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初冬,天空晴朗,沒有一絲云彩,太陽無私地把他的光和熱灑向一眼望不到邊的華北大平原。透過初冬清晨那層特有的薄紗似的水氣,安育村清楚的進入眼簾,首先看到的是清真古寺中那座氣勢磅礴的班克樓,樓頂上金黃色的琉璃瓦在朝陽照耀下格外光彩奪目。
還沒進村,就看見各家房頂上堆放著一片金黃色的玉米,它告訴人們,今年是個豐收的好年景。村口小路上,放羊的老漢揮動著手中的鞭子,驅(qū)趕著羊群到村外收割完的田野上放牧,不時傳來小羊羔追媽媽的咩咩叫聲。
10點過后,村口的小土路上漸漸地熱鬧起來,頭戴禮拜帽和蓋頭的男女穆斯林三三兩兩地涌向清真古寺。今天既不是大、小“爾代”,又不是主麻,但安育村清真寺卻像節(jié)日一樣涌動著人群。
小寺的于勉齋阿訇帶著他的學生王靜齋早就迎候在清真寺二進院的月亮門前,一面向大家道著“賽倆目”,一面把眾人向里院讓。
于阿訇,名勉齋,山東人,在安育清真寺任過多屆阿訇,今年快60歲了,是華北有些名氣的“經(jīng)漢兼通”伊斯蘭教爾林。他學識淵博,為人謙和,開學三十多年,培養(yǎng)了近百名阿訇受到各界尊敬。從于阿訇笑容綻開的臉上,看出他老人家今天心情格外好,原來今天古寺將為他的高足王靜齋舉行伊斯蘭教學生特有的畢業(yè)儀式——穿衣掛幛。這是于阿訇開學以來培養(yǎng)出的第一百名學生,各坊教親紛紛趕來送錦幛表示祝賀。此時于阿訇為人師表,桃李滿天下的喜悅之情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在眾人的叢擁之下,于老和管寺鄉(xiāng)老及各坊來賓走到大殿前的平臺上。只見大殿前廊柱上懸掛著書有“王靜齋阿訇掛幛慶典”大字橫幅,格外醒目,使得今日小寺熱鬧非凡的原由一目了然。
管寺鄉(xiāng)老看了看殿下里三層外三層的鄉(xiāng)老們,和于阿訇交換了一下眼色,清清嗓子揮著手說:“請多斯梯們安靜”,隨著他的話音,原本有些喧雜的小院,立刻肅靜下來,只有樹上的喜鵲仍在快樂的歌唱。
他目視了一下,臺下的人群,嚴肅地宣布:今天是安育清真寺海里凡王靜齋學成畢業(yè)穿衣掛幛的日子,我們舉行這個傳統(tǒng)儀式,向王靜齋和他的老師于老阿訇表示祝賀,請于阿訇主持儀式。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于阿訇來到臺前,恭誦了《古蘭經(jīng)》首章,并帶領(lǐng)大家作了都阿宜,他向大家宣布:學生王靜齋,經(jīng)過十幾年苦學,今天畢業(yè),穿衣掛幛。隨著他的話音,王靜齋身著傳統(tǒng)綠色禮拜袍,頭戴白色“太斯塔爾”,走到恩師面前,向老師深深地鞠了一個躬,并道了“賽倆目”,又轉(zhuǎn)身向臺下的多斯梯們再道“賽倆目”,多斯梯們齊聲回著“賽倆目”,一時間友好的祝福聲回蕩在小村的每一條街巷。
在熱烈的掌聲中,于阿訇向?qū)W生贈送了自己多年來珍藏的偉嘎業(yè)手抄本,并十分激動地向人們講述了當年穆圣傳教的艱辛歷程,勉勵王靜齋以穆圣為榜樣,做一名替圣傳教的好阿訇。……
小寺南北講堂掛著各坊鄉(xiāng)老阿訇送的十幾條幛子,使清真寺格外增輝生色。
會后,阿訇、鄉(xiāng)老們一起品嘗金黃色的油香,互相交換的歡聲笑語,回蕩在上空。
茶點過后,進入晌禮時刻,王靜齋念起喚禮的班克“安拉呼克白……”莊嚴洪亮的聲音傳到安育村每一個角落。
今天禮拜的人也格外多,大殿排得滿滿的。于阿訇特地叫王靜齋領(lǐng)拜,他遵師命,走到大殿最前面,莊嚴地面朝克爾白,他的心也隨著抬手飛向安拉……
