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齋阿衡為現(xiàn)在回教著作家中不可多得的人物,他五十年來求學的過程,實在就是中國回教學術進展的一部份縮影。讀阿衡此文,固可見其求智精神之堅苦不移,也可見回教學術最近進展的情形及一般回教寺院教育之概況。因識數(shù)語于此,以備讀者參考。——編者 余性愚鈍,幸自幼苦心求學,不肯落人后,僅此區(qū)區(qū),尚堪自慰,五十年如一日,今已須發(fā)蒼白,自漸所學無幾,對國對教鮮有表白,茲值禹貢發(fā)行回教專號,經白君壽彝囑余自述生平求學經過,因義不容辭,濡筆記之于左: 光緒十三年,余八歲,初讀阿文,受教于雙親膝下。賦性頑皮,不堪督責。終日遍處游戲,因以屢受先父痛撻,鄰里亦多白眼相加,戚友慫先父迫我改途,先父不可,居恒語余曰:“汝既知戚友不以爾為可這造之材,自當努力上進,異日學成,能集二三子課讀,余愿已足,不敢再作非分之奢望也”云云。余聞而竊自奮曰:“異日得志,除弊風,揚真理,愿天下人皆得正道”。年幼無知,作此幻想,每一回憶,不勝愧怍也。 光緒二十年,余蒙學經堂,一切讀本以及淺近教法學,竟讀十余種,阿文以外,波斯文間亦涉獵,惟于國文一道,聞而卻走,先父迭以國學不可不讀見囑,我則執(zhí)意不習漢文。而今,以國學之無根底,已成新時代之落伍者,追想已往,悔恨無濟矣。 光緒二十一年,投李春生阿衡門下求學。此時,李君設鐸于津北穆家莊大寺。同學十五人,惟余最幼,八門課程,余攻四門。學兄皆老于經堂,而半多迂腐,不求甚解。居半載,因遭眾痛惡,被迫離寺。 光緒二十年,余十七歲,離津北上,赴通縣長營村,投保陽馬老師,諱玉麟,門下求學。彼時,平津尚未建筑鐵路,貧苦旅客,或騎驢,或徒步。余既貧苦異常,騎驢少,徒步多。每次離家門,則以棉衣作抵押,向質庫換到制錢兩三串以作質資斧。津通相隔二百余里,徒步二日半始達。古人所謂“負笈從師”,我已飽嘗其風味。且肩荷重可四十斤大褥套,日行八十里,兩腳起泡,肯履維艱。比至長營,從馬翁半年有余,因學生滿額,余之供給出自馬翁及眾同學,自覺不忍,乃赴平別覓求學之地而不得,遂復返津門。 光緒二十三年,經母舅介紹,到宣化南寺于勉翁門下。方負笈抵平,欲赴宣化時,于翁已來平膺任前門外笤帚胡同清真寺教職,余遂就近于翁。,次年,因故改投宣武門外教子胡同金五阿衡門下(金師諱連榮,山東禹城人)。本年,金師受聘于天津大寺,余亦隨同到津。先父以為在當?shù)厍髮W,功夫不純,力主離鄉(xiāng),遠道從師。此乃舊經堂一樁美俗,青年人在本鄉(xiāng)求學,究不如遠出家門,得以經擺脫家庭間一切煩瑣也。 光緒二十四年,因無相當?shù)攸c求學,乃就近投津門金家窯寺劉緒魁老師門下。金家窯寺建自明初,為津門最古之清真寺。明初天津無回民,糧舶中有謂安慶幫者,冬令停泊金家窯河岸,每屆欽齋月,即于金家窯曠揚搭蓋席棚,置為時禮拜之所。自是以后,有移此引久,居者,乃集資購地建設清真寺,教愈多,日久則散居全津矣。,五百年來,蕃殖十余萬,大小禮拜寺建有十八所?;亟淘谥袊黾又俾?,于此可以推見。 金家窯寺雖筑最早,而教民為數(shù)無多,寺中常年經費取自全市教胞,故寺役終日在外沿戶募錢。