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清真寺位于臺兒莊城區(qū)東部,中正門西南約200米,于旅游商貿(mào)場所臺灣街相連,交通便利,是臺兒莊大戰(zhàn)遺址參觀線上的重要景點,也是一處宗教活動場所,屬人文資源范疇,是臺兒莊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歷史上的臺兒莊,作為一座商旅所萃的運河古城,眾多的古寺廟閣是其文化底蘊的重要載體。據(jù)考證,在康乾盛世期間,這里的寺廟多達六七十座,素有“小佛城”之稱。其中以泰山行宮、泰山奶奶廟、新關帝廟、龍王廟、火神廟、文昌閣、玉皇閣、準提閣、北清真寺等等規(guī)模最大,香火最盛,聲名遠播。農(nóng)歷四月初八、四月十八、五月十三等許多古傳廟會至今仍被沿襲而且興盛不衰。臺兒莊清真寺,俗稱北大寺,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阿訇李中和主持興建,占地3333平方米,建有禮拜殿25間,大、小講堂8間及配房、門樓、過廳等,整體建筑莊嚴肅穆,典雅輝煌,布局緊湊,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臺兒莊運河在明萬歷年間修通后,臺兒莊遂成南北漕運咽喉要塞,于是“商賈輻輳”,其中不少是外來的回教徒。為有一個禮拜之處,他們便在臺兒莊城東門里修建了一座小型的清真寺。清朝初年,漕運的繁榮帶來了臺兒莊的興盛,“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zhèn)之大,甲于一邑,俗稱天下第一莊”,在臺兒莊定居的回族客商越來越多,原來的清真寺已不能滿足其朝拜之需要。時至清乾隆年間,阿訇李中和倡議重修清真寺,以發(fā)揚光大伊斯蘭教。據(jù)寺前石碑記載:“李中和拋卻浮屠,純講救理。南走蜀閩,北走豫燕,蓄款數(shù)年,功成一旦。”重修后的清真寺,位于臺城大北門內的郁記花園舊址,占地38畝。寺院前大門向東,過廳5間,南北講堂各5間,東西小講堂各3間,西水房3間,大殿25間。后大門向西,門樓兩旁有大理石紫花石鼓一對,光彩照人。院內蒼松翠柏,花草葳蕤,清雅宜人。清朝末年,又將南講堂改建成大門樓,大門改為面南,“清真古寺”的門額也換成了“回教堂”。
據(jù)考,清真寺大都大門朝東,朝向伊斯蘭圣城耶路撒冷所在的方向,唯有臺兒莊清真寺面南。
時至民國初年,阿訇陳性真和鄉(xiāng)老馬振堂先后2次募款修繕,其中北講堂重修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一月。重修后的清真寺大講堂,頗為壯觀,蜚聲魯南蘇北,禮拜教民紛至沓來,一時門庭若市。
然而,清真古寺修繕一新剛剛一年,中日臺兒莊大戰(zhàn)爆發(fā)。清真古寺因建筑高大堅固,且偏據(jù)北城,距火線最近,我守軍186團將指揮所設置于此,遂為中日雙方爭奪的焦點。歷經(jīng)七天七夜的拉鋸爭奪,清真寺淪為焦土,斷壁殘垣上的尸山血河,凝固成極為慘烈的悲壯畫卷。四株古柏,有兩株化為灰燼。幸存的兩株也燒損過半,其中西側那株主枝缺損,干枯龜裂,煎熬60多年之后死亡,于今只成枯干,依舊傲然立于堂前。另一株雖彈痕斑駁,卻頑強生長,依然枝繁葉茂。西小講堂彈痕累累,其彈痕特別密集的80平方厘米之磚墻,已于1988年10月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移去陳列。臺兒莊眾多的古寺廟宇和文閣,在臺兒莊大戰(zhàn)的戰(zhàn)火摧殘下,大都灰飛煙滅了。而清真古寺因為戰(zhàn)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間斷的修復,才得以保存下來。作為臺兒莊大戰(zhàn)重要遺址,它是最有生命力的歷史見證者。
