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新(1794年-1874年),字復初,經名優(yōu)素福(又譯郁速忽),號魯哈·?。ㄒ鉃?ldquo;宗教魂”),云南太和(今大理白族自治州)人。
馬德新是清朝后期享譽云南的回族大阿訇,完成朝覲功課的哈吉,同時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學者。他幼年隨父學阿拉伯文、波斯文,以及伊斯蘭教經典。及長,赴陜西長安,從胡登洲四傳弟子、著名經師周良駿學習伊斯蘭經學,得其真?zhèn)?,成為經師?841年赴麥加朝覲,后游學開羅、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塞浦路斯、伊斯坦布爾、羅德島、亞丁、新加坡等地,與世界各地伊斯蘭學者、長老廣泛接觸,共同探討“天方之學”,并搜集伊斯蘭經籍,歷時8年歸國。歸國途中,又在新加坡觀察天文,研究伊斯蘭歷法1年,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春回到昆明。后在云南臨安(今建水縣)、回龍、玉溪大營等回族聚居區(qū)設帳講學,開創(chuàng)了經堂教育云南一派。馬德新講學期間,“四方從學之徒,星列云集”,桃李遍布云南各地,成為極受尊崇的經學大師,時人尊稱為“老巴巴”。
咸豐六年(1856年),馬德新領導滇東南回族穆斯林武裝起義,與杜文秀所領導的滇西回民義軍遙相呼應,反對清王朝的民族壓迫。同治元年(1862年),他與另一起義領袖馬如龍一起降清,被清廷先后封為“四品伯克”、“二品伯克”、“滇南回回總掌教”等頭銜。但他息影林下,繼續(xù)專心致志于弘揚伊斯蘭文化的著述工作。同治二年(1863年),武定營參將馬榮發(fā)動“燈霄起義”,刺死云貴總督潘鐸,馬德新被清朝當局封為“護理云貴總督”,暫時行使總督職務。同治十三年(1874年),馬德新被清廷殺害于呈貢的安江村,享年81歲。
馬德新堅持務實的民族觀、理性的宗教觀、寬容的文化觀,以及理想的社會歷史觀,集伊斯蘭教正統(tǒng)思想與儒家中庸之道于一身。他以化解民族仇恨、謀求社會安定和民族發(fā)展為目標,積極尋求回族與漢族、伊斯蘭教與儒家之間的和諧關系。他率領滇東南回民武裝抗暴,以制止地方團練勾結惡紳劣官、屠殺無辜回民的惡行;他在敵我力量勢均力敵時,審時度勢,利用云南地方政府仇視不法團練的心理,采取妥協(xié)方式,通過切實可行的協(xié)約保護回民,維護廣大回民的利益。他不贊同杜文秀毫不妥協(xié)的革命斗爭,但數(shù)次派遣滇東回民支持滇西起義軍;他支持馬如龍與政府合作,但反對馬如龍完全站在政府立場上殘殺回族同胞的罪惡行徑。當意識到自己既不能統(tǒng)領云南東西回民的反抗斗爭,又無法左右整個事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后,他悄然隱退,把主要精力放在著書立說的學術活動中,以經術化干戈,為化解回漢民族間的矛盾、為伊斯蘭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相互認同尋求理論依據(jù),以伊斯蘭教的思想道德引導廣大民眾抑制私欲,追求良善,在“數(shù)十年中,學習淵源,遵中國之禮,引孔孟之章,譯出天道人道之至理,指破生來死去之關頭”。 他一方面積極弘揚伊斯蘭教的文化思想,以補儒家之不足,使儒家認同伊斯蘭教并尊重回族;另一方面引導廣大回族民眾在守護教門與回族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認同并尊重儒家文化。
馬德新對伊斯蘭教和儒家文化的比較研究,在揭示兩種文化本質差異性的基礎上,尋求它們的共性,以促使兩種文化的相互認同。為避免回族對儒家文化的一味認同而喪失自我本根,馬德新高揚伊斯蘭教的天道思想。他認為伊斯蘭文化的特色思想——真一論、大化論、幽明與復生說等,迥異于儒家文化,但又可以補儒家之不足。伊斯蘭教的天道思想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社會的教化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馬德新又從人論、圣人觀以及明德說三個方面論述人道思想。他堅持伊斯蘭教的精神,同時吸收儒家學說的積極部分,充分體現(xiàn)了近代科學興起后穆斯林知識分子對人的主體精神的高度肯定。他充分論述了人及人性的兩重性,以“圣人說”為人們樹立效法的榜樣,以“明德說”引導人們消除人性中惡的、陰暗的、偽善的、不道德的一面,而顯揚人性中良善的、光明的、真實的、道德的一面。
馬德新堅持伊斯蘭教正統(tǒng)派觀點,并對神秘主義予以肯定。他從人與主的特殊關系、獨特的修行方式、神秘主義體驗,以及導師的重要作用這四個方面,闡述了伊斯蘭教蘇非神秘主義思想。馬德新站在正統(tǒng)伊斯蘭教的立場上,對伊斯蘭教內部不遵守教法的極端派、以巫術邪說蠱惑眾人從而騙取錢財?shù)募傧戎约笆苤袊鸾?、道教影響而失去伊斯蘭教特征的派別,予以無情揭露和批判,以期清除教內的異端邪說,凈化伊斯蘭教的信仰陣地,從而弘揚伊斯蘭教的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