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被動屋“漢堡之家”的原型“H2O”
漢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的神圣羅馬帝國時期。作為歐洲最重要的港口存在的時光,也已長達800多年之久。在古老的Speicherstadt倉庫區(qū)以及易北河之間,一座新城正在曾經被重工業(yè)和航運業(yè)污染的“棕色土地”上崛起。名為“Hafencity”的海港新城,正成為這座古老港口城市的一張新名片。
第一次聽說海港新城,是在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qū)的漢堡案例館——“被動屋”漢堡之家。這座基本可實現能源自給、不需要主動從國家電力能源網中輸入能量的神奇建筑,其原型就是海港新城中的一棟名為H2O的小樓。頗具創(chuàng)意的抽屜式外觀,最先進的節(jié)能技術與設施,漢堡之家的精彩亮相,讓人不由猜想,海港新城或許是一片薈萃現代建筑與新興產業(yè)的“新區(qū)”,就如同今天在上海以及中國各大城市遍地開花的開發(fā)區(qū)和創(chuàng)意園一樣。
當地時間6月9日下午,我們離開了漢堡市環(huán)境與發(fā)展署,向海港新城進發(fā)。不多時便走進一片老城區(qū),帶有濃郁十九世紀風格的建筑臨水而立、次第排開,精致的陽臺上鮮花怒放;另一側則是步行街道,半條街都被沿街酒吧的桌椅占據,人們在此享受著悠閑的下午茶。
我們穿行在樓宇間狹長古舊的小巷里,來到飽經歲月洗禮的霍厄橋前,橋頭有一群孩子在玩耍。河對岸,是一片略顯滄桑的紅磚建筑,陪同我們的文化研究學者托馬斯·凱瑟博士告訴我們,這是120多年前的倉庫區(qū),今天已經成為博物館、音樂廳、時尚商店的新家。而旁邊一片擁有同樣色彩的建筑群,則是近年所建,辟作了辦公區(qū)。
“這里已經是海港新城了?”凱瑟博士的介紹讓我們意識到,目的地已經到了。但目力所及之處,大多是充滿歷史余韻的風景,古意盎然的建筑、飽經風霜的鋼橋,我們仿佛置身19世紀,難以想象這是一座“新城”。“因為建在易北河邊,必須考慮洪水的威脅。”托馬斯·凱瑟博士介紹,與霍厄橋另一側的老建筑相比,新建樓房將地基提高了7.5米以防水淹。
越過這片紅磚建筑群,大伙兒都不由驚呼起來:“被動屋!”馬路對面,是一字排開的六七層小樓,似曾相識的抽屜式造型,讓我們都意識到,這就是世博園區(qū)里的被動屋“漢堡之家”的“親戚”。凱瑟博士告訴我們,與“漢堡之家”不同,這些建筑并非完全“被動”,使用的是從公共能源網絡獲取和自身生產的混合能源,稱其為“低能耗屋”更為準確。而這些建筑也各有用途,有的作為住宅、有的用作辦公,住宅的一樓,一般辟作小超市、小餐館之類的商店。他指著一座顏色略深的建筑說,那就是“漢堡之家”的原型,名為“H2O”的樓房,是一座低能耗的辦公樓。
“這里是漢堡最昂貴的住宅區(qū)之一。”凱瑟博士告訴我們,“低能耗屋”的售價一般在每平方米3700歐元左右,約合人民幣30000元,與上海中心城區(qū)的房價相當。“不過,從長期看來,‘低能耗屋’能為業(yè)主節(jié)省大量能源,反而要比普通住宅更加經濟。”海港新城其他的住房,售價從每平方2850歐元到8000歐元不等,個別豪宅甚至高達10000歐元每平方。這里45%的住宅公寓用于出租,“德國人似乎對擁有自己的房產并沒有那么高的興趣。”
如今的海港新城,已經集聚了約1500名居民和6000多個工作崗位。在未來10到15年內,這里將吸引超過5000戶家庭定居,創(chuàng)造40000個工作崗位。軟件、通訊、傳媒、物流、服務以及依然繁忙的航運業(yè)撐起了海港新城的產業(yè)結構。而漢堡市中心的面積,也因為海港新城擴大了40%。
在凱瑟博士看來,可持續(xù)發(fā)展不僅僅是推廣節(jié)能環(huán)保技術。“一座城市究竟提供給市民們多少公共空間,這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海港新城擁有音樂廳、博物館、科技館和劇院,123公頃的陸地面積中,公園、廣場和水濱人行道達到24公頃,就連一些辦公大樓的一樓大廳也被改造成公眾的休閑娛樂場所。一路走來,我們看到許多人在水邊散步、喝咖啡,悠閑的生活狀態(tài)令人羨慕無比。
海港新城的投資總額近70億歐元,其中55億為私人投資,其余為公共投資。有約8億歐元的投入來自于海港新城的土地銷售。這個啟動于千禧年、將耗時30年時間的歐洲最大濱水區(qū)工程,或許昭示著一種新的城市發(fā)展模式——城市不在被劃分為承擔不同功能的區(qū)域,取而代之的是若干功能健全的小城區(qū),彼此之間交通便捷;擁有節(jié)能設施和技術的建筑,取代了傳統(tǒng)高能耗的樓宇,進而推廣全新的生活方式;大量的公共空間,讓居民真正成為城市的主人;原有歷史建筑和新城區(qū)的完美融合,打造一座即擁有厚重歷史、也擁有燦爛未來的豐富城市。這樣的城市,一定能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