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代以后,回族武術就漸成氣候,主要流行打散手(現(xiàn)在稱散打)、長兵、短兵和拳術等,包括各路拳術、器械和對練共幾十種。其中流傳最廣且獨具特色的有查拳、華拳、腿拳、洪拳、炮拳和彈腿。在刀、槍、劍、戟、棍、鞭、錘、鉤等器械中,回族擅長使用的桿子鞭(亦名西域鞭)、梢子棍、峨嵋刺、索來拐(又名魚刺拐)等,在漢族中很少見到。
至于五虎群羊棍、查刀、查槍等也都帶有明顯的民族特點。另外,三路腿拳、十路查拳和十趟彈腿均為回族所特有,因此素有“教門拳”、“回回拳“之稱。明代中后期,涌現(xiàn)出以槍法著稱的“馬家”、“沙家槍”;明代末年廣為流傳的有藝中之萃之稱的“回回十八肘”;清代中后期,回族武術活動更為興盛,“教門彈腿”就產(chǎn)生在那時,故民間諺語說:“南京到北京,彈腿出在教門中。”歷代回族優(yōu)秀武術家所創(chuàng)立的彈腿、查拳、臂掛拳、心意六合拳、八極拳、回回十八肘等,均已成為中國武術中的寶貴財富。
下面將這些特有的拳種作簡單的介紹:
1 彈腿。彈腿俗稱“教門彈腿”,產(chǎn)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中后期,有“南京到北京,彈腿出在教門中”的諺語。系以腿法、腿技、腿功為突出特點的回族武術門派,有六路、十路、十二路查拳彈腿之分,因其發(fā)腿迅疾、彈如彈丸射出,故有是名。近代有吳志青著成《教門彈腿圖書》,對彈腿加以總結。
2 查拳。查拳亦稱“回回拳”,其勢舒展圓潤、發(fā)力爆脆,節(jié)奏明快,奔放飽滿,動靜有變,勁力通達,有攻守10字訣。要求做到“行如風,站如釘,起如猿、落如鷹”,動如猛虎,靜如山岳,快慢相間,剛柔相濟,招法清楚,急轉突停;無論攻守進退,快而不亂,慢而不散,姿勢工整舒展,手眼身腿步均要上下相隨,前后相連,內(nèi)外相合。拳有十路之分,每路自成一套。其拳、械、練3種套路多達70余種。查拳先盛于山東,后流傳全國各地及東南亞一帶。清末至民國的主要傳人有李老祟、蔡長清等。20世紀30年代,以查拳見長的回族武術家王子平、張英振、張英健、常振芳、張文廣等齊集南京中央國術館,一時為武壇盛事。
3 八極拳。全稱“開門八極拳”,創(chuàng)始人為河北滄州孟村回族“神槍”武術家吳鐘,雍正朝被譽為“八方八門拳術之初祖”,與當時武壇名流李章、康大力并稱“武林三杰”,已有200多年歷史。八極拳不同流派,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大師,名動武林。八極拳講究動作簡潔,勁力充實,發(fā)勁暴烈,以短制長,多用肘、肩、背的貼身進擊取勝。八極拳流行于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qū),擁有八極門人數(shù)萬之眾。1982年起,日、美等國家八極拳學習考察團14次訪問孟村,可見影響之廣泛。
4 心意六合拳。清代河南魯山回族“心意大俠”買壯圖是精練、簡化心意六合拳的杰出代表,開派授徒,遂在回族中盛行。是一種內(nèi)、外、軟、硬功兼?zhèn)?實戰(zhàn)效用極強的武術流派。因以力發(fā)于腳,撐于腿,沖于胯,擰于腰,送于肩,開于手,六勁相合而得名。其基本理論歸為10個字,即韌、鉆、踩、撲、實、接、照、裹、束、決;技法注重于手、肘、肩、胯、膝、腳及頭部的習練與應用,直進直出,先聲奪人,發(fā)勁如放箭,縮肩如弓翻,勢簡法精,結構嚴謹。主要流傳于河南、河北、陜西、上海等地,清末回族義俠大刀王五(名正誼)是其中佼佼者。
5 通臂劈掛拳。通臂拳取意為“理(掌理)象(拳象)會通,體(演練)用(技擊)俱備”,起源于河北滄州,為當?shù)鼗刈逯辛餍腥N。民國初,滄州武術名家馬鳳圖據(jù)八極、劈掛等加以總結與改進而成通臂劈掛拳,主要流行于西北地區(qū)。其特點為“大開大合,猛起猛落,轆轤反扯,如珠走盤”。演練時,甩膀抖腕,吞吐伸縮,擰腰切胯,冷彈柔進,氣勢雄偉。有18字訣,即滾、勒、劈、掛、斬、卸、剪、采、掠、擯、伸、收、抹、探、彈、鍘、擂、猛。馬鳳圖一門習武,英才濟濟,其子“馬氏四達”,對推廣、普及以及研究傳統(tǒng)武術功勞素著。西北又稱馬氏通臂劈掛拳為“馬家拳”。
6 回回十八肘。明末廣為流傳的回族武術種類,是短打拳術中的絕妙招法,被后人稱為“藝中之萃”。清代以來的主要傳人有白鎖成、李子光、楊萬祿、成奎。其技擊特點是以肘和接近肘尖的臂作為進攻和防守的手段,有18個單練套路,其手法、腿法、身法等均圍繞肘擊情勢而變化。流傳至今的肘法主要有壓天肘、頂天肘、撤地肘、橫肘、坐盤托天肘、連環(huán)肘、仆地肘、橫天肘等;套路有橫天肘十八式、前定心肘十八式、左胯肘二十四式、撩陰肘二十八式、回身肘十六式等18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