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蘭圣訓(xùn)論美德
來源:長治穆斯林
時間:2009-12-10
點擊:
我來說兩句
وَإِذْ قَالَ رَبُّكَ لِلْمَلاَئِكَةِ إِنِّي جَاعِلٌ فِي الأَرْضِ خَلِيفَةً قَالُواْ أَتَجْعَلُ فِيهَا مَن يُفْسِدُ فِيهَا وَيَسْفِكُ الدِّمَاء وَنَحْنُ نُسَبِّحُ بِحَمْدِكَ وَنُقَدِّسُ لَكَ قَالَ إِنِّي أَعْلَمُ مَا لاَ تَعْلَمُونَ
“當(dāng)時 你的主對眾天神說:“我必定在大地上設(shè)置一個代理人。”他們說:“我們贊你超絕,我們贊你清凈,你還要在大地上設(shè)置作惡和流血者嗎?”他說:“我知道你們所不知道的。”(二:30)
艾布穆撒的傳述:穆圣說:“真主從各地采了一撮土創(chuàng)造阿丹。人類就分布各地,各不相同,有紅種、有白種、有黑種;同時有樂觀的,有悲觀的,有粗野的,有性善的,不一而足。”(鐵)
艾奈斯的傳述:穆圣說“真主造了人祖阿丹的模型,把它立在樂園里.邪魔圍之細(xì)看究竟,他見它空空如也,便知其為不能自制之生靈。”(穆)
1、道德的含義
道是人們遵循的正確的生活方式,德是在遵循這種方式中所達(dá)到的最高境界。阿語中的道德愿意為天性,阿布頓拉的傳述:穆圣說:“你們最優(yōu)秀的,是性格最善的。”這里提到的“性格”和“道德”是同一個詞。
三字經(jīng)上說:“人之初,性本善。”
故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說,一個有道德的人必須要具備有兒童般純真的天性。這就是對道德的基本定義。
2、道德是人和動物最基本的區(qū)別
真主在世上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比人低級的動物,動物也有動物的道德。在古語中就有過這樣描述:“駝途不先行,鴻雁凌空而不亂序禮也;鹿見草而鳴群,蜂遇花而聚眾義也;羊羔跪母,烏鴉反哺仁也;織蛛羅網(wǎng)而食,螞蟻穴居而避智也;雄雞五更而司晨,義犬報主而守戶信也;”這就是動物的道德。而在所有的動物中以人的道德最為高尚,如果人沒有完成真主賦予人的道德,那就步入了動物的行列,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對那些道德敗壞的人常用的一個形容詞就是“禽獸不如”。所以動物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沒有道德的人的一種諷刺。
3、美德的高貴
美德,是至圣的品德,是虔敬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事實上,它也是宗教的一半,是虔誠畏主者修心養(yǎng)性的結(jié)果?!豆盘m經(jīng)》和《圣訓(xùn)》中對人類道德教育的語句比比皆是:
وَلَا تَسْتَوِي الْحَسَنَةُ وَلَا السَّيِّئَةُ ادْفَعْ بِالَّتِي هِيَ أَحْسَنُ فَإِذَا الَّذِي بَيْنَكَ وَبَيْنَهُ عَدَاوَةٌ كَأَنَّهُ وَلِيٌّ حَمِيمٌ
وَمَا يُلَقَّاهَا إِلَّا الَّذِينَ صَبَرُوا وَمَا يُلَقَّاهَا إِلَّا ذُو حَظٍّ عَظِيمٍ
“善惡不是一樣的。你應(yīng)當(dāng)以最優(yōu)美的品行去對付惡劣的品行,那末,與你相仇者,忽然間會變得親如密友。唯堅忍者,獲此美。德,唯有大福分者,獲此美德。”(41:34-35)
至圣在傳教期間,恪守古蘭經(jīng)的教誨,以先圣們?yōu)榘駱?,以涵養(yǎng)、寬容、友愛與人交往,人類的道德修養(yǎng)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
