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是阿尼帕老人今年70歲生日時拍下的一張全家福,如今的這個大家庭共有維吾爾、哈薩克、回、漢等6個民族180多口人。 |
圖為阿尼帕老人。 |
收養(yǎng)
阿尼帕的爸爸是喀什人,1956年,全家遷到新疆阿爾泰地區(qū)青河縣。不久,阿尼帕的父母相繼病逝。六兄妹中年齡最大、只有20歲的阿尼帕承擔(dān)起生活的重擔(dān),嫁給了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回來在縣公安局工作的維吾爾族小伙子阿比包,一家7口人過上了雖清貧但很快樂的日子。1970年,阿尼帕的鄰居牙合甫夫婦(丈夫維吾爾族、妻子哈薩克族的再婚家庭)相繼去世,撇下3個兒子:19歲的老大吐爾達洪(維吾爾族)、17歲的庫爾班(哈薩克族)和14歲的托乎提(父親維吾爾族、母親哈薩克族)。同樣失去過父母的阿尼帕,知道這3個孩子孤單無助的滋味,她對善良的丈夫說:“咱們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孩子沒人管吧?”于是他們收養(yǎng)了那3個孩子。
1977年,阿尼帕夫婦又收養(yǎng)了回族姑娘王淑珍。11歲的王淑珍和她的兄妹在父親去世后,隨母親改嫁到漢族繼父金學(xué)軍家。不久,母親撒手人寰,繼父又體弱多病,兄妹幾個便開始流浪街頭。在王淑珍被收養(yǎng)的幾個月后,她的繼父金學(xué)軍一病不起??吹綆讉€孩子蜷縮在一張破舊的氈子上,阿尼帕的心都快碎了,便把王淑珍的哥哥王作林和兩個姐妹王淑英、王淑花帶回了自己的家。1989年,金學(xué)軍去世,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蓮3個孩子,阿尼帕又將這3個漢族孤兒接到家里。這樣,加上她自己生養(yǎng)的9個兒女,阿尼帕就有了4個民族的19個兒女。
“團圓鍋”
在孩子們的記憶中,生活雖然苦,但從沒餓過肚子。阿尼帕媽媽總是做好飯后就離鍋遠遠的,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麥粒就是她的一頓飯。為了讓孩子們吃上飽飯,阿尼帕夫婦幾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換成可以吃的東西,并想盡一切辦法弄吃的。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坯賣錢,他還去幫別人宰牛宰羊,就為了得到一些牛羊雜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阿尼帕也經(jīng)常在春天去挖野菜,秋天出去撿麥穗、拾土豆,用這些換面粉、玉米面給孩子們吃。為了貼補家用,阿尼帕還曾在縣食品廠找了一份工作,清洗羊肚和羊腸,每個月按計件可以掙上36元。每天早晨6點多起床,做好孩子們的早飯后,阿尼帕就來到青格里河畔,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她的雙腳浸在雪山融水里,雙手不停地忙碌著,周而復(fù)始,一年又一年。
為了給20多口人做飯,阿尼帕專門買了一口直徑1.2米的大鐵鍋,做一鍋飯一個人分不了一碗,鍋就見底了。如今,很多老鄉(xiāng)家里有喜事,都會借阿尼帕家的大鍋去做抓飯、燉羊肉。人們給這口鍋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團圓鍋,大家都說,只要用了這口鍋,家里就會像阿尼帕家一樣團結(jié)、和睦、幸福。
善舉動人
“天上星星數(shù)不清,阿尼帕一家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多年來,除了收養(yǎng)各族孤兒,阿尼帕夫婦所做的其他感人的事,也在當(dāng)?shù)貜V為傳頌。
切克斯是青河阿尕什敖包鄉(xiāng)的貧困戶,他的手有嚴(yán)重殘疾,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從1984年以來,他家里的面粉長年都由阿尼帕一家供應(yīng);
從河南來青河縣打工的7位農(nóng)民工遭遇包工頭拖欠工資,眼看嚴(yán)冬來臨,阿尼帕便安排他們17個人住在自己家中。一個月內(nèi),阿比包老人拖著病腿在寒風(fēng)中多次奔波,找包工頭協(xié)商,終于為他們討回了工錢,這些農(nóng)民工感動得哭了;
來自石河子市的哈薩克族姑娘古麗到青河縣尋找男友,但是沒有找到,萌生了自殺的念頭,阿尼帕一邊把古麗安排在自家親戚開的餐館里打工,一邊與古麗遠在石河子的家人聯(lián)系,現(xiàn)在回到石河子的古麗已和當(dāng)?shù)氐墓_克族小伙子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大齡孕婦江阿古麗懷孕時,阿尼帕讓她住在自己家里,臨盆時江阿古麗大出血,阿尼帕一聲令下,家中的10多個兒女馬上趕到醫(yī)院獻血。出院后,阿尼帕又把江阿古麗接到家里照顧了一個月;
一些在牧區(qū)的哈薩克牧民,有事都愿意到阿尼帕家求助,她總是熱情相幫,拿出最好的東西招待他們,免費提供吃住。大家都說,阿尼帕的家成了牧民們在縣城的“辦事處”。
愛心大家庭
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阿尼帕夫婦天天在家看電視,還從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給災(zāi)區(qū)。阿尼帕看著失去父母的孤兒們總是在流淚,她找到縣民政部門的領(lǐng)導(dǎo)說:“我們現(xiàn)在生活不知比過去好了多少倍,我愿意再收養(yǎng)10個孤兒。”在阿尼帕老人的感召下,全縣有10多個家庭向民政部門提出收養(yǎng)地震孤兒的請求,牧民們趕著牛羊來縣城捐款,在這個貧困縣,各族人民向地震災(zāi)區(qū)捐款竟達130多萬元。
如今,阿尼帕的孩子們都已成家立業(yè),但逢年過節(jié),孩子們總會想方設(shè)法趕回來陪老人住幾天。阿尼帕的孩子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一個習(xí)慣:誰家有困難,只要說一聲,就是再難,別人也會搭把手。2009年“母親節(jié)”,央視記者送給阿尼帕老人一件特殊的禮物——她和孩子們的100張笑臉。
在阿尼帕媽媽的眼中,這些孩子從來沒有民族之分,“他們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血脈,我們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