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最早的清真寺建於唐朝。回回民族的發(fā)展、政治經(jīng)濟地位的提高,使清真寺的建造也加快了進度。到了元朝,清真寺相繼出現(xiàn),但當時還沒有固定的名稱。元末明初,因稱伊斯蘭教為“清真教”,寺院才被稱為“清真寺”。明代還有稱清真寺為“禮拜堂”、“禮拜寺”、“回教堂”等等。
我國清真寺的教職人員,在很長時期中實行一種世襲的“三道”制度。所謂三道制是由掌教伊瑪目、專司勸諫行教的海退布以及負責召喚禮拜的穆安津三級人員構成的宗教組織。有些地方還有宗教法官“尕最”·和教法說明官“穆夫提”的存在。隨著回族的形成和發(fā)展,世襲的尕最、穆夫提的三道制被淘汰。以開學阿訇和學董鄉(xiāng)老所代替。
我國內地早期伊斯蘭教中,也存在過“罕依·麥斯吉德”,即大寺或總寺。它統(tǒng)轄若干稱為“稍麻”的小寺,后來這種寺坊制度也逐漸為互不隸屬的單一的教坊制所代替。近代以來,清真寺多設董學阿訇、治坊阿訇、二阿訇、掌學阿訇。開學阿訇一般是教坊內的最高宗教首領,率領教禮拜,講經(jīng)宣教,領導宗教儀式,還擔任清真寺經(jīng)文學校的教師,講經(jīng)教學。開學阿訇實行聘任制,可連任數(shù)年。治坊阿訇是開學阿訇的教務助理,主持各種次要的宗教儀式。掌學阿訇是開學阿訇的教學助手。二阿訇則教兒童念經(jīng),傳習伊斯蘭教的基本知識。治坊阿訇以下由開學阿訇或教眾選聘,沒有一定的任期。教坊內的教眾稱為“高目”或“哈宛德”,過去每個教坊由學董鄉(xiāng)老等管理。現(xiàn)在是由本坊“高目”選舉產生的清真寺管理委員會,負責籌集和管理宗教基金,維修清真寺,舉辦各種公共性的宗教活動,決定聘任開學阿訇。
過去,清真寺不但是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而且往往也是穆斯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平時,穆斯林到清真寺沐浴、禮拜、舉行宗教儀式。同時清真寺?lián)撝e辦宗教教育、傳播宗教常識和學問的使命。每逢主麻日、會禮日,清真寺就成了伊麻目講經(jīng)宣教的講壇。清真寺既是“聚眾禮拜”的地方,又是穆斯林排解糾紛、評判曲直的場所。歷史上,在穆斯林抗擊反動統(tǒng)治斗爭中,它又曾是穆斯林團結戰(zhàn)斗的堅強堡壘。
我國清真寺建筑特色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庭院數(shù)進,寬敞明靜,曲欄環(huán)繞,松柏碑亭,典型的中國廟宇式建筑;有古樸雄偉、雕梁畫棟、大殿寬敞的中國宮殿式建筑,近年來還出現(xiàn)了不少阿拉伯式或中阿合壁式的清真寺建筑。即有大園頂、拱形門窗、攢尖塔挑。如寧夏銀川市南關大寺和即將落成的寧夏伊斯蘭經(jīng)學院的建筑,就是這種形式的代表。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中阿文化的融合交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切實得到貫徹,寧夏伊斯蘭教恢復了正常的活動,現(xiàn)有清真寺2千多座。其中有著名的有南關大寺(新建)、納家戶大寺、同心大寺、石嘴山大寺、吳忠、韋州大寺、固原三營大寺。西吉北大寺等。從這些清真寺及其活動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回族人民完全享有信教或不信江的充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