阿卜杜拉•本•買斯歐德的傳述:他說:我好像曾聽安拉的使者講述一位先知的事跡:那位先知的宗族曾打他,打得他血流滿面。而他邊擦臉上的血跡,邊祈禱說:我的主啊!求你饒恕我的宗族,因爲(wèi)他們不知道。——兩大圣訓(xùn)集
艾布賽爾德的傳述;穆圣比處女還害羞和面腆,他生氣時只變了色,不說話。他不說濫言粗語,他說:“最優(yōu)秀的人,性格最文雅。”(2)
又說:“穆圣的品德最好,他未憎惡任何食品,愛吃就吃,否則放下。”(2)
阿塔義的傳述:我對俄木爾之子阿布頓拉說:“請你給我講述一下《討拉特》經(jīng)典中有關(guān)穆圣的德性。”他說:“好!指真主起誓,關(guān)于穆圣的德性,《討拉特》與《古蘭經(jīng)》,有類同的記載,大意如下:先知?。∥也钆赡銥橐娮C者、為報喜者、為警教者、為文盲之保障。你是我的仆人和欽差,我稱你為信靠主者,你不性野,不粗暴.不喊街罵市,不以怨報怨,你寬大而饒人。你臨終前,已糾正了邪道,讓人人說:‘萬物非主,惟有安拉。’你使瞎子復(fù)明,聾子復(fù)聽,死心復(fù)活。”(布)
阿布頓的傳述:穆圣像往常一樣,給大家分戰(zhàn)利品。一個輔士以為不公,大發(fā)牢騷,我稟告穆圣,他臉色大變,非常生氣,我懊悔不該多言。最后他說:“當(dāng)忍耐,穆撒圣人受的非難.豈少也哉.”(3)③
俄綺舍的傳述;穆圣對好事,總是忙辦,由易而難。對罪惡。避之若浼,不為私人行報復(fù),只為保衛(wèi)真主的尊嚴(yán)而動刑。(3)
俄氏又說:“穆圣從未用手打過妻子、仆人和任何人或物,除非人犯了該打的罪。他從未為自己報復(fù)人,除非人褻讀真主的神圣,為真主而報復(fù)。”(2)
艾氏又說:美地納人為了沾吉,每天早拜時,便派傭人,拿著帶水的器皿,來請穆圣浸手。往往天氣很冷,水鎮(zhèn)骨涼,穆圣必用手—一浸之。(穆)
札比你的傳述:穆圣逢人乞討,從未說過‘不’字。(穆)
艾布胡勒的傳述:穆圣說;“每位先知,在主闕前,均有求必應(yīng)的要求。但他們都急著實現(xiàn)其要求。我則為教族,把要求留到后世,以作搭救,故凡是信士。不舉伴主而死者,真主要時,均得搭救。”(3)
阿依舍(愿主悅之)說:"使者的品德,就是古蘭。"(穆斯林輯錄)
穆圣(愿主福安之)說:“我的使命是完善一切美德。”
真主表揚至圣說:
وَإِنَّكَ لَعَلى خُلُقٍ عَظِيمٍ
“你確是具備一種偉大的性格的”(68:4)
穆圣(愿主福安之)在祈禱時說:"主??!求你引導(dǎo)我,使我具備最好的品德,只有你才能給予我最好的品德;求你使我摒棄惡劣的性格,只有你才能使我摒棄惡劣的性格。"(穆斯林輯錄)
艾布戴達(dá)的傳述:穆圣說:“后世之日,信士之功德,斤量最重者,是美德。真主最恨者,是惡德和野性。”(2)
俄依舍的傳述穆圣說“美德與長齋長拜,有同樣之品級。’(4)
札比爾的傳述穆圣說“后世離我位子最近,最受我歡迎的,是性格最善之人。離我位于最遠(yuǎn),最使我厭惡的,是性格最壞的人。這就是夸夸其談?wù)?,訐街罵巷者,蠻橫無理者。”(鐵)o
阿力的傳述;穆圣說;“樂園有所樓,墻壁透明,從里可望外,從外可見里。”一個游牧人,起而問道:“圣人啊!誰居此樓中’穆圣說:“言語溫和,善待賓客,經(jīng)常封齋,夜深人靜時敬拜真主者居之。”(3)
艾布胡勒的傳述;有人問穆圣,什么最能令人進(jìn)樂園?他說;“敬主與性善。”有人問,什么最能致人下火獄?他說嘴禍與淫禍。(鐵)
哈力賽的傳述:穆圣說:“我告訴大家,樂園之人都是謙虛的,受人欺負(fù)的弱者,他們有所求.主必有所答?;皙z之徒.都是肥胖.驕傲、無理的惡霸。”(布)
伊本阿巴斯的傳述:有個絕美的女人,隨穆圣禮拜,人們怕看她,有的站到頭班,有的退到末班,目不斜顧。于是真主降示:“我知道你們前進(jìn)的人和后退的人。”(鐵(
