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代以來,回族武術名家就代不乏人。清代更是回族武術名師輩出的時代,如前面提及的“神槍”吳鐘、“心意大俠”買壯圖等。晚清時期,中國遭遇內憂外患,列強橫行,朝廷的軟弱無能激起了民間義士的強烈不滿,涌現出許多力倡愛國、打擊侵略者囂張氣焰的回族愛國武術家,他們的所作所為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許多人的事跡至今仍廣為流傳。
現擇要介紹幾位:
“大刀王五”王正誼(1854-1900),是清末名滿天下的回族義俠,河北人。精通各種拳術、器械,尤以雙鉤、大刀為絕。在京師開設“源順鏢局”,以護衛(wèi)旅客為生,被稱為“京師大俠”,與霍元甲齊名。王正誼一生慷慨仗義,以尚武、濟貧、刀不染血、德容感化著稱,他具有強烈的愛國熱忱,被河北各地俠士舉為領袖。光緒二十二年,在河南一帶懲治貪官污吏,人皆稱快。他與譚嗣同等革新派人物交厚,輔佐譚參加戊戌變法。建議譚東出居庸關,在東北建立根據地以為京師屏障。變法失敗后欲劫獄救出赴難的譚嗣同遭拒絕,遂冒險收尸送于湖南瀏陽安葬,義字之名轟傳天下。光緒二十六年,親率義和團戰(zhàn)士攻打西什庫教堂和東郊民巷使館區(qū),英勇抗擊八國聯(lián)軍入侵,九月三日與徒弟山子、二喜等義和團首領被清軍送交法國軍司令部,于前門東河沿英勇就義。
馬鳳圖(1888—1973),祖籍南京,明、清時遷滄州,后移居蘭州,為通臂劈掛拳的創(chuàng)始人。其父輩與大刀王五均師從“雙刀”李鳳崗門下。馬鳳圖幼承家教,勤學苦練,與其弟馬英圖均成名甚早,尤精通臂、劈掛兩門拳術。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倡武救國,在天津北洋法商學院就學期間,與志同道合者創(chuàng)辦“中華武士會”,任副會長兼總教習。后游東北,與有“關東三俠”之稱的程東閣、郝鳴九、胡奉三等人交結,互相切磋武藝,在拳術、槍法、刀法和棍法上多有收益,武功大進。積極參加辛亥革命,隨馮玉祥部到寧夏、蘭州,授武不輟;曾掩護過許多共產黨員開展地下工作,支持謝覺哉組建“蘭州八路軍辦事處”;創(chuàng)建張掖縣國術館、蘭州“華斌體育學社”,創(chuàng)編“風磨棍法”。1949年,應楊德志之邀,參加寧夏和平代表團(任副團長),為寧夏的和平解放出了力。一生文武并重,以德為本,撰寫武理手稿200余萬字。其弟馬英圖,投學多門,以八極見長,也曾在馮玉祥部效力,參加創(chuàng)建“中央國術館”,出任少林門長,為當時武林實力派代表人物,與其兄一起創(chuàng)立了通臂劈掛拳。馬家兄弟習武不忘報效祖國,留下一段武林佳話:鳳圖四弟瑞圖、長子廣達,均以武殉國。瑞圖抗戰(zhàn)中投筆從戎,在湖北對日作戰(zhàn)中犧牲;廣達自幼隨父參加國民軍,因精通武藝、作戰(zhàn)勇敢,累功升為連長、營長、副團長等職,1933年長城抗戰(zhàn)中,在喜峰口之役親率大刀隊重創(chuàng)日軍,負重傷不治,為國捐軀,曾在北京受到公祭,被國民政府授予烈士稱號。馬鳳圖的4個兒子在繼承并發(fā)揚馬氏武學傳統(tǒng)上個個不落人后,被合稱為“馬氏四達”。建國后,二子馬穎達任甘肅省武協(xié)副主席、蘭州中國通臂武術學院院長;三子馬賢達任陜西省武協(xié)主席、中國武協(xié)常委、西安賢達武術培訓學院院長;四子馬令達任蘭州市武協(xié)副主席兼秘書長、蘭州搏擊學校校長;五子馬明達任中國武協(xié)委員、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第一位武術史碩士生導師(曾任甘肅省武協(xié)副主席)。他們或奪取過全國武術比賽冠軍,以實際行動為提高武術水平盡力;或致力于拳擊、武術、散手、擊劍等體育教學,培養(yǎng)新一代武術人才;或著書立說,總結武術這門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遺產,為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作貢獻。1990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由馬賢達任主編、馬明達任第一副主編的《中國武術大辭典》,其中收入馬氏家族8人,加上馬門弟子共約20人,在全國傳統(tǒng)武術家族中堪稱無雙。