晌禮過后,小寺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大殿在午間陽光照耀下金碧輝煌,王靜齋送于阿訇回北講堂休息。在他為老師沏好茶,返身要出屋的那一刻就聽于阿訇平靜地說:“靜齋,回去收拾一下自己的東西,明天京南白塔村清真寺給你下聘書。”王靜齋怕自己聽錯了,回身看著老師。于阿訇微笑著喝了一口茶,用手捋了捋胡子說:“準備到白塔當阿訇,學了這么多年,該是派用場的時候了,明天一早來人接你,后天正是主麻,新上任,第一次臥爾足是最重要的。”他看著老師慈祥的頭腦,不自覺地眼圈發(fā)紅,想對老師說點什么,卻又什么也說不出來,只說了一個“我”,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
于阿訇十分理解王靜齋現(xiàn)在的心情,他不愿這種兒女情長的情緒繼續(xù)下去,下意識地揮了揮大手說:“去吧,準備一下……”把頭扭向了一邊……
回到南講堂王靜齋見師兄弟們已午休,他卻沒有一絲睡意,便拿起于阿訇贈送的偉嘎業(yè)看,不知為什么心情總是無法平靜,眼睛望著書,自出生以來父母的教育和十幾年經(jīng)堂求學的往事,一幕幕浮現(xiàn)在眼前……
……1880年春天,天津紅橋區(qū)清真寺附近一個伊斯蘭世家,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聲,一個男孩誕生了,孩子的父親叫王蘭庭,是北大寺散班阿訇,看著新出生的孩子,心里直念“知感主”。母親歡喜之余,催著王蘭庭給孩子起名,王蘭庭沉思片刻說:“咱們?nèi)〗?jīng)文的文字和清真的名字,叫文清,”母親表示同情,并希望孩子長大能超過父親,努力學經(jīng),做一名正式阿訇。又請北大寺阿訇給文清取經(jīng)名“葉爾孤白”。小文清聰明可愛,三歲時,跟母親學會了念清真言和說“賽倆目”。長到五歲時便和大多數(shù)男孩子一樣變得頑皮了,父母每天忙著一家?guī)卓诘娘埵常瑹o力??葱∥那澹咳站秃袜徖镄∨笥言诮稚贤嫠?,七八歲時便能上樹掏鳥蛋,下海河游泳。有一次因為鬧著玩和小伙伴動了手,把人家打了,那家大人拉著孩子告到文清父母面前。父親為此大動肝火,狠狠地揍了他一頓,引得鄰居看不起他,有的說他不可教。父親打累了到一邊休息,母親看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小文清流著淚為他擦洗上藥,勸小文清聽父親的話不要再鬧事。今后每天在家學念經(jīng)。小文清是個很倔的孩子,父親的鞭打他并沒有落淚,而母親的關(guān)愛卻使他不住地哭著說:“媽今后我再不惹事了。”
小文清長至八歲,父親對他說:“從現(xiàn)在開始每日半天隨我在家學念經(jīng),日后也好成器。”又說:“別人都說你頑皮,不可能成什么材料,你自己應該努力上進,我也不盼你有什么大出息,日后能做一個掛幛阿訇開學教幾個學生,我和你母親也就念知感了,也算為主的沒叫你來世上一回。”
小文清聽了父親的話,嘴上什么也沒說,但心中卻不服氣,特別對看不起他的那些鄰居的閑話,他想:你們看不起我,我還看不起你們呢!我偏要學出個樣叫你們看看,長大了我一定要做一名替圣傳教的好阿訇,決不做油香阿訇。雖然當時只是年少之言,但他那股不服氣的倔脾氣,對后來刻苦學習,也成為一種動力。
小文清在父母親的親授下在學習和玩耍中度過了少年時代。經(jīng)過父母阿文、漢文啟蒙教育,特別是母親每日的教誨勸誘,頭腦慢慢地開了殼,每日快活地念著橫排的阿拉伯文,學習著阿文書法,鄰居們見了都說:這孩子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使父母親感到極大的安慰,只是在學漢文化這一點,他仍沒有提高興趣,父親想說什么,母親則說:“不要逼他,先學好阿文,漢文等他自己認識了自然會下功夫的。”父親仍半責地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1894年,小文清長到十四歲,父母親都覺得是該為他求學尋師的時候了。一天,文清從寺里禮完拜回到家中,一進門就見父親在堂屋和位阿訇在說話。他一看原來是北寺開小學的老劉阿訇,就主動道了“賽倆目”,劉阿訇回著“賽倆目”笑著說:“跟我去學校念經(jīng)怎么樣?”
