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三次生命
一次是它生長在樹上的那段日子。茶樹上的茶葉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當茶樹由幼齡進入成齡并正式投產后,為了保持茶樹的旺盛生長和高產穩(wěn)產,要采用輕修剪和深修剪。輕修剪,是剌激茶芽萌發(fā),便于采摘與管理。深修剪,是除去雞爪枝,打破結節(jié)的阻礙,使之重新形成新的樹冠,恢復并提高產量。
古老的神話說神農氏嘗百草用茶葉解毒,說明茶樹由來已久。在云南西南部瀾滄縣惠民鄉(xiāng)境內,有一片郁郁蔥蔥上萬畝的古茶園,種植歷史長達800多年,被稱為當今茶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寶,猶如一座茶樹博物館。
茶葉第二次生命是在茶農采摘、翻炒、揉捻繼而出落成自己特有的茶形的過程中。茶葉的生產不僅會受到天氣的影響,采摘的工人炒制時的不同手法也會影響到茶葉的口感,所以我們常說“靠天吃飯,靠人做茶”。
炒制茶葉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的主意。明朝建國初年,四方供茶,當時最為名貴的貢茶叫“龍團鳳餅”,這類茶葉加工要經過蒸碾,用米粉作粘合劑按一定形狀壓制而成。飲用時把茶團炒炙之后搗成細末,還要加上姜蔥、桔皮、食鹽等,煎煮成粥狀方可品飲。朱元璋認為這太費事,也難品茶葉真正的香味,他讓茶農用炒制方法生產條形散狀茶,類似今天不加佐即可泡飲的綠茶。這種綠茶主要采用抑揚結合的方法來殺青和炒干。
有一個外國詩人寫下這樣的詩句:“從一杯中國綠茶里,我看到了中國的春天。”如果茶葉離開了炒制,茶葉的生命不會如此鮮活。
茶葉的第三次生命是品茗人用水滋潤它,使它以最后一次舒展身姿,以生命菁華回報懂得欣賞它的人。
“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鄭板橋的這副對聯(lián)寫的是實境,也是實感。“買盡”二字,化平庸為神奇,情意無限。茶葉的生命蘊含其中。正常的碧螺春色澤較為柔和鮮艷,用開水沖泡后看上去柔亮、鮮艷,茶葉上有白色的小絨毛。茶與水相遇,在杯中有如淡雅的丹青,或似勁疾的草書。條索纖細,卷曲成螺的那一根根碧螺緩緩地張伸開她那婀娜的身姿,湯色是清的,葉是嫩綠的,一股果香沁來。
茶葉的生命就是這樣來到我們的身邊,給我們增添快樂、助興,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