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學者納忠
來源:
時間:2009-12-07
點擊:
我來說兩句
納忠1909年3月出生在云南省通海縣納古鎮(zhèn)納家營的一個回族家庭。原名納壽恩,字子嘉,阿拉伯名叫阿布杜·拉赫曼。中國著名阿拉伯歷史學家,阿拉伯語教育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屆沙迦阿拉伯文化獎獲得者。
納忠6歲時,父母送他到昆明讀書、習經(jīng),先后在永寧清真寺經(jīng)堂學校、省立師范附小、昆明法文學校、云南高等中阿學校、昆明明德中學等學校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31年,以優(yōu)異成績成為首批中國留埃學生,遠赴開羅在世界上最古老、伊斯蘭世界學術(shù)文化中心的最高學府愛資哈爾大學求學。1936年,取得了該校的最高文憑“學者證書”,他是該校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名獲此證書的中國留學生。
1940年,納忠學成回國后,主持恢復(fù)了昆明明德中學。1942年底,到重慶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任歷史系教授。翌年在中央大學首次教授阿拉伯語,并編寫出第一本阿拉伯語教材。1945年首次在中央大學本科開設(shè)伊斯蘭歷史及文化課程,填補了中國教育史上的空白。
1947年7月,到云南大學任教,并被推薦至省教育廳兼任督學,不久又被聘為省政府文教顧問。在云大期間,從1951—1958年,納忠先后任過歷史系教授,歷史系代主任、校圖書館副館長、世界史教研室主任、校學術(shù)委員會常委、兼文科組組長等職。
1958年,納忠調(diào)北京外交學院創(chuàng)辦阿拉伯語專業(yè),兼任“德日西阿語系”系主任、院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沒有教材,納忠就自己編寫了《阿拉伯語課本》、《阿拉伯語語法》等教材,為我國外交戰(zhàn)線培養(yǎng)出一批批阿拉伯人才。
1962年又奉調(diào)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開創(chuàng)阿拉伯語系,任阿拉伯語教授、“亞非語系”系主任,并兼任阿拉伯語教研室主任、系務(wù)委員會主任委員、院務(wù)委員會委員。主編《阿拉伯語》(10冊)和《基礎(chǔ)阿拉伯語語法》(4冊),該系列教材均被全國各類阿拉伯語院校采用,影響廣泛。
1981年,納忠成為我國第一位阿拉伯歷史、文化專業(yè)的博士生導(dǎo)師,并培養(yǎng)出博士數(shù)名。直到今天,已95歲高齡的納忠,還耕耘在阿拉伯語言歷史和伊斯蘭文化的教學研究園地里,六十多年來,為祖國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輸送在阿拉伯世界的中國領(lǐng)使館和國內(nèi)高校院所。
納忠以“學者的墨汁甚于殉道者的鮮血”為座右銘,還在青少年時代就在許多著名報刊上發(fā)表文章數(shù)10篇。1932年翻譯了有10萬字的埃及著名學者哈桑· 曼蘇爾的闡述伊斯蘭哲學、倫理、歷史、文化和《古蘭經(jīng)》的《伊斯蘭教》一書。之后,又翻譯了《黎明時期的阿拉伯文明》等5部書籍。學成回國后,又撰寫了《五功與倫理》等4本小冊子。
1947年,寫出了一部40萬字的專著《回教諸國文化史》,揭開了我國史學領(lǐng)域研究阿拉伯歷史的序幕。
建國后,納忠出版了《埃及近現(xiàn)代史》等20余部著作,共200多萬字。1997年至1999年又出版了90萬字的巨著《阿拉伯通史》(上、下卷),獲1999年中國第四屆國家圖書提名獎,2000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除上述論譯著作外,納忠還發(fā)表了《歷史上的中國與近東》、《清代云南穆斯林對伊斯蘭學部的教學與研究》等論文200多篇。
納忠胸懷祖國,放眼世界。1932年,香港潘德明騎單車壯游全世界,途經(jīng)開羅時,留埃學生為中華而歡呼,納忠題贈“為病夫雪恥辱,替民族增光榮”??箲?zhàn)期間,納忠除在《金字塔日報》等阿拉伯報刊和電臺發(fā)表文稿,揭露日寇侵華罪行,還與留學生朝覲團一起對日偽派往沙特朝覲的民族敗類作斗爭?;貒螅詾榭箲?zhàn)奔走呼吁,1995年,榮獲“抗日老戰(zhàn)士”榮譽稱號。
納忠從青年時代至今,為發(fā)展和增進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誼作出了巨大貢獻。1938年10月,他應(yīng)邀出席了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義斗爭而召開的埃及“國會高級代表大會”,并在上萬人的大會上用阿拉伯語作了強烈遣責殖民主義,支持巴勒斯坦的演講。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參加阿拉伯國家的大會,并第一次上臺演講,為中國在阿拉伯世界樹立了形象。二十世紀80年代,納忠先后到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等國家參加各類文化交流活動,被媒體譽為“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
1992年8月,作為“通海的兒子”的納忠回家鄉(xiāng)時,在縣委、政府為他舉行的座談會上,他心系家鄉(xiāng),為通海的發(fā)展提出了精辟的建議。
一生盡力而為,奮斗不止的納忠,曾被譽為“中國阿拉伯文化泰斗”。1960年,他負責的外交學院“德日西阿語系”被評為首都高教戰(zhàn)線先進單位,他個人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1982年當選為全國政協(xié)第六屆委員;1991年被評為國家級“對高教事業(yè)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93年獲“中國阿拉伯語教學杰出貢獻獎”。享譽海內(nèi)外的納忠還擔任著中國非洲史學會、中國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巴基斯坦“希吉萊學者獎金”海外委員會、敘利亞大馬士革阿拉伯語言學會等多家國內(nèi)外學術(shù)機構(gòu)的領(lǐng)導(dǎo)職務(wù);他的名字被錄入多種國際名人辭典。
2001年10月25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首屆沙迦阿拉伯文化獎獲得者,從21個國家的33名候選人中嚴格篩選,一致確定為中國學者納忠和也門詩人馬卡萊赫二人。納忠是來自非阿拉伯國家獲得這一國際大獎的第一人,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譽,也是整個中國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