劉阿訇在當?shù)厥且晃粯O受人尊敬的老人,雖說不是有大名氣的爾林,但為人善良,態(tài)度和藹可親,又有一套對兒童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當?shù)夭簧俸⒆釉谒慕逃露寄茏呱蠈W經(jīng)的正軌,所以,他開的經(jīng)堂小學校紅紅火火。小文清對父親給自己選擇的老師心中很滿意,但他也知道上經(jīng)堂小學不同于在家隨父母學經(jīng)那樣隨便,學堂有很多規(guī)矩,心中不免有點不情愿,但胳膊扭不過大腿,又想起兒時鄰居們看不起自己的話,就按父親的要求給劉阿訇鞠了一個躬,劉阿訇高興地拉著他的手說:“孩子我送你一個號,叫靜齋,安靜的靜,書齋的齋。”沒等王靜齋說話父親搶先說:“好,太好了,快謝謝老師。”
當年的經(jīng)堂小學,以阿文和教法為主課,波斯文為輔,漢文不是必學課。比較適合他的興趣,加上老劉阿訇引導有方,小靜齋開始享受著學習知識的快樂,特別對阿文書法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回家做完作業(yè),便一張紙一張紙地精心練習著,又聽老師和寺里人講:念經(jīng)人高貴受人尊敬,吃香的穿好的……少年王靜齋的腦海中開始憧憬著日后美好的夢想……
經(jīng)過一年多的學習,小學劉老師肚子里的東西被王靜齋吸收的差不多了,看著日進的學生,老阿訇覺得這孩子是快材料,在不應該誤人子弟的正統(tǒng)觀念支配下,就和王靜齋父親商量為他另薦高師的事情。父親在感謝劉老阿訇之后說:“一切由您老人家做主。”劉阿訇捋著胡子瞇著眼睛想了一下說:“這孩子聰明學起東西來有一股子勁,但年紀還太小,不宜離家太遠?,F(xiàn)有我舊交李春生阿訇在天穆北寺開學,就到他那兒去吧。”
這樣王靜齋結(jié)束了經(jīng)堂小學生活,開始了他一生中正式經(jīng)堂求學生涯。這一年他十五歲。
天穆北寺是天津市建筑年代較早,面積較大的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朝永樂二年,大殿可容納1200多人禮拜,南北講堂坐落整齊。李春生也是年過半百的開學老阿訇,與天津北寺開小學的劉阿訇是故交,手下學生十五名。見王靜齋手持劉阿訇書信來投學,自然無法推托。李阿訇開八門課程,這里的學生由于來的時間長短不一,又因大多因循守舊追求的目的是油香阿訇,所以學業(yè)上大都不求甚解,沒有太突出者。王靜齋到寺以后,以自己這些年隨父親和劉阿訇所學為基礎,要求攻讀八門課程的四門,引得眾師兄議論紛紛,有的說“這小子真不知天高地厚”有的則說:“我都跟李阿訇學二年了,還沒攻下四門,他初來就要攻四門,太狂了吧!”王靜齋面對這些師兄的冷嘲熱諷,那股倔勁又上來了,他想:你們看不起我,我偏要學個樣子叫你們看看!經(jīng)過一段時間眾人見他真的能苦學,又得到李阿訇的夸獎,有時立阿訇批評那些不求甚解的學生時,每每拿王靜齋作比較說:“看看你們小師弟,才來一個月學得都比你強。”因此,他遭到師兄們的忌妒,有的在生活上難為他,也有的在立阿訇面前挑動施肥說他的壞話,時間長了,王靜齋哪受得了這個窩囊氣。心想我是來學經(jīng)的不是來受氣的,面對這班不求上進的師兄,無心和他們相處,又不愿因自己為難老師。一氣之下辭別了李春生阿訇。從此踏上了游學求師之路。
王靜齋回到家中,父親因不知事情原由,心情不快,認為他不好好學習,后來了解到事情的原委,態(tài)度才有改變。無奈木已成舟,無法挽回,就又托人介紹王靜齋到通縣長營清真寺投馬玉麟阿訇,父親也認為求學必須遠行,才能避開家中的牽掛,鍛煉意志。王靜齋也想出去見見世面,母親心痛兒子,為王靜齋準備了行李干糧,又千叮嚀萬囑咐,讓他一路小心。
第二天清晨,禮過晨禮,用過早餐,王靜齋告別了父母背上行李和干糧,踏上了外出游學求師的歷程。從天津到通縣長營有二百多里路,那時沒有火車,有錢人家一般乘坐馬車,沒錢的則騎毛驢或步行靠兩腳。王靜齋的行李雖然只有一床被子幾件衣服,幾本經(jīng)書但加起來也有40多斤。俗語說:“路遠無輕載”古人所謂的“負笈從師”,一個不大不小的行李壓在年僅16歲的王靜齋弱小的肩頭,他開始咀嚼游學求師的真情實味。
四月的華北大地已是春意盎然,農(nóng)夫們忙著送肥耕種,微微帶有寒意的春風帶著新翻的泥土芳香,掃除了他長途的倦意。王靜齋走著覺得身上有點出汗,就解開棉衣的扣子,任春風拂拭汗水,疲勞使他理解了“負笈從師”的艱辛。
