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字元章,北宋書畫家(1051-1107年),為西域米國回回人, 米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斯坦, 撒馬爾罕的西南部, 一度屬唐朝管轄. 有進入中原者稱米氏。米芾原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蘇鎮(zhèn)江,號海岳外史、襄陽溫士,自號鹿門居士。宋徽宗時被召為書畫博士,曾任禮部員外郎。米芾能文擅詩,書畫皆通,還精通鑒賞,他的行書和草書,豪放不羈,外形蒼勁瀟灑,有“風墻陣馬,沉著痛快”之評。
宋米芾 《云山圖》
米芾初名黻(fú 音服,指古代禮服上繡的半青半黑的花紋),41歲以后才改名為芾。字元章,號鹿門居士、海岳外史、襄陽漫士等。原籍山西太原,后遷居湖北襄陽,有“米襄陽”之稱。晚年定居潤洲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市)。宋徽宗時召為內(nèi)府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禮部員外郎在唐、宋又稱“南宮舍人”,故世稱他為“米南宮”。
由于他性情狂放,故人稱“米顛”或“米癡”,以書法名世,為北宋四家之一,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第一。與其子米友仁,世稱“二米”,或“大小米”。父子二人又是書畫收藏家、鑒賞家。擅長山水,常使煙樹掩映中有風雨迷離的深意。米芾性情曠達,不隨流俗,瀟灑不凡。他所畫云山煙樹,雖宗王洽,點筆破墨,似出董源,然實從行草書法得來,有變幻無窮的妙趣。自然煙云出沒,巒氣逼人,創(chuàng)所謂“米點山水”。其畫水墨淋漓,煙云掩映,樹木簡略,妙于熏染,號為“米氏云山”。作品有《云起樓圖》、《研山圖》、《春山煙靄圖》等。其書法有《參政帖》等,其行書,字字精工,沉得痛快,寓剛健于流利之中。米芾著有《書史》、《畫史》、《海岳名言》等,對前人多有譏貶,然決不因襲古人語,為歷代書家所重。米芾傳世墨跡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方圓庵記》、《天馬賦》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米芾自畫像
米芾自畫像像高1.2米,寬0.5米。其衣服簡樸,頭頂冠,足著履,寬袍大袖,作站立姿勢。右手伸二指,若有所指,邁開右腳,作行走之勢。神態(tài)自若,風度瀟灑。線條粗獷,筆法流暢。據(jù)說此像是米芾自己對著鏡子畫的。畫像的左邊有一行清新飄逸的題刻:“潘景純、米黻,熙寧七年五月晦同游”。當時,潘景純的官位高于米芾,故潘的名字排在米的前面。“晦(huì 音惠)”的解析有二,夏歷每月的末一天或夜晚。(夏歷每月初一日稱“朔”,夏歷每月十五日稱“望”)這是米芾在桂林任臨桂縣尉(為掌握一縣軍事的長官)期間(1074—1075),與臨桂縣令潘景純在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五月末這一天同游伏波山還珠洞時留下的。米芾到達桂林做官時,年僅23歲,正是風華正茂之時。在還珠洞內(nèi)這寥寥數(shù)字的題刻,便是米芾在桂林留下的唯一書法真跡。在米芾自畫像的上方,一并鐫刻了宋高宗皇帝趙構御書的贊語。贊語說:“襄陽米芾,得名能書。六朝翰墨,漁獵無余。骨與氣勁,妙逐神俱。風姿奕然,縱覽起予。”高宗皇帝對書法鑒賞頗為在行,對米芾書法的贊賞評點也很精辟。米芾得到宋高宗的贊賞,明顯地昭示出其顯赫的藝術地位。另外在米芾自畫像的右方,刻有他的長子人稱“小米”的米友仁(宋代書畫家,他繼承父業(yè),在繪畫上發(fā)展了“米家山水”)的跋語。跋語說:“先南宮戲作此小像,真跡今歸于御府”。
米芾 《春山瑞松圖》
《宋史》稱米芾書法:“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宣和書譜》則說:“書學羲之,詩追李白,篆宗史鎦,隸法師宜官。晚年出入規(guī)矩,自謂‘善書者只一筆,我獨有四面’。寸紙數(shù)字,人爭售之,以為珍玩。
宋 米友仁《溪山煙雨》
米芾的長子米友仁,(1086—1165年)字元暉,一名尹仁,自稱懶拙老人,小名寅哥、鰲兒.黃庭堅戲稱“虎兒”,人稱“小米”,他是米芾的長子。早年即以書畫知名,徽宗(趙佶)宣和四年(1122年)、應選入掌書記,南渡后,官兵部侍郎、敷文直閣學士。
米友仁:《云山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