“北伐中原”一部分的敘述,在明軍北伐中原時,朱元璋曾復遣使諭徐達、常遇春,對所過郡縣投降的眾多“元之省院官”不宜“留于軍中”,而應“遣之使來,處我宦屬之間,日相親近,然后用之,方可無患。若濟寧、東平諸來歸將士家屬亦發(fā)遣來,將厚待之”。這樣,在明初就有多批大量故元官吏士卒被發(fā)遣至京師。如《明史紀事本末》卷之十《故元遺兵》記洪武五年(1372年)“秋七月乙未,文忠以所獲故元官屬子孫及軍士家屬一千八百四十余人送至京師”?!睹魈鎸嶄洝肪硪话怂挠浐槲涠?1387年)八月丁丑“征虜大將軍馮勝等以故元降將納哈出所部官屬將校三千三百余人……事王九、國公郡王四、太尉國公五、行省丞相一、司徒平章十三、右丞左丞三十一、參政知院三十二、各院使同知副樞八十一


……萬戶千戶路府州總管同知等官九百二十七……將校一千四百余人送至京師”。鑒于在元“色目人的身份地位僅次于蒙古人而高于漢人和南人”,回回人又在色目人中“占多數(shù)”, “有時也用回回人作為色目人的統(tǒng)稱”,“蒙古對中國的統(tǒng)治離不開色目人”[5]等,故元官吏士卒中當有一定數(shù)量的色目回回。至于是否“少數(shù)是蒙古人,多數(shù)是色目回回人”[6],筆者沒有專門研究。但總之,依這種方式移入南京的回回人數(shù)也不會少。至于依這種方式移入者是否包括敕建凈覺禮拜二寺以供安扎的亦卜剌金、可馬魯丁等,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秋九月吳郡王鏊撰《敕建凈覺禮拜二寺碑記(應天府)》有很特殊的說法。記云:“我太祖高皇帝開基定鼎,亦卜剌金、可馬魯丁等內(nèi)附,特蒙恩渥,垂?jié)芍两?但敕建禮拜、凈覺二寺之由無從考證。及睹各姓敕命,乃知洪武二十一年,有亦卜剌金、可馬魯丁等,原系西域魯密國人,為征金山、開元地面,遂從金山境內(nèi)隨宋國公歸附中華。欽蒙高帝喜其賓服,欽賞絲銀鈔等物,著落禮部給與腳力,前往永平府搬取家小赴京居住。因而敕建二寺安扎。”其中的“敕建禮拜、凈覺二寺之由無從考證”,使人費解;而及睹各姓敕命的有關(guān)內(nèi)容卻與《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所引《金陵回族保繼堂馬氏家譜》中的一段話相符。譜云“太祖詔大將軍馮勝以納哈出所部官屬將校及魯密國(土耳其)賚貢使三千三百余人……送至京師。同來者還有金、哈、沙、趙等姓三十八戶”[6]。可見亦卜剌金、可馬魯丁等38戶是在金山(今內(nèi)蒙古哲里木盟東境、西遼河南岸)與故元降將納哈出等歸附明王朝的。只是由于亦卜剌金、可馬魯丁等的魯密國賚貢使身份或“王族”[7]身份,才得到了特別的優(yōu)遇。這也可以說是安置在南京的故元官吏士卒中確有一部分是回回的確切證明。


4.被安置在南京的西域入附回回林松、和著《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一書有專門探討明代西域回回入附中原的內(nèi)容。內(nèi)也將南京作為入附與安置的一個重點。現(xiàn)轉(zhuǎn)錄其中三條材料如下:亦剌思,西域回回,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內(nèi)附,命為南京錦衣衛(wèi)頭目。子馬哈麻,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襲職,歷功累晉至都督僉事,御賜姓馬名政。孫馬鑒,四世孫馬義、馬,五世孫馬騰宗,六世孫馬一龍,七世孫馬逢伯、馬逢化皆世襲指揮使職,蔚為南京望族。者魯剌丁,西域回回,內(nèi)附年代不詳,據(jù)考應為洪武中。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奉敕率隊使西域哈喇火州等處,不辱王命,厚賞之,遂籍南京。哈只烏赤,西域回回,正統(tǒng)中入附江寧。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十一月“近例軍民能自備糧米輸軍餉濟民饑者,俱給冠帶。江寧縣寄居回回哈只烏赤出米六百石助官賑濟,不欲冠帶,止欲附籍江寧,就欲佛寺焚香誦經(jīng)以圖補報。