走了一天,傍晚行至一個小村莊,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掛有經(jīng)字都的人家,想求一碗水喝,開門的是一位兩鬢斑白的老媽媽。她見王靜齋頭戴白禮拜帽,問明他要到通縣長營投師求學,熱情地把他讓進屋里,忙著沏茶做飯。王靜齋有點不好意思說:“大媽,我本想求點水喝,沒想給您老人家添這么多麻煩。”老媽媽說:“不麻煩,天下回回是一家,不要說兩家話。我們不認幾個字,但老輩人傳下來都叫尊重求學念經(jīng)的人,教門的好壞全靠你們。”一席話使王靜齋感到象回到家了一樣,也使他對常說的天下回回是一家這句話有了親身感受。
當晚,老人留王靜齋住下,王靜齋也不推辭,禮過昏禮,一面回味著天下回回是一家的含義,一面進入了夢鄉(xiāng)……
一聲雄雞的啼鳴,將王靜齋從夢中喚醒,起床做過晨禮,告別了老媽媽,繼續(xù)向長營前進。當晚行至通縣就覺兩腳疼痛,脫下鞋一看,每個腳都磨起了三四個血泡,只得一拐一拐地向前慢行。正在發(fā)愁時,從身后上來一輛運糞土的大車,一打聽正是回長營的。趕車的也是回回,十分爽快地叫王靜齋上車,一直把他送到清真寺門口,王靜齋向趕車人道了“賽倆目”致謝,看著大車消失在前面的拐彎處,才向清真寺走去。
長營清真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已有600多年歷史。因明朝開國大將軍常遇春部曾在此短暫駐扎而得名,故又叫常營,寺內(nèi)建筑宏偉,大殿,南北講堂都是青磚青瓦古香古色。
王靜齋入寺見過馬玉麟阿訇,呈上帶來的書信,馬阿訇微微皺了一下眉頭,思考了一下,就叫來一個海里凡,把他帶到南講堂住下,又叫人幫他挑了腳上的泡,一夜過去,青年人的疲勞全消除,只有兩只腳痛了好幾天。
馬阿訇是一名嚴肅中不乏慈祥的老人,身材高大,雖然已經(jīng)快五十歲,但腰板硬朗,走起路來腳步有力,對學生不但要求刻苦鉆研,而且注重品行端正,與人為善,所以深受學生的尊敬。門下有近三十海里凡,原本無法安排王靜齋入學。但念起他年少一人徒步從天津200里進京求學,精神可嘉,便叫海里凡們給他擠了一個睡覺的地方。吃飯也是從他身上和眾海里凡們每頓飯中省出來的。
馬阿訇教學認真,不誤人子弟,每日晨禮下來,叫學生圍他而坐下,隨著手中的醒目拍的一聲響,開始了每天兩個鐘頭的講經(jīng)課程。
這兒的海里凡,也都是十分熱情的年輕人,王靜齋在這種友善的環(huán)境中愉快地度過了四個月。后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寺師傅講他每日的飯菜都是從馬阿訇及眾師兄口中擠出來的,心中十分振動,看著和善可親的馬阿訇和眾位師兄,他不忍心長期拖累他們。一天,天還沒有亮,趁大家還沒有起床,留下一封感謝信辭別了眾人返回天津。
他向父母講述了事情的經(jīng)過,這次父親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胯他懂事了。
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沒多久,一個更好的求學機會來到王靜齋面前。舅媽介紹他去了河北宣化投著名阿訇于勉齋。這一年,王靜齋18歲。
于勉齋是王靜齋11年求學生涯中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他先后四次投學于老門下,時間累計6年有余。
欲勉齋,山東恩縣人,名志誠。自幼天資聰明,但由于不夠勤奮,青年時期學問一般,到了中年出任宣化南寺阿訇在朋友的幫助下購得一大批阿文經(jīng)書,從此發(fā)奮攻讀,經(jīng)過五年努力,學識大長,特別精研了《沉迷》《伊哈押伊》《穆圣史》等著作,成為各坊清真寺爭聘的著名爾林,得意門生有王靜齋,王長庚,于少齋等。
能投名師,也是當年海里凡的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因為自古名師出高徒。今天能去投于勉齋阿訇,不但王靜齋本人高興,父母也都為他念知感。比起年前去通縣,王靜齋又長了一歲多,身體也比那時結(jié)實多了,又有去北平的經(jīng)驗,他辭別了父母,邁著輕快的步伐,向北平進發(fā),經(jīng)過兩天的行程,到達北平。正準備去宣化,聽人說,于勉齋阿訇已從宣化來到北平笤帚胡同清真寺,心中十分高興。徑直奔向笤帚胡同清真寺,見到了慕名已久的于勉齋老阿訇。
于勉齋中等身材,不胖不瘦,長圓的臉上,一雙閃爍著智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下巴下面留著不太長的山羊胡子。說起話來,神采飛揚,全然沒有一般老阿訇的陳俗氣。給人以落落大方的感覺,平日身著灰布大褂腳踏千層底布鞋。王靜齋見過于阿訇,敬上舅媽的介紹信。于阿訇只看了看落款人名,便把信放在一邊,一面喝著茶,一面叫王靜齋講一講這些年都跟過哪幾位阿訇,攻讀過哪幾門課程。他認真仔細地聽著,也不插話,末了拿起手邊上的《古蘭經(jīng)》隨便選了一節(jié),叫王靜齋誦讀了一遍,講一講大意。聽完他對眼前這個年輕人學習情況有了大概的了解,就對王靜齋說:“留下來吧!學念經(jīng),求甚解是最重要的!”寥寥數(shù)語使王靜齋感到了眼前這位老師,確實不同尋常,心中慶幸找到了名師。決心在這里努力學習,下一番苦功夫。
