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園》(BUSTAN),又名《薩迪集》是伊朗著名詩人薩迪1257年創(chuàng)作的。在他的兩部傳世作品中,《薔薇園》(GULISTAN),很早就傳入我國,并曾作為伊斯蘭教經(jīng)堂教育的讀本之一,早在四十年代就由我國伊斯蘭著名學者王靜齋譯為漢文,稱之為《真境花園》,八十年代又有新的漢文譯本,為我國人民所熟悉?!豆麍@》是由北京大學張鴻年教授翻譯,198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我國只有譯自烏茲別克語的維文版本。張鴻年教授以他嫻熟的翻譯技巧,深厚的文學功底,在保持原作的詩情和意蘊的前題下,力求譯文通俗易懂。這個譯本的問世,無疑對進一步了解在中世紀伊斯蘭文學和波斯文學史上頗具影響的天才詩人的創(chuàng)作才華及其哲學思想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
薩迪生平
薩迪(1184—1263),全名是謝赫·穆斯列赫丁·阿布杜拉·薩迪。出生于伊朗設拉子城一個普通傳教士家庭。他出生時正值伊朗塞爾柱王朝(1055—1194)因花剌子模人入侵而覆亡,十字軍東侵,蒙古鐵騎兩次踐踏伊朗。薩迪在這連年動亂,社會動蕩不安中顛沛流離地度過了他的前半生。
青年時代,他曾在巴格達最高學府“尼扎米耶”書院學習,研究文學和伊斯蘭教教義學,曾一度師從蘇菲學者謝哈布丁·蘇哈拉瓦迪,鉆研伊斯蘭教蘇菲派哲學。當時巴格達是阿拉伯伊斯蘭學術文化的中心,在那里,各個教派及其代表人物都以本教派的觀點解釋伊斯蘭教義,他們經(jīng)常聚在一起,自由地進行辯論,闡述各自有關哲學的主張,探討安拉存在及其本體與屬性的關系等問題,甚至辯論各民族文化的優(yōu)劣及其語言、文學等問題。事實上,當時任何一種宗教、學派和語言、文學在辯論中都不可能不受其它宗教、學派、哲學和文學思想的影響而調(diào)整自己的學說。正是這段學習給他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由于伊斯蘭帝國內(nèi)部政治斗爭的激烈和持續(xù)不斷的教派起義,導致帝國的分裂和地方勢力的割據(jù),公元1225年薩迪離開巴格達,開始了長達30年艱辛而坎坷的游學生涯。足跡遍至亞洲、非洲廣大地區(qū),輾轉(zhuǎn)阿拉伯半島、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亞、印度、阿富汗和我國喀什噶爾等地。所到之處,除宣教外他還細心觀察當?shù)氐娘L俗,體悟人生的真諦。期間,他作過雇工,他曾被十字軍俘虜,后由阿拉伯商人贖回,還服過苦役。親眼見到國家的興亡,社會的丑惡,貧富的懸殊,人民的苦難,豐富的閱歷為他開拓了極為廣闊的視野,加深了對人生、世界的認識、了解,并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成為他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的源泉。長期對伊斯蘭帝國社會生活的深入觀察以及多次去麥加朝覲的親身體驗,使他在青少年時期所學的伊斯蘭知識得到升華,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促使他把對人世的認識和感受用詩的語言記錄下來。
公元1258年薩迪終于結束長期的托缽漫游生活回到家鄉(xiāng)設拉子定居,從此隱世遁居,潛心著述,將大量時間、精力付諸詩歌創(chuàng)作直至壽終。其著作達20種之多,其中以《真境花園》、《果園》最為有名。歌德和普希金對薩迪都有過很高的評價,普希金有句名言道:“有些人已經(jīng)不存在了,還有些人遠去了———正象薩迪有一次說的。”
薩迪的傳世之作《果園》是他做為游子奉獻給故鄉(xiāng)的禮物,更是以其內(nèi)容的豐富,寓意的深邃,風格的多樣,令同時代的詩人刮目相視;以意象的優(yōu)美,抒情的率真,議論的精當,格調(diào)的雄放,令當時詩壇高手嘆羨仰慕。這本道德訓誡詩集奠定了他在波斯文學史上的地位,為中世紀伊斯蘭文學樹立了一座豐碑,被譽為波斯文學史上的“四柱”之一,薩迪的名字也成為穆斯林尤其是伊朗穆斯林的驕傲。
《果園》的思想內(nèi)容
《果園》全書內(nèi)容五光十色,豐富多彩。人世滄桑,人心善惡,人情冷暖,人間不平,半生經(jīng)歷的種種奇聞異事,圣人訓諭,帝王言行乃至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等,幾乎無所不包。它深刻地反映了波斯地區(qū)和東方穆斯林國家13世紀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是薩迪一生智慧與經(jīng)驗的結晶。