臺兒莊大戰(zhàn)后,鄉(xiāng)老馬振堂向臺兒莊十幾家糧行募捐,于1942年重修了清真寺。除恢復原建筑外,又新建了一座高28米的望月樓。望月樓瓷磚綠瓦,翹檐走廊,四面展角,雕梁畫棟,好不氣派,為當時臺兒莊最高建筑物。但是,這些建筑在“文革”中慘遭浩劫,復又陷于破敗窘境之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如春風,讓清真古寺再度煥發(fā)了青春。1983年,區(qū)政府斥資5萬元,回族群眾捐資3.5萬元,按原樣重修清真寺大殿。該殿建筑面積120平方米,琉瓦紅墻,金碧輝煌,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此后,區(qū)政府又撥款修建了院墻和水房、門樓以及門外場地,原來的“回教堂”又換成了“清真古寺”門額。重修望月樓,耗資50萬,2006年大功告成。重建的望月樓為7層建筑共28米高,巍峨聳立的飛檐走壁,為古色古香的清真古寺平添幾分清幽壯麗。與此同時,在城區(qū)南部也修復了古有的清真南寺。方便了伊斯蘭教眾的宗教生活。在清真古寺重建、修建、改建的一系列工程中,臺兒莊區(qū)始終注重保存當年臺兒莊大戰(zhàn)的歷史見證,那斑斑駁駁的墻壁及其密實的彈洞,半枯半榮的古柏及其軀干內殘存的彈頭,每天都在無言地吟誦著當年慘烈的慷慨悲歌,向世人昭示著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和侵略者失敗的必定結局。
在臺兒莊大戰(zhàn)遺跡中,和清真古寺齊名的宗教設施,還有新關帝廟。
明末清初,漕運繁盛,山西商人紛至沓來,在臺兒莊落戶。為聯(lián)絡鄉(xiāng)黨,借勢興商,他們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集資興建山西會館,供奉山西圣人關公靈位,實為關帝廟。因臺兒莊已有一座關帝廟,故稱新關帝廟。新關帝廟初建時占地30畝,樓殿禪舍百余間,主要建筑有春秋樓、關公殿等,建筑面積近6000平方米。春秋樓5間大殿約高15米,青磚白縫琉璃瓦,飛檐鉤掛很壯觀。樓上懸掛巨幅畫像《二爺觀春秋》。關公殿3間大堂,青磚筒條瓦,獸脊小飛檐,殿內關公塑像手握青龍彥月刀,刀頭長1.3米,刀柄為優(yōu)質青銅。塑像前有錫制大方桌,桌上有半米直徑的錫制大香爐,終日香煙繚繞。此后,晉商對新關帝廟的修繕維護一直未斷。清乾隆三十年和乾隆五十年,兩次大的工程,先后續(xù)建儀門、配殿、戲樓、轅門以及配套房舍幾十間,還建了10米多高的獸脊壓頂大照壁,彩楹畫棟,蔚為壯觀。照壁正面鑲嵌“博愛高明,浩氣彌倫天地;神圣文武,英靈卓絕千古”的對聯(lián)。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三和十三,傳說中的“關老爺磨刀日”舉行的盛大廟會,香客云集,藝人獻藝,廟堂內外,熱鬧非凡。
臺兒莊大戰(zhàn)打響之后,此廟為我守軍城防司令部所在,因而遭到日軍進攻的炮火的猛烈轟擊,炮火中的春秋樓等建筑都成了廢墟。但是守軍頑強抵抗,31師師長兼城防司令池峰城將軍在這里下令“炸掉浮橋、破釜沉舟,誓與臺兒莊共存亡”,組織并指揮敢死隊拼死奪回了丟失的城池。新關帝廟,見證了這民族抗戰(zhàn)的英雄氣概! 戰(zhàn)后的新關帝廟,百余間樓舍僅存九龍壁、關公殿和部分院墻,其余皆成斷壁殘垣。日軍將殘存的關公殿設作據(jù)點,盜刮廟宇九龍壁上的金質涂層,并將九龍壁上的國寶瓷龍獸拆下準備偷運回國,因遭到臺兒莊人民的強烈反抗未敢施行。全國解放后,人民政府修舊利廢,將其先作國家糧庫,再作水利倉庫,后來建廠生產(chǎn)水利電器。正因如此,新關帝廟歷經(jīng)風雨滄桑的3間關公殿得以保持了原貌。2007年,我市爭取省文物保護基金支持,對新關帝廟的偏殿做了修葺。新關帝廟和清真古寺是臺兒莊大戰(zhàn)僅存的原本遺跡,如今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臺兒莊紅色觀光線上的重要景觀,吸引海內外游覽參觀者絡繹不絕,當年參戰(zhàn)將士及其子孫也有數(shù)百人次前來真情憑吊。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shù)靥厣姆终?,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