笤帚胡同清真寺也是始建于明初的古寺,該寺地處北平前門商業(yè)區(qū),鄉(xiāng)老們大都從事珠寶玉器,古玩字畫行業(yè),比較富厚,乜貼捐助也多一些,阿訇海里凡生活比外埠清真寺好的多,又臨近有名的琉璃廠古玩一條街,中文古籍易得,在于勉齋阿訇的教導下,一年多下來,不但阿文、波斯文閱讀能力大大提高,也看了一些中文書籍,開始對漢文化產(chǎn)生興趣,宗教操守在于阿訇的嚴格要求下,更有大的進步,尤其他每日課后堅持誦讀《古蘭經(jīng)》一冊的做法得到了老師的贊許。
1877年,王靜齋返回天津,父親希望他到生活清苦的寺投師,老人認為這樣能鍛煉意志,就認為他找到天津金家窯劉緒魁阿訇,劉阿訇對學生要求嚴格在天津是出了名了的,他人心地雖然善良,但性格暴躁,對海里凡頗有些家長式的管理方法。這座清真寺雖然是天津建筑年代最早的,但由于寺附近穆斯林少,寺內(nèi)阿訇海里凡生活及一切費用全靠寺師傅一人每天在外向全城穆斯林寫乜貼維持。所以,水房子沒有人看管,只能由海里凡們每天輪流值日,準備一點熱水做小凈用,夏日則用冷水,有些同學經(jīng)常找一些借口請王靜齋代做值日。王靜齋是有求必應,一方面多鍛煉自己,另一方面冬天也可借燒水的亮光看書取暖。每晚同學們都已入睡,王靜齋為準備第二天學的課程常常一個人坐在院中借月光看書,到三更天才回去休息。入睡沒多久,雄雞報曉,急忙起床燒水。時間長了,他的做法感動了劉阿訇,一天他讀到了三更天,劉阿訇從室內(nèi)走出來,關(guān)心地說:“靜齋,不要熬得太晚了,要當心身體。”說著給他披上一件衣服,看著平日嚴肅的劉阿訇慈祥面孔,他深深為老師的愛意感動。決心以好的學習成績報答老師的關(guān)愛。
這里由于生活清苦,冬天在呼嘯的北風中,沒有取暖的柴草,只得大家擠在一起,互借體溫,度過寒夜,夏天則蚊蟲不斷,每天晨禮后,又在劉阿訇手中那塊磨得發(fā)亮的醒木的啪啪聲中聽老師講課。在這座小寺王靜齋第一次比較深刻地體會到,并咀嚼著經(jīng)堂學生清苦的滋味。
1898年聽說恩師于勉翁在河澗,就想去投奔,有人勸他道:“河澗人窮地薄,寺內(nèi)海里凡生活比金家窯還要苦。”王靜齋聽了說:“人生沒有吃不了的苦,別人能受我怎么就不能受。只要有名師在身邊,再苦也心甘。”父親也支持他說:“約苦越能鍛煉!”
他只身到河澗,見過于勉齋阿訇,師徒敘述了分別一年多的情況,于勉齋阿訇見王靜齋學業(yè)大有進步,他比以前長結(jié)實了,十分高興地說:“我收下你,可是這兒十分苦,不但冬天無柴火取暖,就連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證。”王靜齋明白老師是在考驗自己,好在來之前已經(jīng)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就堅定地說:“老師,我不怕,您老人家偌大年紀都能承受,我年紀輕輕地怕什么?”
說來也怪,也許是真主特意對王靜齋進行考驗,這一年冬天特別寒冷,凜冽的寒風吹的大地飛沙走石,門窗被吹打得咯吱作響,水房子的水缸里的水都結(jié)了厚厚的一層兵冰,屋內(nèi)冷得像冰窖一樣,狂風過去,大雪又飛來,華北大地一片銀裝素裹。雪停后,北風又起了,刮得房上的積雪漫天飛,人一出門就灌上一脖子雪粉。真是透心的涼。村民供給寺內(nèi)的柴草除了每日五番拜做小凈燒水用,沒有取暖的份。幾個海里凡入睡到半夜都被凍醒,再也無法入睡只能擠在一起數(shù)著數(shù)熬過漫長的黑夜等待天亮。后來王靜齋建議大家利用這些時間輪流背誦《古蘭經(jīng)》?;ハ嗉m正發(fā)音不標準的地方。這法子不但利用了時間加強了學習,也使難熬的冬夜變得短了許多。師兄弟們都夸他“有辦法”。后來王靜齋在于勉齋阿訇的建議下,又買了一些漢文書籍深夜苦讀,使經(jīng)學漢文都有長足的進步。
1900年春,王靜齋接到父母的信,叫他回天津相親,于阿訇認為是好事就勸他不要叫父母失望,先回家相親后再回來學習,王靜齋戀戀不舍辭別了老師和同學,回到家中,當年三月在父母的安排下,結(jié)婚成家。
當年夏天,英法聯(lián)軍占領(lǐng)了天津,又向北京進犯,雖然清政府聯(lián)合義和團進行抵抗,但終因武器落后遭到失敗,世道混亂,父母不放心他外出。所以一直在家隨父親研讀教法學,但心中都無時無刻想著回到于勉齋阿訇身邊去。這樣一直拖到秋天,王靜齋再也按耐不住外出求學的心情,父母也倔不過他,當他聽說于阿訇已應聘北京祿米合清真寺開學阿訇時,急不可耐地辭別了父母和媳婦,踏上了第三次北上京師的路。