總之,[8](P28,225)另,林、和兩位在論及入附回回的職業(yè)結(jié)構(gòu)時明言“明初入附回回為軍者多安置南北二京”[8](P219),這又點明了明初移入南京西域回回的一個特點。


5.應詔而來南京的天文歷算回回學者此類移入南京的回回,今已知者有以下六支:一支為黑的兒、鄭阿里等?!睹魇贰肪砣?ldquo;歷志”載:“洪武元年改院(即太史院)為司天監(jiān),又置回回司天監(jiān)。詔征元太史院使張佑、回回司天太監(jiān)黑的兒等共十四人。尋召回回司天臺官鄭阿里等十一人至京議歷法。”這之中黑的兒(也譯作海達兒或海答兒)和鄭阿里,顯系回回即穆斯林。另一支為馬德魯丁及其三子?!兑了固m與中國文化》一書第185頁所錄“大測堂馬”中堂掛軸云: “始祖德魯丁公,賜姓馬,名欽,字彥明。公為西域魯密國人,真教,精通天文數(shù)學。于明洪武二十年(二年之誤)攜三子賚貢來華,隨宋國公內(nèi)附。”“二世祖 沙亦黑,字仲德”。二世祖“哈麻,字仲良”。二世祖 “哈沙,字仲義”。其中馬哈麻“永樂四年奉詔留駐南京,闡揚教理。現(xiàn)江南一族,即其后裔”。第三支為伍儒及其家族。清《同治上江兩縣志》卷二十四(上)“耆舊”云:“伍儒,字德全,樂善好施洪武中賜籍金陵,精歷學,詔授刻漏科博士,掌欽天監(jiān)事,給官房一所于古天津街,后舍為寺。”民國初成書的王孝著《鄉(xiāng)飲膾談》則從南京伍氏六世祖伍浩說起,謂“伍浩字少西,為回族伍氏遷金陵始祖。明時入欽天監(jiān),今墓前有高義坊。鄉(xiāng)諺相傳有曰‘時運低,遇見伍少西’。謂少數(shù)西域人貪厚利,凡事不獲欲滿,故曰‘時運低也’。伍氏子孫至今繁衍”?!赌暇┗刈逡了固m教史稿》在“明初征召來南京的回回學者”表中,則稱伍儒“撒馬爾罕”原裔,“洪武二年奉詔入華、居金陵,任職回回欽天監(jiān)”。第四支乃王岱輿之祖。《正教真詮·自敘》謂“予祖屬籍天房,緣入貢高皇帝,訂天文之精微,改歷法之謬誤。……遂授職欽天,賜居此地,準免徭役與國始終”。第五支乃回回珀珀?!睹魈鎸嶄洝肪硪晃迦^洪武十六年三月“己巳,召回回珀珀至京,賜以衣巾靴。珀珀明天文之學,寓居寧波府鄞縣,有以其名聞者,故召之”。第六支乃阿答兀丁、阿都剌、溫爾里等。阿答兀丁,吳伯宗《回回天文書序》中提到;阿都剌,《回族人物志》(明代)卷二十七提到;溫爾里、迭里月實、貝琳,《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中的“明初征召來南京的回回學者”表中有列,并在其官職、著作及事跡簡況欄中作了與天文歷算有關(guān)的記述。