“全能愛國武術家”——王子平(1881—1973),人稱“神力千斤王”,為近代武林中又一位回族英豪,河北滄州人。出身武術世家,祖父以“翻杠子”聞名,父親號“粗胳膊王”。從小習武、刻苦勤奮,17歲即已遍習民間流行的各種拳術、器械,20歲前后師從馳名南北的武術大師楊洪修阿訇,練得一身超群武功,尤精查拳、八極拳、彈腿、刀劍槍棍及摔跤、射箭,以力大著稱。曾多次擊敗沙俄、日本、美國和德國大力士。1918年,在北京萬國比武大會上,擊敗號稱“環(huán)球大力士”、“世界惟一大力士”的沙俄拳師康泰爾;1919年在濟南摔傷日本柔道大師宮本,拉倒美國拳師阿拉曼;1921年赴美國萬國競武場與美國拳師沙利文比武,將沙利文嚇退;又曾擊敗德國大力士柯芝麥等。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被時人譽為“全能愛國武術家”。1928年,王子平應中央國術館邀請,任該館少林門門長,教授少林、查拳、彈腿、八極拳、劈掛拳。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全國武術協(xié)會副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等職。1960年以80高齡隨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任中國訪緬武術團總教練,并親自上場表演,獲得贊譽。他總結幾十年練功行醫(yī)的體會,整理出版了《拳術二十法》《祛病延年二十勢》,還把“舒筋活絡水”、“治傷消瘀片”的秘方獻給國家,造福人民。他以崇高武德育人,桃李滿天下,被公推為“武林泰斗”。
山東查拳名家馬金鏢(1881-1973),幼年習武,曾先后學習洪拳和查拳。參加1928年中央國術館辦的國術考試,在擂臺賽中,以“斜步倒撞一桿旗”招,擊敗高手而顯露身手。1936年任南京中央大學體育系教授時,以傳統(tǒng)的中華劍術,擊敗了輕視中國武術、時任體育系主任的美國人麥克思,長中國人志氣,揚中國武術之威。曾先后在中央國術館、金陵大學、金陵女中等校任教。1953年在上海定居,主持“上海群英武術社”事務,為推動武術運動盡一己之力。
現代武術師常德清,人稱常二巴,北京人。1934年為反對日偽借舉辦日本相撲大會之機欺壓中國人民,與武友馮景福、馬明振、楊岱蔚等毅然參加比賽,將日本武士谷目等人擊敗,使中國人民揚眉吐氣。
關秀峰(1907-1976),河北孟村人,八極拳始祖吳鐘七代嫡孫,該派六世掌門人,自幼習武,過目能練,18歲即設場教徒。后到江西蘇區(qū)曾被聘為紅軍武術教師。1933年北游天津,制服國民黨河北區(qū)黨部書記沈加林等武林高手,名聲大振。同時教授7個武場,從師學藝者數百人。創(chuàng)建起天津市南開國術館。1938年被日軍抓送東北當勞工,行至途中,擊傷押送日軍,使三四十人跳車脫逃。1946年曾為解放軍運送軍火,查出后,被吊打。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以花甲之年報名參加全國武術比賽,連得七項第一及全能第二,賀龍元帥親自為他頒獎并贈一面錦旗。他一生授徒3000余人,能獨立執(zhí)掌八極門戶者四五百人,為八極拳術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張鴻玉,河北青縣人。20世紀30年代先后師從六合門拳師李洪彬與天津著名回族跤手王二爺,練成絕技,曾痛打欺侮國人的法國水兵、力懲為非作歹的腳行霸頭,技壓京、津兩地跤場,威震曹士岳(曹錕之子)公館,擊敗擺擂逞威的沙俄大力士費拉耶夫,摔敗日本天皇衛(wèi)隊總教官、號稱“昭和十杰”中第一把交椅、風靡全日本的八段柔道名家牛島辰熊。被譽為“一代神跤”。
總之,回族武術傳統(tǒng)與特征顯著的回族文化一樣,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中華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對回族不屈不撓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曾起過積極的作用,對中華武術的發(fā)展作出過重大貢獻。今天,回族武術正在面臨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已從封建社會的自身防衛(wèi)手段變成增強人民體質、增進民族團結的一項有益活動,隨著群眾性武術活動的普遍開展、武林名家的著書立說,標志著回族武術發(fā)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今后,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回族武術將如同整個中華武術一樣,被世界人民認識并喜愛,回族武術必將為促進國際交流、增進各國人民友誼作出新的貢獻。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