這一年秋天,不但由于英法聯(lián)軍的侵擾,很少有人敢獨自一人出遠門,天災也降臨華北平原,旱情使農(nóng)田幾乎顆粒無收。加上聯(lián)軍在各地燒殺搶掠,華北大地的秋天一片凄涼。公路兩旁的樹過早地落了葉子,白色的霜遮蓋著大地上剩余的一點綠色,太陽顯得黯淡無光,遠處平原上已罩上霧氣,一個個村莊坐落在霧氣之中,完全看不清他們的面目,天地死氣沉沉,只有遠處偶爾傳來的咩咩叫聲,才使人感到這塊土地上還有生命存在。
在這寂靜的道路上王靜齋目不轉(zhuǎn)睛地向前走著,當他來到京津交界的北倉河畔,天色已昏暗下來,忽然見有一條運貨的船,從天津方向駛來,他估計是去北京的貨船,就大聲呼喊:“請船家靠岸,我要去北京!”船老大并不答話,只是一個勁地朝他擺手。王靜齋不解其意,繼續(xù)高喊:“靠岸!”船家見他還喊,反倒把船撐得遠離他。正在這時忽見船上站起來幾名英法聯(lián)軍士兵,舉起步槍欲向他射擊。王靜齋見勢不妙,顧不上已放在地上的行李,轉(zhuǎn)身向岸邊幾棵大樹奔去,急促的腳步聲和跟著響起的射擊聲,打破了黃昏的寂靜,樹上鳥巢中,鳥驚嚇的飛向遠方,看著這情景,船上傳來聯(lián)軍士兵發(fā)出的狼嚎般的獰笑。王靜齋躲在大樹后面,怒視著洋人在中華大地上的行徑,怒火燃燒著他那顆充滿傷痕的心,緊咬著嘴唇,一言不發(fā),也沒有一絲眼淚。他把拳頭握得緊緊的,讓仇恨的淚水在胸中流淌,讓復仇的烈火在心中燃燒……
無奈之中,返回天津,父母聽說路上遭遇十分擔心,勸他過一段時間再外出游學,誰知他的掘進又上來了,誰勸他也不行,只好幫他聯(lián)系了一條去北京運貨的船,搭船北上??汕桑饕彩悄滤沽?,聽說王靜齋北上求學,十分樂意幫助,并不收分文。王靜齋只好在船上幫助干點零活,以當謝意。在勞動中,時間也顯得過得很快。當船行至通縣時,忽然岸上一群外國兵叫船靠岸,王靜齋見了暗暗叫苦,心想:怎么這么倒霉,又遇上洋鬼子了。船靠到岸邊,見是一群印度兵要求搭船去北京,他們看到船主頭戴白禮拜帽就主動道“賽倆目”。原來他們是信伊斯蘭教的。王靜齋一顆緊張的心才平靜下來。但船上人多,逆行吃力,王靜齋只得充當水手。這時已是深秋,又在水上涼意襲來,但撐船用力,汗水仍濕透了襯衣。
晚10點時分,船到達北京,王靜齋與船家互道“賽倆目”分手,只奔祿米倉清真寺,師徒見面格外親切,于老詢問了王靜齋半年多來的情況。王靜齋向老師講述了此次進京的經(jīng)歷,師徒二人長談到深夜……
不久于勉齋阿訇再次受聘安育清真寺,因祿米倉任期未滿,于阿訇就命王靜齋帶領(lǐng)姓班和姓馬的二個同學攜帶經(jīng)書行李先赴安育代行教長職務。
當時,由于戰(zhàn)亂災荒民不聊生,一些人就淪為土匪,以搶掠為生。路上很不安全,他們?nèi)顺舜筌囘B夜趕路。初冬的寒風凍得他們不得不穿起棉衣,戴上皮帽,但絲毫不敢大意,不時有一兩聲槍響劃破夜空從遠處傳來,使人不寒而栗,有的同學建議先暫時找村子住一宿,第二天再走,王靜齋堅持連夜趕路,他說“一切由主安排”他手持木棒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著前方。迎著深秋的寒風,環(huán)視著漆黑的華北田野,聽著清脆的馬蹄聲,向南向南走過一個又一個村莊,終于在天亮之前趕到了安育清真寺。寺師傅看著象土人一樣的王靜齋,忍不住哈哈大笑說:“你們膽子真不小,世道這么亂,敢走夜路,佩服!佩服!”
才進臘月于阿訇來到安育,見小寺已被靜齋管理得有條有理,心中滿意關(guān)心地叫王靜齋回家過年。光陰似箭,大年過后,王靜齋回到安育,沒想到于阿訇要回山東省親,把清真寺委托王靜齋代職管理。
原來去年冬天,于阿訇到任沒多久,安育村個別人由于天災和兵禍,衣食無著,就拉桿子當了土匪。一開始,還打著殺富濟貧的旗號,對一般百姓很少侵擾,后來,一些地痞和游手好閑之徒加入,就成了無物不偷不搶,欺男霸女,危害鄉(xiāng)里的土匪團伙,為首的自稱大皇上,村民深受其害,又畏于他們手中的刀槍,不敢反抗。無奈的穆斯林找到于勉齋阿訇,請他出面管一管。老氣橫秋的于阿訇抱著勸解大皇上改邪歸正的愿望找了號稱大皇上的人。一向知道他是個回族人就勸他洗手,以免后世真主叫他下火獄。這個人說:我相信阿訇說的對,在理,可這理解決不了弟兄們的吃飯問題,我們這也是官逼民反。于阿訇厲聲道:“村民都是窮回回,你不該叫手下人欺侮他們。”那人蠻橫地說:“你是阿訇,只管教務,少管我們的閑事。”一句話氣得老阿訇直打哆嗦,回到寺中,借探親之名,暫時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正好這時,王靜齋回到安育。于阿訇安排好清真寺的事回山東去了。