6.明代在南京任職的文、武職回回官員《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有“明初年間駐南京回回軍官”表和“明朝中晚期南京回族的主要官員”表,可作參考。總之,南京無論是明初作為國都,還是后來作為留都,都應有眾多的文、武職位官員設置。


7.明初遷至南京的穆斯林世家著名者有宣德年間自昆陽郡遷來的鄭氏家族(書帶草堂),洪武年間自汴都遷來的梁氏家族(滋德堂),永樂二年(1404年)遷至南京的常氏家族(荊茂堂)。


8.因中外交通、特別是因鄭和下西洋頻繁至南京朝貢經(jīng)商的西域、西洋等外籍穆斯林著名者有明永樂三年(1405年)渤泥國王麻那惹加乃(1380-1408)的遣使入貢,永樂六年麻那惹加乃率妻、弟妹、子女、陪臣等150多人的來明都南京的友好訪問,永樂十五年(1417年)的蘇祿國東王等340余人的來華朝貢。其中麻那惹加乃,有墓在南京。


上列八項,既不完全,也互有交叉,但說明在明前期、特別是明初南京有一個穆斯林“大進”的過程則是無疑。這種“大進”具有多來源(移出地)、大數(shù)量(人數(shù))、職業(yè)面廣、主要由明廷政策驅(qū)動、軍人工匠官員學者人數(shù)相對較多而農(nóng)戶相對很少這五大特點。這無疑為南京伊斯蘭教全面城市化、學說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說穆斯林的頻繁移出南京。造成這種頻繁移出,南京由首都變?yōu)榱舳脊倘皇且恢匾?但明頻繁實行移民政策,作為南京穆斯林多數(shù)的軍人、匠人、官員、商人本身的流動性及入附寄居部分固有的不穩(wěn)定性等,也是重要原因。


至頻繁移出南京的具體情況,可依《伊斯蘭與中國文化》《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伊斯蘭教與北京清真寺文化》《云南回族史》《云南伊斯蘭教》《廣西回族歷史與文化》《滄州回族》《吉林回族》《臨夏市民族宗教專輯》《玉溪地區(qū)民族志》《云南民族村寨調(diào)查·回族·通海納古鎮(zhèn)》等書及部分家譜、碑文簡要羅列如下:


  1.“大測堂馬”中堂掛軸稱馬德魯丁長子馬沙亦黑因“成祖北遷,永樂四年(1406年)欽取進京,賜磚塔胡同”。


  2.王鏊碑記稱安扎在凈覺、禮拜二寺的亦卜剌金、可馬魯丁等13戶中,有4戶在永樂三年(1405年)二月被“欽取”至北京。


  3.按孟村《張氏家譜》,張氏燕王掃北時從南京遷來。


  4.按黃驊《王氏家譜》,王氏原籍江寧府上元縣,明永樂二年(1404年)遷籍隸滄州城東北羊三木莊。


  5.滄州《李氏家譜》載:我李氏西秦人,初祖諱天寶攜四子至金陵。明永樂間四子諱仁美僑居滄州而贅于曹門,即吾輩之始祖焉。


  6.滄州《尹氏家譜》載:系出南京,永樂二年 (1404年)由二郎崗北遷青邑(今青縣)。


  7.獻縣東辛莊《馬氏譜》載:始祖馬剛,燕王掃北,隨軍率三子由南京水西門外二郎崗至河間府。


  8.青縣蒿坡《馬氏譜》載:一世祖馬依澤。經(jīng)十余世,遷居金陵,明永樂二年(1404年),高祖仲良公來直。


  9.滄州西趙河《劉氏家譜》載:始祖原籍南京應天府上元縣二龍崗,明永樂二年(1404年)其子遷往北方。


  10.滄縣七里淀曹莊子《曹氏家譜》載:始祖曹義美,原籍江南江寧府上元縣二郎崗,官居三品指揮使,于明永樂二年(1404年)隨龍保駕至北京。


  11.孟村《丁氏家譜》載:燕王掃北,士賢、德興兄弟二祖,由江寧府上元縣二郎崗隨龍北征。


  12.泊頭《楊氏家譜》載:始祖楊成,南京應天府江寧縣人,明永樂時遷河間府城東郎官屯五官轄,后遷泊頭八里莊。


  13.山東濟陽孫耿丁楊家清真寺清咸豐元年(1851年)《重修禮拜寺碑記》載:相傳前明永樂年間,吾教自金陵從龍至此,蓋寺興莊并建業(yè)。


  14.濟寧《唐氏家譜》載:其先人系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南京注籍。


  15.濟寧《常氏族譜》載:始祖西域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進貢來華,初遷濟陽,明成化間寓居臨清,弘治八年(1495年)移居濟寧。


16.山東臨清后莊《馬家族譜》載:至圣二十二代孫瑪力昆低尼(馬魯坤丁),奉中皇之詔始來中土,首創(chuàng)凈覺、禮拜二寺于金陵。馬公之孫良公運糧至臨清賑濟,因卜居。


  17.沈陽《馮氏家譜》載:馮勝之子馮直任柏川知縣,在永樂取金陵時不肯獻城投降。后其后人輾轉(zhuǎn)出關(guān),成東北回族一大戶。


  18.遼寧《戴氏家譜》載:始祖戴誠,原籍山西。后遷居南京二郎崗。永樂間奉旨隨龍北遷入直,屯駐永安。


  19.山東寧津長官鎮(zhèn)《六箴堂張氏譜系》載:始祖家金陵水西門外拴馬莊,永樂改元后十數(shù)載從移民詔,遷北直隸寧津縣長官鎮(zhèn)。


  20.湖南常德、邵陽《馬氏族譜》載:金陵馬氏始祖自南京遷湘。


  21.廣西《白氏族譜》載:始祖伯篤魯丁系江南應天府上元縣人,原答失蠻人也。其次孫永齡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游宦徙靖江府(桂林),易伯姓為白。


  22.《云南伊斯蘭教》一書云:建水回回望族馬姓,“其先系出金陵,明初領軍入滇,官臨安衛(wèi)指揮千戶,遂家焉”。


  23.《騰沖馬氏家譜》載:“先祖江南金陵人氏。”洪武時“奉上調(diào)隨大營至騰居守”,因而落籍于此。


  24.《騰沖明·朱姓族譜》載:先祖都指揮諱明恭,原籍南京應天府七溪縣人,洪武時奉調(diào)南征,攻平緬甸后落戶于此。


  25.《云南回族史》一書云:騰沖五棵樹馬登高家說,其先祖明正統(tǒng)時隨兵部尚書王驥自南京調(diào)發(fā)征麓川后世居于騰沖。


  26.大理著名伊斯蘭教教長馬尉文著文《大理白族地區(qū)回族村---上新莊及馬尉文家的由來》說:他先祖乃南京應天府人,洪武時奉命來滇,承平后落籍于此。


  27.澄江朱官營馬姓家譜稱:祖籍南京應天府,明洪武時當兵隨沐國公進入云南,先后在陸良、宜良做官,明后期落籍于澄江。


  28.《續(xù)河西縣志》載:馬姓始祖鈞,回族,原籍南京,明初隨軍入滇,住東渠大、小回村。


  29.通海納古鎮(zhèn)回族調(diào)查稱:古城馬姓始祖馬應天府大壩柳樹灣高石坎隨軍遷來古城。


  30.云南保山沙澄保存譜文稱:沙姓原籍南京柳樹灣(今小營一帶),洪武年間先人隨軍來滇。


  31.云南峨山文明村馬姓祖輩傳說:原籍應天府高石坎,明初隨沐英來滇,先屯軍小街鎮(zhèn),后落籍文明村。


  32.云南新平新化新村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立《馬氏山祖碑》載:先世南京應天府馬家莊籍,始祖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隨黔寧王沐英平滇,遂留駐防滇地。


