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寺由山門、儀門、喚醒樓、禮拜殿及學(xué)房、浴室等組成。大門為西式三門,中間為大門,左右為小門,錯落有致,和諧統(tǒng)一,門頂嵌有寺名。儀門為阿式拱形門(又稱重門、中五門),大拱門兩側(cè)各有兩個小拱門,聳立在十余級花崗巖臺階之上。喚醒樓建在儀門兩側(cè),為三層六角攢尖頂建筑,高達(dá)18米,與儀門渾然一體,巍峨壯觀。禮拜殿建在高1.3米的臺基上,建筑面積千余平方米,可容3000信徒同時禮拜。大殿歇山屋頂灰瓦覆蓋,殿頂鏤空花卉磚起脊,上置三個藏式鎦金經(jīng)筒,與喚醒樓上的兩個鎦金經(jīng)筒交相輝映,異彩繽紛。這些鎦金經(jīng)筒是拉卜楞寺和塔爾寺僧眾贈送的。不少漢族工匠也參加了大寺修建工程。可以說,清真大寺的建成,體現(xiàn)了各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友情。
北山土樓觀:青海現(xiàn)存歷史較為悠久的一處石刻洞窟
石窟澡井畫
土樓觀的洞窟分布在山腰的紅砂巖中,東西長約200米,名稱為:闡洞、佛洞、菩薩洞、觀音洞、玉皇洞、無量洞、三官洞、三師洞、靈官洞、城隍洞、關(guān)帝洞、地藏洞、呂祖洞以及文昌宮、奎星閣、雷祖殿、斗母殿、土地廟、倉頡祠等建筑。1958年以來經(jīng)多次浩劫,建筑、佛像、壁畫、楹聯(lián)等基本被毀盡,現(xiàn)僅存一尊露天金剛及部分洞窟殘壁畫。1980年以后逐漸修復(fù),并于山麓新建山門,改名“土樓觀”。
露天金剛
露天金剛俗稱“閃佛”,利用自然巖壁修鑿而成,原有兩尊,西部一尊已毀,東部一尊輪廓清晰可辨。為站像,高40-50米,古樸雄偉,應(yīng)為唐代遺物。在保存較好的三個洞窟中,尚有壁畫殘存,繪有三世佛、千手千眼佛、菩薩、比丘、弟子以及蓮花藻井等,用色以丹青和石綠為主,時代為北魏至宋、元。
土樓山巔聳立一座磚塔,名寧壽塔。六角五級實心塔,高約15米。該塔始建于明代,于1915年重修。臨塔遠(yuǎn)眺,西寧古城盡收眼底,為土樓觀重要文物。
喇宗靜簡介:青海省政協(xié)委員 青海省道教協(xié)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