惡人終有惡報,土匪猖狂引起官府注意,當年四月的一天,清晨官府派兵包圍了小小的安育村,全村男女老少都集合到清真寺內(nèi),當場將大皇上等十幾名土匪生擒,又派官兵在村中戒嚴,捉拿余犯。土匪清了村民拍手稱快,王靜齋高興之余忽然想起于阿訇存在本村馬鄉(xiāng)老的皮毛衣物是否丟失,就乘著月色,找到了馬鄉(xiāng)老家,當聽馬鄉(xiāng)老不解地問:“怎么了?”王靜齋說:“于阿訇箱子里都是皮毛衣服,最怕受熱和受潮,你的糞土堆不但潮濕又會產(chǎn)生熱量。”馬鄉(xiāng)老聽了抓了抓后腦勺說:“我怎么沒想到這一點呢!”又問:“那現(xiàn)在該怎么辦?”王靜齋說:“趕快取出來!”說著兩人拿著鐵鍬跑到后院,經(jīng)過一小時努力總算把箱子挖出來。好在是初春,糞土只有點微熱,皮衣還沒什么大問題,王靜齋和馬鄉(xiāng)老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土匪已除,村民安居,田野上開始了春耕熱潮。不久于阿訇便返回安育村,這個村子雖小,生活清苦,但安定的環(huán)境使王靜齋能靜下心來苦學,由于他和于阿訇師生多年又經(jīng)過一些磨難,于阿訇對王靜齋這個學生有一些特殊的感情,他對王靜齋說:“你有什么不懂的就大膽地提出來老師盡自己所知給你解答。”王靜齋看到老師不象對一般學生那樣對自己打官腔,也就大膽地向老師提問,有的問題還反復問,于阿訇都很耐心地給予結(jié)實,經(jīng)過二年多虛心求教,不僅經(jīng)學大大提高,功修在于阿訇的影響之下,大大加強。特別是二年來每天隨阿訇三更起床,沐浴后禮“臺罕朱代”(每夜130拜副功拜)然后為老師沏上茶,一起看書誦讀《古蘭經(jīng)》。天將放曉又去喚醒各位師弟,列隊晨禮。隨后,一起聽老師講經(jīng),二年下來學問比同學高出一籌,難怪于阿訇常對其他人說:“你們要有王靜齋的學習勁頭,才能有大出息!”
于阿訇也希望王靜齋努力學習漢文。有一天晌禮后,于阿訇叫王靜齋隨他到北講堂,于阿訇喝著茶,對王靜齋說:“當今阿訇研究漢文化的不多,我們生活在漢文化的國家,沒有漢文化的阿訇是做不好宣教工作的。”王靜齋聽著臉一下子紅到脖子。他想起自幼父親就叫自己努力學漢文。后來在河澗于阿訇還專門讓自己買了《五方元音》《玉堂字兒》兩本書,可惜當年并沒有完全領(lǐng)會老師的意思進步不大,十分慚愧。今天阿訇又舊話重提,真是對自己關(guān)懷備至。于阿訇又說:“不學好漢文化就不能把經(jīng)講透,也不利于和各界交流。古今凡有大作為的伊斯蘭教賢人沒有一個不是儒伊兼學的。”接著列舉了劉智,馬德新,王岱輿等著名伊斯蘭學者的事跡,面對恩師的教導,王靜齋不知該說什么只說了一個:“我……”字便語塞了。于阿訇看出了學生的心就開導說:“以前的事就算過去了,今后努力攻讀兩年,一定會有成效。”并介紹了《四書》《五經(jīng)》等漢文書籍,叫他讀。從此,王靜齋每天又在深夜借著月光背讀漢文詩書,光陰似箭,冬去春來一年過去了,他漢文長進不小,于阿訇看在眼里,喜在眉梢。
隨著王靜齋經(jīng)漢兩文的進步,于勉齋阿訇在高興之余漸漸地感到自己肚子里的東西,已經(jīng)無法滿足這個求知欲極強的青年人需要。為例如王靜齋的成長,決心介紹他去投奔在華北地區(qū)享有“遵經(jīng)革俗第一人”之稱的海思福阿訇。當于阿訇把這個想法告訴王靜齋時。王靜齋著急地說:“您不要我了?”于阿訇沉靜地說:“作為老師,我不能誤人子弟,海阿訇是當今最有學識的爾林,跟上他兩三年,學業(yè)會更有成就,到那時再回來老師給你掛幛子。”面對真誠育人的老阿訇王靜齋感動地流下了眼淚,于阿訇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這是好事,回去收拾一下,明天到滄州投奔海阿訇。”
當晚,月光溶溶,王靜齋一夜未眠,回憶這么多年幾次追隨于阿訇求學情景,他感到老師不但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也是一個謙虛的人。
第二天,王靜齋和往常一樣隨老師禮完晨禮,辭別了老師和師兄弟赴滄州開始了他新的學習航程。
王靜齋求學生涯中雖投過多位阿訇但對他影響最大的當屬于勉齋和海思福二位了。
海思福,字金五,滄州孟村人,人稱海大爺。是當時華北阿訇中提倡遵經(jīng)革俗的第一人。他聰明智慧都超過他前輩人,被稱為“回教文化空前人物。”此老“經(jīng)漢兩通”。特別是他藏有各種阿文,波斯文經(jīng)書幾百冊,還出資將一些書刻板印刷,供各清真寺使用,是華北印經(jīng)最多的人之一,他向來受聘小寺,于清貧之中,鍛煉性格和意志,為人剛毅正直,遇事善于詞辯,為教民排解糾紛,口碑極好。教授學生,嚴格遵循經(jīng)典不做無端發(fā)揮,品行端正,精研伊斯蘭學術(shù)。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名振華北伊斯蘭教界。