  33.《臨夏市民族宗教專輯》云:河州回族中流傳有“南京大柳樹巷”遷來和“老輩子得罪了馬娘娘被充發(fā)”之說。


此外滄州流傳的8戶(張、王、李、劉、尹、戴、馬、回)回族世家皆永樂時奉旨遷此,山東濟陽流傳的濟陽附近30里一營皆有隨燕王掃北而來的回回,北京流傳的“永樂北建,大半隨行”,湖南常德流傳的“金陵十姓”,黔西威寧及附近地區(qū)流傳的所謂“南京族”等,均說明北京、滄州、濟陽、濟寧一線,威寧、昆明、騰沖、保山一線,以及湖南常德、邵陽,廣西桂林,甘肅臨夏,皆有明初南京穆斯林的較大數(shù)量移入。至于南京與長安,南京與云南之間的頻繁來往通道,賽哈智、鄭和時就已是暢通的了。由于大進大出,南京穆斯林人口數(shù)有何變化,我們只能從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顧起元《客座贅語》記南京官籍版圖“回回達人戶”口“九千二百三十”,“祝國初十不逮一”[9]的說法作一粗略估計。


首先,《客座贅語》的“回回達人戶”,似是將回回與達人即蒙古人放在一起。這有兩個可能:一是南京的蒙古人由于與色目回回政治待遇和社會處境相當,又有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相近,可能有某種融入正在形成的回族的可能;一是仍保持著蒙古人的身份和生活習慣。按前者,“回回達人”的人口數(shù)大致可視為穆斯林的人口數(shù);而按后者,“回回達人”的人口數(shù)只是多數(shù)為穆斯林。鑒于此缺乏相關(guān)資料,特別是缺乏蒙古人在明南京生活情況的材料,到底是哪種可能,難作判斷。權(quán)且傾向于前一種可能吧。按此可能,南京的穆斯林人數(shù)在明初最多時估計有10萬人,而到明中葉即萬歷二十年(1592年)時就已減至不及萬人了


四、明伊斯蘭教政策在南京


南京是明伊斯蘭教政策的首施之區(qū),明伊斯蘭教政策的大部分內(nèi)容在南京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讓我們分別作一簡要分析。


1.對伊斯蘭教、特別是對伊斯蘭教至圣穆罕默進行褒揚贊美此最典型的就是本文額引的那段百字贊。百字贊按《正教真詮》卷首及《天方至圣實錄》卷二十所錄分析,應在洪武元年(1368年)由朱元璋在南京敕建的禮拜寺內(nèi)有刻。但洪武元年(1368年)敕建的禮拜寺是現(xiàn)仍存的凈覺寺,還是指另一座寺,不得而知。另也未見有材料說現(xiàn)凈覺寺內(nèi)曾有百字贊石刻?,F(xiàn)能見到刻于明代的百字贊石刻最早的是明正德八年(1513年)山西右玉清真寺的百字贊碑。另安徽安慶關(guān)南清真寺的圣贊碑從碑石風化破損程度看,也像是立石較早即在該寺創(chuàng)建的明成化初。這表明即使百字贊不是朱元璋親自御書,也是朱元璋后的明代皇帝,特別是成化、弘治、正德時的皇帝首肯的,不然山西和安徽有名的清真寺怎么敢以朱元璋御書的名義刻此百字贊呢?所以不管具體情況是怎樣,南京伊斯蘭教首先得到了明開國皇帝的“褒美”,也首先得到了明開國皇帝給予的“優(yōu)異”地位這應是無疑的。問題只是明開國皇帝為何要將褒美“清真”的重點放在褒美伊斯蘭教至圣穆罕默德上。這恐怕主要不是考慮到伊斯蘭教的教義教理,而是有通過褒美伊斯蘭教的至圣,使穆斯林將尊崇伊斯蘭教的至圣穆罕默德與尊崇中國儒家的至圣孔子結(jié)合起來的意味吧。