艾布戴達(dá)的傳述:我正在穆圣跟前坐著,見艾布伯克走來,提著衣角,露出膝蓋。穆圣說:“這位同志一定遭什么事了。”他向圣人道過安,說:“我與歐瑪發(fā)生爭執(zhí),我對他出言太重,懊悔萬分,求他原諒,他卻拒絕,故特來見您。”穆圣說:“真主必三倍地恕饒你。”歐瑪懊悔了,來到艾氏府上,問其在家否,答道不在。他來見穆圣,請過安,穆圣面有怒色,艾氏為歐瑪擔(dān)心,雙膝跪坐,說道:“圣人啊!指真主起誓,是我不對。”連說兩次。穆圣說:“我奉主命為圣,你們對我懷疑,艾布伯克對我篤信,他以生命物力安慰我,難道你們排斥我的同仁?”他連說兩遍。從此以后,再沒人對艾氏不恭越禮。(布)
從上述的經(jīng)訓(xùn)中,我們就不難理解,道德對人們行為的影響是何等的重要。
4、美德的特征
了解什么是具備美德的真正特征,是十分必要的。優(yōu)良的品德,就是堅定的信仰。惡劣的品質(zhì),就是虛偽的信仰。
安拉在古蘭中所描述的真信士和偽信士的屬性,均是美丑兩種德性的產(chǎn)物。從以下經(jīng)文中你可以了解到美德的特征:
安拉說:"信士們已成功了;他們在拜中是恭順的,他們是遠(yuǎn)離謬論的,他們是完納天課的,他們是保持貞操的──除非對他們的妻子和女奴,因為他們的心不是受譴責(zé)的;此外,誰再有所求,誰是超越法度的──他們是尊重自己所受的信托和自己所締的盟約的,他們是謹(jǐn)守拜功的;這等人,才是繼承者。他們是繼承樂園的,他們將永居其中。"(23:1─11)
安拉說:"他們是懺悔的,是拜主的,是贊主的,是齋戒的,是鞠躬的,是叩頭的,是勸善的,是戒惡的,是遵守主的法度的,你要向歸信的人們報喜。"(9:112)
安拉說:"只有這等人是信士:當(dāng)記念安拉的時候,他們內(nèi)心感到恐懼;當(dāng)宣讀安拉的跡象的時候,那些跡象增加了他們的信仰,他們只仰賴他們的主;他們謹(jǐn)守拜功,并分舍我賜予他們的財物。這等人確是信士。"(8:2─4)
安拉說:"至仁主的仆人是在大地上謙遜而行的;當(dāng)愚人以惡言傷害他們的時候,他們說:'祝你們平安。'"(25:63)
類似的經(jīng)文,不勝枚舉。無法正確評估自己的人,可用這些經(jīng)文的標(biāo)準(zhǔn)去衡量自己。如果上述品德在自己身上兼而有之,就表明他擁有美德;而如果這些品德與他無緣,就意味著他道德敗壞。如果他只具備其中的一部分品德,那么他應(yīng)鞏固已有的部分,彌補欠缺的部分。
穆圣指出了信士應(yīng)該具備的種種品行,它們均屬美德。他說:
"真正的信士,為他人喜愛為自己所愛之事。"(布、穆輯錄)
"信仰安拉和后世的人,應(yīng)該款待客人。"(布、穆輯錄)
"信仰安拉和后世的人,應(yīng)該善待鄰居。"(布、穆輯錄)
"信仰安拉和后世的人,應(yīng)只說善言,否則就保持緘默。"(布、穆輯錄)
真主說:“難道你不知道真主有過這樣一個比喻嗎?一句良言,好比一棵優(yōu)良的樹,其根柢是深固的,其枝條高聳入云,憑主的許可,按時結(jié)果。真主為眾人打了許多比方,以便他們記取教誨。一句惡言,恰似一棵惡劣的樹,從大地上被連根拔去,絕沒有一點安定。”(14:24--26)
"為自己的善功感到欣慰,為自己的罪惡感到痛心的人,才是信士。" (艾哈邁德、托伯拉尼、哈肯輯錄)
忍耐,是美德所面臨的第一個考驗。訴說他人品質(zhì)惡劣的人,實際表現(xiàn)出他自己品質(zhì)的惡劣。因為,忍受他人傷害正是美德。據(jù)傳,有一天,安拉的使者正同艾奈斯一道走路,這時一個游牧人走過來狠狠擰住使者粗邊大衣的領(lǐng)口。據(jù)艾奈斯說,由于那個游牧人擰得死緊,使者的脖項勒出了印痕。游牧人朝使者吼道:“穆罕默德!我叫你把主賜予你的財富給我一些。”使者笑著看看他,然后吩咐人給了他一些錢物。
5、認(rèn)識道德的途徑
這里有四種情況:1、行善和犯罪;2、行善和犯罪的能力;3、認(rèn)識善功和罪惡;4、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可自如地傾向善惡的任何一面。前三種并不能稱之為道德,因為一個吝嗇鬼為了沽名釣譽也會慷慨解囊。第四種才能稱做道德,因為它是人隨時準(zhǔn)備節(jié)儉或施舍的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那么,道德就是心靈的內(nèi)在狀態(tài)。就象一個人的美丑,如果他僅有一雙美麗的眼睛,而他的鼻子、嘴、臉龐很難看,就不能說他漂亮,只有整體的協(xié)調(diào)、俊美才算漂亮。同樣,內(nèi)心也有四個方面,只有它們?nèi)烤邆涿赖奶匦詴r,才算人具備了美德。當(dāng)這四個方面處于均衡態(tài)勢時,美德隨之產(chǎn)生。
