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考古發(fā)掘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zhí)N說,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北宋時期呂大臨家族墓園出土了一批銅、瓷、石等材質(zhì)的茶具,個別茶具上還殘存著數(shù)十枚綠茶,部分茶葉仍呈翠綠色,而銅缽與渣斗的成對出現(xiàn)等,更為“復活”中國人的千年茶藝提供了重要資料。
記者在保護室看到,在一件銅缽的底部上附著的一小撮綠茶葉呈風干狀,大約有20根,清晰可辨,極為罕見。與銅缽配套的是一件口侈腹小的銅渣斗,其內(nèi)壁上仍能看到一些附著的茶葉?;蛟S是化學反應的原因,銅缽與渣斗上與茶葉相鄰的地方,呈現(xiàn)的藍色物質(zhì)十分明顯。
據(jù)介紹,銅體與渣斗出土時扣在一起,屬于兩件套。銅缽直徑約13.5cm、高5.4cm,喇叭口的渣斗則是寬沿深腹,最大口徑19.5cm,高11.4cm。除銅缽底部濕附著有綠茶之外,在渣斗的寬沿與腹壁上還有殘茶流淌的白色痕跡。
位于陜西省藍田縣的呂氏家族墓園埋葬著北宋金石學家呂大臨與其兄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等人,他們在北宋時期是著名知識分子。呂大臨的《考古圖》將青銅器和青銅器銘文作為一門學問系統(tǒng)地進行研究,并對文字加以考證,奠定了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古文字學的基礎。
雖然遭遇后世盜擾,墓地仍出土了種類豐富的隨葬器物,主要器形為酒具、茶具、文具、香具、飲具、仿古禮器等,反映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優(yōu)雅生活。張?zhí)N說:“墓園出土了數(shù)十件主要用途為茶具的渣斗,分為陶、瓷、石、銅等材質(zhì),可謂十分講究。至于渣斗的稱呼,以前有一種說法叫它唾盂,現(xiàn)在看來應該叫渣斗,屬于茶具里面放殘茶的器具。”
中國古代人在唐宋時期一般是沫茶吃,按“茶圣”陸羽的說法叫做煮茶,即古人常說的吃茶。而這次出土的保存較好的綠茶葉,表明其時喝茶的方式不僅僅是沫茶。張?zhí)N認為,從在呂氏家族墓看,當時有兩個系列的飲茶用具,一個是常說的沫茶,是需要碾碎了喝的,另外一種就是沏茶的系列,它很接近于現(xiàn)代沏茶方法。
此前,考古學家在寶雞法門寺的唐代地宮中曾經(jīng)出土過一套皇帝捐獻的茶具,其中茶爐、茶磨、茶篩子等一應俱全。
張?zhí)N介紹說:“我們這次出的茶托盞較多很講究,來源名窯有耀州窯、建窯、定窯等,雖然沒有出煮水的爐子,但出土了茶爐所用的碳鏟、火筷子等,造型都很精致,都有攢花。當時在沫茶系列里是以這個建窯的托盞最為名貴,貴族或高級知識分子里邊最為流行,誰家里如有一個建窯的金毫或銀毫盞的話,就屬于非常講究檔次了,那是士大夫們優(yōu)雅精致生活的象征。”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長林治說:“古人喝茶十分講究,除了茶具講究之外,有時還需要沐浴、焚香,隨性書畫。呂氏家族墓出土的香具、文具等,都應是有講究的。它從一個側(cè)面,讓我們領略到了古人仆從侍候沐香飲茶時書畫人生的精致生活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