2.對西域入附穆斯林的宗教信仰表示尊重此最典型的就是對西域魯密國人可馬魯丁、亦卜剌金等宗教信仰的尊重。對此可引述《清真釋疑補輯》所錄吳郡王鏊撰文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九月《敕建凈覺寺禮拜寺二座于江南應天府之城南碑記》中的下面一段文字:……及睹各姓敕命,乃知洪武二十一年有亦卜剌金、可馬魯丁等,原系西域魯密國人。為征金山、開元地面,遂從金山境內(nèi)隨宋國公歸附中華。欽蒙高帝喜其賓服,賞及棉絲銀鈔等物,著落禮部給與腳力,前往永平府搬取家小赴京居住。因而敕建二寺安扎。將可馬魯丁等五戶,分在望月樓凈覺寺住;將亦卜剌金等八戶,分在城南禮拜寺居住。子孫習學真經(jīng),朝夕禮拜,祝延圣壽。寄籍江寧縣,優(yōu)免差役。此可說是明敕建清真寺以安扎西域入附回回之始,其意義不可小視。因為事情如果反過來,即若明只給入附回回以“欽賞”衣物、分配“居住”、落腳“寄籍”、“優(yōu)免差役”等優(yōu)越待遇而不敕建清真寺以安扎他們,那這些穆斯林的信仰就得不到持續(xù),那在中國傳播的伊斯蘭教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3.對賽義德、咸陽王賽典赤后裔、哈只、國王等穆斯林上層的格外優(yōu)遇此是明初伊斯蘭教政策的一個重點內(nèi)容。僅在《天方至圣實錄》《清真釋疑補輯》中見到的就有永樂三年(1405年)三月《敕誥清修寺護持文》《(永樂三年)太監(jiān)鄭和敕書》、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十四日咸陽王賽典赤七代孫賽哈智赴內(nèi)府宣諭、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成祖文皇帝御制天方國王賽夫丁碑文、永樂五年(1407年)五月十一日皇帝敕諭賽一忒哈馬魯丁護持等。這些文獻,論內(nèi)容與我們在《揚州伊斯蘭教研究》一文中提到的諭米里哈只 “敕諭”基本一致,論受諭接敕者則都屬“賽義德”、 “賽典赤·贍思丁后裔”、“天方國王”、“哈只”這些身份的人??磥砻魍醭噲D通過這些有崇高身份的人來“轉(zhuǎn)相化導”在中國的穆斯林。而這些有身份的人,在明初無疑都在或都來過南京。只是賽典赤·贍思丁七代孫賽哈智的眾多別稱,還是同時有幾位重要頭面人物,我們一時難以說清。


4.實行敕賜清真寺掌教札付冠帶住持制度(俗稱“官寺”制度)此制度在重點清真寺實行,是明控制和管理伊斯蘭教的一項基本制度。它大致包括皇帝敕建敕修清真寺,皇帝為清真寺題寺名,禮部發(fā)給清真寺掌教札付以作主持該寺的憑證,掌教住持皆冠帶榮身享有一切差徭一律蠲免之特權(quán),住持掌教以領眾焚修、祝延圣壽、使教眾安分守禮、毋混亂清規(guī)為職責,刻石載明與此有關(guān)事項六項主要內(nèi)容。從這六項主要內(nèi)容大致可知,明廷的這種制度一是明初敕賜寺以滿足回回將領及入附回回宗教需要制度的一種發(fā)展、完善,二是一定程度參照了僧道寺院中實行的住持、度牒等制度,三是元時哈的主持祈禱“為國祈福”、“為皇帝祝壽”制度的一種延續(xù)。若以是敕建敕修制度的一種完善,是敕建敕修清真寺制度的一種發(fā)展的角度看,研究這種制度的形成過程就不能不從南京開始,特別是從洪武元年敕建禮拜寺于金陵開始。然這個開始的具體情況,現(xiàn)存的資料并不明朗。前引王鏊撰文前的“但敕建凈覺禮拜二寺之由無從考證”及后的“則凈覺禮拜二寺洵非淫祠可比。市廛之處,易侵易越。即尺土寸楹,皆高帝神靈所憑依矣”,則暗示凈覺禮拜二寺與朱元璋本人有某種干系。不然不會僅過百年就對這樣的大事“無從考證”,也不會說出二寺尺土寸楹皆朱元璋神靈所憑依,這樣實際尊二寺為“圣地”的話。敕賜清真寺掌教札付冠帶住持制度何時基本發(fā)展完善成型,我們?nèi)狈Y料。只能引用《正教真詮·群書集考》中的下面一段文字:世宗肅皇帝敕名凈覺寺,行令禮部給與札付,冠帶榮身,仍準免差徭,令供職焚修。……以故真教流行于天下,各省教人欽遵外,隨方建寺,各赴京比例,請給札付,住持寺院??梢?這種制度的完善成型似也是從凈覺寺正式敕名開始的。


