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回族形成于元代。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在寧夏經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亞阿拉伯的穆斯林與蒙古人一起,遷到今寧夏屯墾戍邊。元末明初回族逐漸形成,寧夏回族進入一個相對穩(wěn)定發(fā)展的時期。
回族人居寧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時期,東來的穆斯林多從玉門、酒泉經西夏屬地至中原。至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被征調或遷徙,以半軍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回回人以"歸附土達"身份被安插到靈州(今靈武市一帶)及固原各州縣,加之不斷遷徙來寧夏開發(fā)、屯墾的回回人,形成了許多回族聚居點。到了清乾隆年間,"寧夏至平涼千余里盡系回莊"。 寧夏回族人口劇增,至同治年間(1862-1874年),西北回民反清起義遭到殘酷鎮(zhèn)壓后,義軍及眷屬被遷趕到偏僻地區(qū),其中部分回民移居靈州、化平(今寧夏涇源縣)、隆德、海原等縣。
寧夏回族穆斯林有許多宗教性節(jié)日,其中以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和圣紀節(jié)三大節(jié)日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