這時海老任職滄南曹莊清真寺,這是一座小寺,大概建于清朝中期,村民百十戶,但都是貧苦農(nóng)民,寺內(nèi)也沒有田畝維持生計。每天阿訇海里凡飯菜全靠穆斯林輪流供給,清晨,禮過晨禮,在學生聽課之際,寺師傅迎著朝陽,提著籃子和瓦罐到鄉(xiāng)老家中取來棒子面粥和窩頭貼餅子等,就著少量的咸菜絲,海里凡們圍坐一起,咀嚼著窮苦教胞,用血汗供給的食物。雖然粗糙得難以下咽,但在這窮鄉(xiāng)僻壤之中,能保證每日兩餐,也算是念知感了,貧窮而淳樸的教胞,無私的奉獻,不僅支撐著海里凡們的學業(yè),維系著民族與宗教的生存,也使他們品位著“天下回回是一家”的涵義。
王靜齋見過海全老,本來心情十分緊張,以為老阿訇會問很多問題,但出乎他的意料,海老看過于勉齋阿訇的書信后,知道王靜齋的情況,只是淡淡地說:“來了好,來了好!”王靜齋則立刻被海全老那深屋子的藏書吸引。他走了不少清真寺,從來沒見過有這么多經(jīng)書的阿訇??磥砀鞯亓鱾髡f海全老是當今華北藏書最多的阿訇,這一點是沒有半點夸張。阿文書、波斯文書、漢文書應有盡有。以前只聽人說:北京王友三阿訇曾托人買了一套波斯文《倫理學》,因為不太懂波斯文,都被海全老阿訇收購過來,足見海老波斯文功底深厚。王靜齋看著,從心里感謝于勉齋阿訇……
看到眼前這個小伙子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自己的書櫥,海全老心中十分高興,他喝著茶,任王靜齋的目光在書櫥上瀏覽。這樣一來,王靜齋倒不好意思了,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有點緊張,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我……對不起!”海全老沒等他再往下說:“愛書是好事,今后你可以隨便看。但要認真看!”
海全老手下的學生,大部分都在其它清真寺學過幾年,有一定的基礎,所以他教學生的方法,是以學生自修自研為主。每天晨禮下來的二個鐘頭。則是任學生提問右他解答的時間。對學生的問題,他分析得深刻,講解得細致深透,也允許一起討論。有的問題則告訴學生去看哪本書,大有現(xiàn)代導師指導研究生之意。王靜齋在學生中問又是最勤奮的,他經(jīng)常晚睡早起,有時為了弄懂一個問題或看完一本經(jīng)書,經(jīng)常在月光下通讀甚至徹夜不眠。海全老看在眼里,喜在眉梢。再看王靜齋對經(jīng)文的理解的深度和知識面的廣度,他深信這個青年人不同一般,今后能成為伊斯蘭教的棟梁。學習上也就多給開些小灶,后來為了給王靜齋創(chuàng)造好的環(huán)境,海老每日回家中休息,安排王靜齋到北講堂住,王靜齋對海老這一特意安排,心領(lǐng)神會,每天站在屋中閱覽經(jīng)書,游弋在知識的海洋中,盡享文字給予一個學者的快樂。他特別注意學習海老在書中所寫的心得,做的眉批,一方面從中看出老師深厚的學識,另一方面看到這些手跡仿佛在聆聽老師講解吸取著營養(yǎng)。
學習之中王靜齋也不忘尊師之道,每天清晨他把屋子收拾干凈,海老歸來急忙給師傅沏好茶。退回自己的宿舍,海全老看著整齊干凈的書屋,喝著清香的茶水,心中浮起一陣陣豐收在望的欣喜。常常自語道:“這小子,又熬了一個通宿。”
這樣經(jīng)過二個春秋苦修,王靜齋學業(yè)已成,就命他重回于勉齋阿訇身邊,師徒分手,王靜齋心中難舍,師生二人長談了一夜。海全老深情地說:“老師的書,你都學過了,今天也沒有什么送你。”停了一會兒又說:“只送你穆圣一句話:‘學習從搖籃到墳墓’這是一輩子的事!”王靜齋拉著海全老的手不甘心地問:“學生再欲深造應該何處投師!”海全老沒有說話。王靜齋又說:“請老師為我指明今后求學的道路!”海全老被王靜齋求學精神所感動,看著這個執(zhí)著求知的學生,說出了他年輕時代所追求的但沒能實現(xiàn)的愿望:“要想集大成,只有遠渡重洋,歷經(jīng)千辛,出國留學。”留學這個詞從此深深刻在王靜齋的心中。
辭別了恩師,王靜齋順路回天津省親,父親看到兒子學業(yè)大長,言行談吐宗教功修等已如爐火純青,高興地說:“幾年游學之苦沒有白吃,有出息了。”鄰里們也夸他是個阿訇樣子了。
1905年,王靜齋在安育清真寺蒙于勉齋阿訇賜錦幛穿衣,從此結(jié)束了長達11年之久的經(jīng)堂求學生涯,帶著總有一天要出國留洋的美好愿望,邁進了求學生涯的另一個大課堂——阿訇的社會實踐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