沐浴室因以無人經營,我?guī)熒笪辶巳找刮鍟r禮拜,須白熱水作小凈,必得逐時燃燒水,每朝惟余代為服務最多。一面燒柴暖水,一面溫習功課。入晚,預備次日受課,長夜不眼。有時將欲安息,而金雞高唱,東方白矣。稍停,則下榻去作小凈晨禮。如此夜以繼旦,歷一年之久,幸而精神如故,學業(yè)增進不少。 光緒二十五年,離金家窯,投滄南孟村北寺某阿衡,攻讀“爾戈義代”,及后卷“偉戈業(yè)”,但阿衡者,學業(yè)平常,品行尤劣,居此半年余,毫無進益,入秋趙河澗,再投入勉翁。時國家尚有縣考,余得于翁指示,在考棚臨時市場,購五方元音,玉堂字兒各一部,自此始追求漢文,阿澗回教人,不下五百戶,貧者十居八九,寺無恒產,師生五六人極為窮困。吾輩學生宿舍,嚴冬而無爐火,入夜僵凍,抱成一團,其苦況較他處,另一滋味。 光緒二十六年,余年二十一歲,二月回津,三月完婚。六月十八義和團勢敗,洋兵占領天津,京都相繼失陷,欲回河澗而不可能,只得在家從先父課讀。入秋,知予翁已離河澗升任京都祿米倉,乃毅然獨自離津北上。時當聯(lián)軍遍地,路上不見行人。腐尸橫臥道旁,觸目皆是,臭味撲鼻。將抵北倉河沿,見有木舟為洋兵載什物,余喚船家靠岸,欲乘之赴通縣,押船洋兵見我與船家搭話,乃用步槍射擊。余駭極狂奔,未遭慘死。勢不得已,折回天津。隔數(shù)日,在河霸搭劉姓木船溯流北上,先抵通津,再與印度同教士兵同行入都,得見于翁,各道別后境遇。居無何,于翁受聘于京南安育村,乃奉師命偕班馬二君赴安育代理職務。當時,京郊土匪猖獗,我等三人乘大車夜抵馬駒橋,路上槍聲不絕于耳,班馬攜有巨款矣,幸未遭劫,但彼此均飽受虛驚,次日始抵安育村。入冬,于翁蒞位,余徒步回津度歲,在此期內與故李八阿衡過從甚密,借閱李公沙昧經,受益不少。 光緒二十七年春間回安育,值于翁摒擋當一切,預備回山東恩縣滿家莊原籍省親,因路上不安,將所有貴重衣物寄存于該村姓馬家。當時村中集有土不少。匪首綽號大皇上,羽黨數(shù)十名,勾結外村同類,擾害地方,阿衡有法無權,勸阻無效,乃假名省親暫離危地,是年四月初間一日晨時,印兵突至,包圍全村,男性無分老幼,均被驅于寺中,由英國武官皆同通譯,刑逼的地保指出匪賊。學兄佟某誤被鞭撻,余亦一率受訊,幾遭痛楚。結果,拘獲土匪十四名,匪首父子當場成擒,村人為之大快,入夜戒嚴,印兵守衛(wèi)。余深夜?jié)摮鏊麻T,到馬宅查問于翁衣物,有無失落。據(jù)云,衣箱掩于糞堆中,當不至有損。余曰:“箱內多細毛皮衣,糞堆蒸氣最能發(fā)生變化,埋藏多日,一旦見風,恐毛脫僅成光版矣。”言下,刨出木箱啟而摩撫之,果然發(fā)生奇熟,隨督催馬氏移衣物于寺中,得以全數(shù)保存 五月,于翁歸來,匪賊十四名在清真寺南同時伏法。吾等隔墻望,其狀極慘。惡人惡報,固不足惜,而影鄉(xiāng)教譽實非淺鮮。自此以后,村內平定,鄰村亦安。吾等從于翁苦讀二年之久,僻野鄉(xiāng)村,樹多人少,每日兩餐,粗糙已極。 光緒二十八年,于翁經余介紹,受聘余介紹,受聘于天津清真北寺,地余雖同往而未獲入學。此時,經堂照例課堂余已次第讀畢,對漢文則仍無顯著之進步。 光緒二十九年,離津投滄南丁莊海金老門下。海君諱思福,字金五,為此地阿衡中提倡遵經革俗之第一人聰明學識,均極高明。余從老二年,受惠良多,茹苦亦不少。學生宿舍,炕不通火,一被一褥,徹夜顫動,不覺稍曖。