薩迪一生歷經(jīng)滄桑,飽嘗了人間的辛酸。然而,也正是由于在這嚴酷的現(xiàn)實生活的磨煉下,形成了他的“仁愛慈善”為核心的世界觀。從《果園》中我們可以看到,憂慮祖國命運;關心人民疾苦;教育啟迪人們信從真主;棄惡從善是薩迪《果園》一書的主題思想。薩迪以一個伊斯蘭詩人的眼光觀察世界和反映世界,他在書中號召人們信仰真主,勤于祈禱,清心寡欲和虔誠懺悔;在強調(diào)善功客觀效應的同時,也強調(diào)將人的主觀愿望包含于對善行的道德要求之中,反對抱著各種各樣功利性目的或圖有虛名去行善的做法,強調(diào)善行應當是發(fā)自人內(nèi)心自覺自愿的行為。在他心目中,理想完人的最高道德標準應當是既虔誠敬意地履行宗教功課,而又真心實意地行善濟人。
若能以善行解脫一顆心的痛苦,
勝似每步把千句經(jīng)文誦讀。(故事24)
薩迪是一個熱愛人民的詩人,他的全部作品都表現(xiàn)出這種無比深沉、無比熾熱的愛,這里他把履行宗教儀式與力行善功之間的關系闡述得十分清楚。他認為人生關鍵在于行善,即服務他人,為民眾謀利益。如果忽略了這一點,那么苦修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這里薩迪受蘇菲主義思想影響,道德修養(yǎng)與日常的宗教功課相比更為重視前者。
敬主修行無非是為民效力,
否則念珠拜墊與破袍又有何益?(故事4)
由此可見,薩迪認為宗教功修并不是獨善其身的個人行為,而應當包括舍己助人的現(xiàn)實內(nèi)容;力行善功,為民效力,正是信仰虔誠、敬主愛人的具體表現(xiàn)。這充分體現(xiàn)了薩迪面向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和他撰寫《果園》一書的主要宗旨,啟迪世人和匡正風俗。薩迪憐恤受苦受難的人民,對他們傾注了無限的愛,他主張仁愛、憐憫、寬恕,并且認為不能把單純善行理解為同情弱者、仗義疏財、賑濟貧苦等經(jīng)濟行為;而諸如不窺探他人隱私等也屬于善行的表現(xiàn)。這不但擴大了仁慈行為的外延,而且深化了它的內(nèi)涵,即行善不僅是一種物質(zhì)上的給予與援助,更是精神上的理解與寬容。
1984年伊朗教科文組織前主席拉茲姆米教授在《果園》一書的再版前言中指出:“《果園》是薩迪對理想世界向往的產(chǎn)物。這部書中充滿善良、純潔、理想和赤誠。這一真理與理想的園林中,所體現(xiàn)的是他應該有的樣子。”薩迪在《果園》中追求的是對真主信仰上的理想世界,從他的“理想國”的描繪看,他超越了自己的時代,他的許多觀點對全人類都是有意義的。因此,19世紀以后,歐洲不少詩人把他視為具有崇高人道主義思想的世界詩人。
《果園》的藝術特色
凡在文學史上堪稱大師的詩人,其藝術風格都呈現(xiàn)出多樣統(tǒng)一的特色。即有著個性鮮明的主導風格,又有著多姿多彩的輔助風格?!豆麍@》除序詩外共分十章:正義和治國之道、善行、真正的愛、陶醉與激情、謙虛、樂天知命、知足長樂、論教育、祈禱與結束語等。全書由160個小故事組成。他把大至治國安邦的方策和道德修養(yǎng)的規(guī)范,小至待人接物的禮節(jié)和生活起居的經(jīng)驗,以及天地、哲學、歷史、醫(yī)學、民俗等都用故事詩的體裁表現(xiàn)出來。既有對黑暗現(xiàn)實的有力針砭,又有對自由、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既有對人間愛情和現(xiàn)世幸福的縱情謳歌,也有對束縛人們合理思想和情欲戒律的輕蔑與貶斥;既有規(guī)勸人們向善的道德訓諭,也有對偽善的達官顯貴的冷嘲熱諷;既有對人生哲理的闡述,又有神秘主義的宣教。猶如將一幅濃郁的東方宗教風情畫卷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薩迪寫得最多、成就最大的是富于哲理和勸喻性質(zhì)的敘事詩,寓意深刻的表述,富有哲理的議論,是薩迪塑造人物,升華意蘊的重要手段。從《果園》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精悍的格言、熱情的情歌,還是幽默潑辣的諷喻,樸實曉暢的敘事,都與故事水乳交融、渾然一體。他把宗教哲理寓于每一個鮮明的形象和生動有趣的故事中,讀者毫無枯燥、乏味的感覺。將修身治國的明睿見解與親切感人的道德說教結合起來,警喻世人,啟發(fā)人們?nèi)ネ嫖丁⑷ニ妓?達到道德訓誡的效果,使故事的主題得到深化,達到畫龍點睛、發(fā)人深思的目的。他不是在哪一個故事,或哪一個人物身上偶然地或純感性地抒發(fā)這些議論,而是利用每一個故事及人物,集中而深入地揭示這些宗教哲理,從而使許多哲理顯得更生動自如,更獨具風彩,這也是詩人的目的。在有些故事中,他還借用穆斯林先賢的言論,對人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規(guī)勸和幫助,如在責備一個貪睡的人時寫到:
你如今正是撒籽播種的時光,
如若心懷希望還可收獲谷糧。