四個方面即:1、知識的力量。2、憤怒的力量。3、欲望的力量。4、三種力量之間協(xié)調(diào)的力量。知識的力量:它的美和完善表現(xiàn)在熟練地鑒別言論的真假、信仰的正誤、行為的美丑。如果它具備了這種能力,便會產(chǎn)生“智慧的果實”。憤怒的力量:它的美和完善在于遵循"智慧"即理智和宗教的指揮。協(xié)調(diào)的力量:它的美體現(xiàn)在依照理智和宗教的指示調(diào)解欲望和怒氣,使之發(fā)揮適度、合理。根本性的道德有四種:智慧、勇敢、貞潔、公正。其余均屬分枝。
6、獲得美德的途徑
我們已經(jīng)知道,一個人是否具備美德,取決于其智力、智慧的完美程度,也取決于其“怒”、“欲”順從理智和教規(guī)的程度。其智力的完善和欲望的均衡淵源于兩個方面:
1、安拉的恩賜。獲得這種恩賜的人自出生之時便具備強健的體魄和健全的理智,雖未曾受調(diào)教卻勝似受過調(diào)教者,如麥爾彥的兒子爾撒及其他眾先知。
2、自我錘煉。即人迫使自己去做符合美德之事。他想具備慷慨的美德,就強迫自己去做慷慨之事--施舍自己的錢財,并迫使自己長期堅持這種行為,直至使它成為"個人習(xí)慣"而能隨時見諸行動,這時他可稱得上是“慷慨者”。
同樣地,如果一個人高傲成性,他想使自己擺脫高傲而成為謙虛之人,那么他應(yīng)該強制自己長期堅持謙虛行為,直至使謙虛成為自己的習(xí)慣。其它所有美德均可通過同樣的方式去獲得。所有美德均可通過自我修煉來實現(xiàn),起初曾是十分困難的“模仿行為”,最后可成為容易而自然的“習(xí)性”,這是心靈和肉體緊密配合的結(jié)果。
美德有以下幾個淵源:1、有些與生俱來。2、有些通過長期堅持良好行為而獲得。3、有些通過長期接近好人而獲得,因為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他人的善惡習(xí)性,是人之稟性。
全部具備上述三種情況者,無疑處于美德的巔峰。而生性乖戾,與壞人為伍,且作惡成性者,則離安拉最遠(yuǎn),因而離美德亦遠(yuǎn)。處于這兩者之間的,是上述情況兼而有之者,他們離主遠(yuǎn)近的程度,根據(jù)其情況的不同也有不同。正如安拉所說:“行一個螞蟻重的善事者,將見其善報;作一個螞蟻重的惡事者,將見其惡報。”(99:7-8)“安拉沒有虧枉他們,但他們卻虧枉了自己。”(16:33)
7、認(rèn)識心靈缺點的方法
人往往都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在自我修煉方面也往往會淺嘗輒止,不求深入。在剛剛能放棄一些嚴(yán)重丑行時,便自以為已具備優(yōu)良品質(zhì)而不再繼續(xù)修身。
安拉欲使某個仆人幸福,就讓他明察自己心靈的缺點。一個具有敏銳洞察力的人,能看到自己的所有缺點。只有認(rèn)識缺點才能改正缺點。然而,大多數(shù)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缺點。人們往往能看到別人眼睛里的灰塵,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眵。
誰欲了解自己的缺點,可采用以下四種方法:
1、與深諳心病,洞察暗疾的師長促膝而坐,向他討教克服缺點的方法,并遵循他的指導(dǎo)進(jìn)行自我修煉。這種師生互益的方式,在這個時代幾近消失。
2、選擇一位誠摯可靠,富有遠(yuǎn)見,恪守教規(guī)的朋友,讓他監(jiān)督自己的言行舉止,每發(fā)現(xiàn)不當(dāng),便立即指出。舉凡明智的宗教領(lǐng)袖們無不是如此嚴(yán)格對待自己的。哈立發(fā)歐麥爾(愿主悅之)曾說:“愿安拉慈憫指出我缺點的人。"”