除上述四項內(nèi)容直接涉及伊斯蘭教之外,諸如推行改胡姓為漢姓、禁胡服胡語胡俗,不許蒙古、色目人本類自相嫁娶,組織編譯回回天文書這些非宗教性的政策舉措,也與伊斯蘭教有一定關(guān)系。而這些也都是在南京或在南京開始實施。


至此,不算全面,也算大體介紹完了明伊斯蘭教政策與明伊斯蘭教相關(guān)政策在南京實施的一般情況。從此一般情況可以看出明伊斯蘭教政策與伊斯蘭教相關(guān)政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明顯地有褒崇寬容與控制同化兩個不同的方面,或者說褒崇寬容與控制同化相兼。不過在明初,或者在南京,褒崇寬容的內(nèi)容至少從現(xiàn)存資料看,分量要多一些。問題是明伊斯蘭教政策及與伊斯蘭教相關(guān)政策并不限于南京實施這一個方面,而且還有這種政策的實施對南京伊斯蘭教的影響這另一個方面。對這另一個方面我們可初步列出下面六點:


1.使以明為國、以從龍為榮、以金陵為家鄉(xiāng)成為南京籍穆斯林的普遍社會觀念。


2.使尊至圣、尊圣裔、尊哈只等成為南京籍穆斯林盛行的宗教觀念。


3.使清真寺掌教世襲制在南京更加根深蒂固。


4.使南京穆斯林與非穆斯林,或漢與回通婚現(xiàn)象格外普遍。


5.廣義的伊斯蘭教經(jīng)典漢文譯著運動開始。


6.使凈覺禮拜二寺成為明建寺的典型和象征,甚至一定意義上的“圣地”。


對以上六點,我們只想對第三點作一說明。先讓我們將《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所錄馬廷樹(榕軒)等取締清真寺掌教世襲制的資料之一中的部分有關(guān)文字摘錄如下:


據(jù)清真寺董事會會長馬廷樹、回教俱進會會長馬良基等呈稱:……前清光緒三年,總兵銜副將李長清等鑒于掌教子頂父職不經(jīng)鄉(xiāng)耆選請之害,曾具呈奉前江寧縣陸給示永禁,于草橋禮拜寺勒石有案。……自是而后,凜而遵之者有年。近因世變滄桑,積久生玩??傆嬍≡F(xiàn)有二十余寺,其子頂父職之掌教,占有三分之一……此段文字聯(lián)系太平天國之后,泊于金陵被清克服,寺得興修,南京各寺已普遍實行阿洪聘任制,民國初年的世襲掌教制死灰復燃已是一而再了。此雖有現(xiàn)實的利益因素在內(nèi),但敕賜清真寺掌教札付冠帶住持制度也是南京伊斯蘭教世襲掌教制格外根深蒂固的一個重原因。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nèi)容未經(jīng)允許不可轉(zhuǎn)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quán)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