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又稱西夏陵、西夏帝陵,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座落在銀川市西郊賀蘭山東麓,距市區(qū)大約35公里,是西夏歷代帝王陵墓所在地。陵區(qū)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4公里,里邊分布著九座帝王陵和140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占地近50平方公里。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響,使?jié)h族文化、佛教文化、黨項民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p>
西夏陵規(guī)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都是獨立完整的建筑群體,坐北向南,呈縱長方形,規(guī)模同明十三陵相當。目前可供參觀的有“昊王陵”和“雙陵”兩處景區(qū)。
為再現當年神韻,陵區(qū)現已設置了聲光裝置。每當夜幕降臨,萬籟俱寂,從地上射出的燈光呈黃、藍兩色照在陵臺、角樓、神墻上,宛若神話世界。游客可乘坐馬車從東面進入陵區(qū),游覽陵園遺址,觀看“西夏王”等介紹西夏歷史的激光影片?!?/p>
西夏王陵是我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為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是我國最大的西夏文化遺址,也是寧夏最重要的一處歷史遺產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觀。在我國119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中,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qū)是惟一的以單一的帝王陵墓構成的景區(qū)。由于八九百年來自然和人為的原因,地面建筑遭到破壞,但遺跡尚存,尤其是9座王陵陵臺和已探明的140多座陪葬墓交錯有序、星羅棋布地散落在賀蘭山麓的沖積扇上,仍可見昔日的輝煌。
西夏王陵陵區(qū)總面積50多平方公里,東西寬約4.5公里,南北長約10公里,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平坦開闊,海拔在1130米至1200米之間。其規(guī)模與北京的明十三陵相當。初建時每個陵園均有地下陵寢、墓室、地面建筑和園林,獨立占地都在10萬平方米左右,形制與布局大體相同。由于西夏與內地的關系相當密切,因此其陵園平面總體布局,按照我國傳統(tǒng)的以南北為中軸線、左右對稱的格局排列,兼容了唐代和宋代帝陵形制的建筑布局和基本特點,而在陵臺、墓室、碑亭、角臺方面,又具備西夏獨有的建筑風格,形成了漢族文化、黨項族文化和佛教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
昔日的王陵,根據文獻記載,從南到北分布著門煩、碑亭、月城和宮城,宮城內有獻陵和塔狀陵臺等建筑。陵臺以夯土筑成,七層八角,逐層內收,每層收分處為檐木結構,并掛有瓦當、滴水和屋脊獸;夯土臺外部有砌磚包裹,陵臺外形呈塔狀。而如今僅存夯土陵臺、殘垣斷壁和一片瓦礫。
西夏王朝是11世紀至13世紀黨項族建立的統(tǒng)轄我國西部的地方民族政權。從元吳建國,共傳10帝,歷時190年,直到1227年為蒙古所滅。西夏的9座王陵分別是太祖李繼遷裕陵、太宗李德明嘉陵、景宗李元吳泰陵、毅宗李諒祚安陵、惠宗李秉常獻陵、祟宗李乾順顯陵、仁宗李仁孝壽陵、桓宗李純祐莊陵和襄宗李安全康陵。西夏自景帝李元吳稱帝至末帝李硯亡國共傳10帝,若加景帝追尊的其祖父李繼遷、父親李德明,共計12帝。西夏只有9座王陵,后三代皇帝因死于成吉思汗滅西夏期間,故未能造陵。陵園分成三個區(qū)域:南區(qū)、中區(qū)和北區(qū),其中以南區(qū)的裕陵和嘉陵最大,俗稱雙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