他曾對侯宰發(fā).本.耶麻尼說:你曾為安拉的使者保守過偽信者的秘密,請你看看我身上是否有偽信的現(xiàn)象。象他這樣德高望重的人,如此嚴(yán)格地對待自己,實在難能可貴。凡越富于智慧,地位越高的人,越是嚴(yán)格對待自己,越是很少驕矜。然而在這個時代,這種人已是鳳毛麟角了。對朋友不阿諛逢迎,直言相諫,不嫉妒他人成就的人,則更加罕見。
因此,當(dāng)達(dá)吾德.塔依過起了離群索居的生活時,有人問他為何這樣?他說:同那些隱瞞我缺點的人相處,有何意義呢?他們竟如此希望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然而,在我們這些人眼中,直言相諫并指出我們?nèi)秉c的人,倒成了我們最痛恨的人,這不能不說是信仰薄弱的表現(xiàn)。
3、從敵人的口中了解自己的缺點。對方圓睜的怒目能反射出你的缺點。的確,一個對你唇槍舌劍,指出你所有缺點的敵人對你的益處,比起對你阿諛奉承,隱瞞你缺點的朋友要大得多。
4、與人共處。將人們普遍認(rèn)為的缺點視為自己的缺點,就可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的缺點,因為人類在順從私欲方面具有共性。他應(yīng)當(dāng)時刻體察自己,克服自己從他人身上發(fā)現(xiàn)的所有缺點。假如所有的人都能克服從他人身上發(fā)現(xiàn)的缺點,也就無須乎老師調(diào)教了。
8、培養(yǎng)道德
وَقَدْ خَابَ مَن دَسَّاهَا قَدْ أَفْلَحَ مَن زَكَّاهَا
“凡培養(yǎng)自己的性靈者,必定成功;凡戕害自己的性靈者,必定失敗”(91:9-10)
إِنَّ أَكْرَمَكُمْ عِندَ اللَّهِ أَتْقَاكُمْ إِنَّ اللَّهَ عَلِيمٌ خَبِيرٌ
真主說:“據(jù)真主看.你們最優(yōu)秀的,是是畏主守法的。”(《古蘭經(jīng)》四九;13
فَأَمَّا مَن طَغَى وَآثَرَ الْحَيَاةَ الدُّنْيَا فَإِنَّ الْجَحِيمَ هِيَ الْمَأْوَى وَأَمَّا مَنْ خَافَ مَقَامَ رَبِّهِ وَنَهَى النَّفْسَ عَنِ الْهَوَىفَإِنَّ الْجَنَّةَ هِيَ الْمَأْوَى
“凡悖逆,而且選擇今世生活的人,火獄必為他的歸宿。至於怕站在主的御前受審問,并戒除私欲的人,樂園必為他的歸宿”)79:37--41)
由此可見,道德是可以培養(yǎng)的。并不真象有的人所說的“本性難移”,除非是不想改變的人。假如說道德不容變更,那么任何忠告、勸諫、教育也全然失去了意義。實踐證明,牲畜的脾性都是可以改變的。貪婪的狗可以訓(xùn)練得彬彬有禮;不羈的烈馬可馴服得溫順可人……既然動物的脾性都可以改變,那么人的脾性為何就不能改造呢?
其實,清心寡欲所要求的是把握欲望的均衡,既不使之完全降入低谷,又不使其無限度地膨脹。如果一個人雖有怒氣,但他既不魯莽,又不怯懦,那么他的怒氣是適宜的??傊麘?yīng)該既是強有力的,又是富于理智的。因此安拉說:“他們對逆徒是嚴(yán)厲的,對教胞是慈祥的。”(48:29)
他們的嚴(yán)厲正來自“怒”的屬性,假如根本沒有“怒”,那么也就不存在伸張正義的“吉哈德”。
既然眾先知都有欲望和怒氣,那么還有誰能擺脫它們呢?穆圣曾經(jīng)說過:“我只是一介凡人,我也會象人們一樣生氣。”(穆斯林輯錄)當(dāng)有人在他面前出言不遜時,他也會生氣,甚至有時會怒形于色,但他永遠(yuǎn)不會說出或作出違背真理的言行。(布、穆輯錄)安拉說:“他們能抑制怒氣,原諒他人。”(3:134)
這里說的是“抑制”怒氣,而不是“消滅”怒氣。即他們的欲望和怒氣呈“中和”態(tài)勢,而未凌駕于理智之上,相反,他們正服從著理性的制約。這就是改造脾性的含義。實踐表明,這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