……
現(xiàn)在努力莫等螞蟻爬上雙眼。
如今水已及腰但仍可有所作為,
莫要等洪水沒頂那就無從追悔。(故事143)
諸如此類名言佳句,在《果園》中俯拾即是。在這些教誨的背后,所洋溢著的是一種對人的寬容、仁愛、理解、尊重。當一個欺壓百姓的官吏失足落井,大聲求救時,薩迪在他的詩中吟到:
你從來不對別人表示同情,
如今有誰來醫(yī)治你的傷痛
利欲熏心的人并不真心敬主,
他們每時每刻改變朝拜方向。(故事102)
薩迪這種疾惡如仇的精神與他寬恕、仁愛的思想并不相悖,因為他的立足點始終站在人民一邊,是他對復雜的社會生活長期觀察而總結出來的教訓,發(fā)人深醒。他在自己坎坷的生活道路上具體感受到人民的愛與恨,因而努力執(zhí)著地去表現(xiàn)它,勸善懲惡,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的偽善和弊端,矯正人們的情欲,鼓勵接近造物主的一切行為,而對伊斯蘭教反對的諸如私欲、飲酒和淫亂等行為深惡痛絕無情鞭撻。
《果園》中,伊斯蘭教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早已滲透于薩迪的血液里,他借助蘇菲派所突出人的神秘直覺和對安拉及宗教真諦的內(nèi)心體驗,追求精神生活的凈化,使“人主合一”的神圣意境更加生活化、世俗化、感情化,提高了全書的文學品位。書中許多故事猶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敘述,意脈一貫到底,充滿形象的比喻和大膽的夸張,活靈活現(xiàn)的描摹,激昂的抨擊與鞭笞,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一顆純潔的心靈,一腔濃郁的友情,讀來令人深受感染。薩迪擅長駕馭文字,他在書里運用了大量的典故、史話、象征、隱喻,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回味余地。足見其文學修養(yǎng)之深厚,藝術技巧之嫻熟。
《果園》在伊斯蘭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伊斯蘭文學尤其是詩歌,是在阿拉伯文學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地處中亞伊朗高原的波斯是一個具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波斯人信仰伊斯蘭教后,把自己優(yōu)秀的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同伊斯蘭的思想結合起來,在阿拉伯伊斯蘭教體系內(nèi),得到獨立發(fā)展,而且影響了阿拉伯文學,創(chuàng)作出了多種用波斯語和波斯文學表達方式反映當時人們政治理想、生活追求和思想感情的文學作品。薩迪的作品就是這些作品的典型代表。《果園》發(fā)表后便不脛而走,為人們廣泛流傳閱讀,并用作教材,許多詩句成為人們流傳的格言。在數(shù)百年的流傳過程中,起到了經(jīng)典般的作用,成為陶冶穆斯林道德情操的重要讀物?!豆麍@》在伊朗與國外多次印刷,并被譯為數(shù)十種文字出版,享有較高的國際聲譽,成為伊斯蘭文學寶庫優(yōu)秀遺產(chǎn)之一。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召開隆重紀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大會,薩迪就在其中,1984年伊朗教科文組織在薩迪故鄉(xiāng)設拉子召開了紀念詩人誕生800周年學術討論會,其作品在宗教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學領域都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各國人民喜愛的不朽之作。在我國,1983新疆青年出版社印行了維文譯本?!豆麍@》漢譯本出版后,在我國穆斯林中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反響。許多故事讀完后,猶如受到心理咨詢醫(yī)生的開導一般,幫助你保持心理的健康與平衡,激勵你勤勉、自制、具有高尚的道德,并能不自傲于世俗事務,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實踐自己的信仰,使你在外貌上與內(nèi)心里都能始終如一地具備虔誠者的品格,不斷凈化自己的心靈,提高道德素質(zhì)。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shù)靥厣姆终?,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