晨禮之后,室內滴水成冰。冷極則燃樹枝略取。一日兩餐,由村戶輸流供給,寺役攜籃提罐挨戶住取,雜色粥餅,勉強下咽,有時早飯僅稀粥兩碗,并微須咸菜亦無,每日課馀,喝粥已畢,獨赴空室,閉扉溫讀,殘垣敗棟。稻草盈屋,儼然黑洞;窗如牢門,于無情奇寒情節(jié)侵迫下,想出一種妙法,置雙足于稻草中,藉資溫暖。余索患胃弱癥,薄餅稀飯,尚覺遲化慢,糙飼餅硬飯更使余無時不在病態(tài)中,所幸求學之志無時或渝,日常課程有進無進退。課余編輯波斯文法(先前輯過一次,內容不甚充實,撇棄未用,又欲研究詩學,但終未成功。海老夜宿私宅,寺中宿室由余獨居。海老自置印版西經,不下二百余種,大部教法經,若“沙昧”(五巨冊)“斐特哈蓋低勒”(八巨冊)等經,無不不備。余入夜閉扉擇要翻閱,因以得前輩阿衡之錯誤不少,思有以改正之,惜人微年輕,未敢發(fā)動。 光緒三十一年,自丁莊歸來。此時于勉翁離開天津北寺。再任育安村。余居津未久,仍投于老師。入冬,蒙賜錦幛,出任大興縣屬于白塔村南寺,由此脫去學生名義,而謬阿衡名義矣。白塔村距安定車站二里行,寺分南北二處,教民不過二百家,多務為農業(yè),人情粗野,宗教教育一概不懂。余與此般鄉(xiāng)愚相處二年之久,徒耗寶貴光陰,頗覺無味,至此始自恨不應離開學校如此之早,幸而居白塔二載,無日不在自習中。 光緒三十年,余年二十八歲,蒞任懷來縣新保安。有學生八名循規(guī)蹈矩,安心求學者。教胞百余戶,十之七八不諳教律,居恒無人進寺?;槎Y喪葬等事參雜不惡俗。笙管備笛一類響器,在我教禁不準用,遇婚事僅可用皮鼓藉資宣揚。惜教胞不守軌道者,每每遇婚事,故違禁例。保安先亦如此,后經上任米阿衡嚴行禁絕。余蒞任后,接續(xù)維持,經過一年之久。詎有梁某者,為子完婚,事前聲言,屆時破除禁令,必欲用音樂。至是余不愿因此發(fā)生糾紛,乃預備任歸津。此時,白塔寺聘書適至,余借此不辭而別,直赴白塔村。余在新保安時,定閱天津竹園報,此我涉獵新聞紙之初步。繼又函托張子文君在京代定正宗愛國報一份。次蒞任白塔村,除定閱白話報外,更定閱天津民興報,大公報。一日,見愛國報登有“疑問求教”四則。由該報總經理丁寶臣氏署名,最后一語作系:經堂學生能以全部作答者,則贈以上等錦幛,阿衡能答者,則另有相當酬謝。余見報后,依次作答。未幾,丁君親赴天津敝舍投書,聘余但任京都索外市教長職務。自此,在花市任職二載,起草中亞字典。 宣統(tǒng)二年秋受聘于奉天開源,歷任三年。之久。民元定閱北京出版之法政淺說,研究法學,讀飲冰室,中國魂等書。更從耶穌教徒王某讀英語,惜僅四十天,因教眾反對而輟學。本年入國民黨,參加國事運動。民二辭職返里,賦聞多日,有時擬講演稿,投天津民興報。自以為目不識丁之我,居然能讀報紙,進一步而能以為文,甚至投稿得獲發(fā)表,較比十年,前自屬進步多多矣。雖所學不過區(qū)區(qū)皮毛,但得來非常便宜,識字則借報紙,知書則由指劃法貼讀本,紙筆墨硯,我從未因此費去分文。余常言,專門阿波文外,國文知識,實我例外之收獲也。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shù)靥厣姆终?,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