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以前早婚現(xiàn)象比較普遍,一般是男十七歲,女十五歲即可成婚,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媒人說合,現(xiàn)在早婚現(xiàn)象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托媒訂婚習俗仍然盛行。一般是先由男方請媒人說親,接著是下聘、認親,最后結婚。財禮各自繁多,用費較大,就拿手茶(干禮)一項,是低需五十至一百元等?;槎Y大都選擇在伊斯蘭教歷的“主麻日”(每周五)或三、六、九單日舉行,當日早晨由新郎帶領數(shù)十人組成迎親隊伍,牽著披紅掛彩的馬前往新娘家迎親。
到了新娘家,首先由女家說“色倆目”(問好問安的意思),接著進行結婚祝福儀式,還要撒核桃、紅棗,凡是賀喜的來賓都要索取一份,表示合家吉祥如意、紅喜臨門,夫妻和睦相處之意,同時還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古蘭經(jīng)》中的婚禮證詞)。然后新娘同村的年輕人和新娘家的親朋好友向娶親客人索要“奴工木哈錢”,保安語是 “羊肉錢”的意思,并將娶親客人拉到院中,給其臉上涂抹鍋黑,表示祝賀。事后,新娘家的部分青年人還要隨迎親客人去新郎家,又給新郎的父親臉上涂鍋黑表示祝賀。
同時,還把新郎的父親抬回女家,請至院中坐定,此時,新娘的父親迎出問好,并跪在新郎父家面前,請求寬恕“教兒不嚴”之情,爬在地上以示愿受責罰。新郎的父家隨即拿起宴旁事先放好的鞭桿,重打二十下后離開女家返回。當新娘離家時,要向身后拋撒五色糧,表示將幸福留給父母,以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新娘到達男方家門時,新郎親屬和本村的的小伙子們截住馬頭不讓進門。這時,新娘的送親隊伍必須抱著新娘沖進大門并送入新房。
此時,門前路旁鞭炮齊鳴,新郎也站在大門房頂放炮,表示消災除邪,吉祥如意。新娘過門后,三天不吃男家的飯,由娘家送來,表示父母對女兒的關心。
解放前,在保安族家庭里,夫權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婦女在家庭中處于從屬的地位,受男子支配。若夫妻不睦,男子可任意提出離婚,但婦女沒有提出離婚的權利。離婚后,婦女可以再嫁,俗稱“先嫁由父母,后嫁由自己”。婦女無繼承權。男死無子,寡婦改嫁后,家產(chǎn)歸親屬。解放后,保安族男女婚姻獲得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