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聯(lián)副主席哈若蕙做客新華網(wǎng)
2011年8月20日,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揭曉,張煒的《你在高原》、劉醒龍的《天行者》、莫言的《蛙》、畢飛宇的《推拿》和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五部作品折桂。寧夏作家郭文斌的《農(nóng)歷》在最后一輪投票中名列第七。本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較之以往有何不同,寧夏作家在本屆評獎中的表現(xiàn)如何?圍繞這些話題,新華社寧夏分社社長杜曉明對剛剛從北京歸來的本屆茅盾文學獎評委、寧夏文聯(lián)副主席哈若蕙做了專訪。
關于評獎
第八屆"茅獎"評獎新措施
·變化一:實名制投票和每輪獲選篇目即時公布制力求透明
·變化二:由來自全國的62名評委組成的大評委制力求公正
·變化三:首次設立20部提名作品,力求概括四年長篇創(chuàng)作整體新成就
杜曉明:哈若蕙老師您好!據(jù)說茅盾文學獎是中國最辛苦的評獎,在此對您表示慰問!
哈若蕙:謝謝!要說辛苦倒是不假。本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計178部,閱讀任務繁重。不算之前兩個半月的分散閱讀,在京集中的這20天,更是埋頭于一部部參評作品的審讀、討論中,心無旁騖、須臾不敢懈怠。因為作為一名"茅獎"評委,我們每一個人都曾鄭重承諾:勇于擔當,公平、公正地投出自己的每一票,履行我們神圣的責任。特別是,本屆"茅獎"采取實名制投票,用評委會主任鐵凝的話說,"我們在裁判作品,社會也在裁判著我們!"
杜曉明:談到"實名制投票",應該說這是本屆"茅獎"評獎程序的最大亮點之一,您能具體談談嗎?
哈若蕙:中國"最高文學獎項"――茅盾文學獎已經(jīng)走入了她的第八次輪轉,歲月的變遷與時代環(huán)境的更迭,讓這項"老字號"也面臨改革的陣痛。本屆茅盾文學獎對評獎工作進行了較大改革,修改了評獎條例。其中"投票實行實名制","各輪獲選作品篇目向社會公布"等赫然在目。
記得我于5月上旬接到評獎辦公室工作人員的第一個電話,即在通知擬聘任我為第八屆"茅獎"評委的同時,先問我是否贊同"在評獎過程中實名投票并向社會公布實名投票情況",之后,評委正式聘任通知書方從評獎辦公室寄出。
應該說"投票實名制"的良苦用心是為增強評審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公開、公平。根據(jù)評獎條例,本屆"茅獎"作品的產(chǎn)生,要經(jīng)過五輪六次投票表決,第一輪投票產(chǎn)生80部左右初選作品;第二輪投票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產(chǎn)生40部左右備選作品,第二階段產(chǎn)生30部左右備選作品。第三輪投票選出不超過20部提名作品,第四輪產(chǎn)生10部備選作品,然后在最后的第五輪投票中選出不超過5部獲獎作品。
為了有效地實施"投票實名制",《條例》還規(guī)定:"投票、計票在公正機構的監(jiān)督下進行。"于是,在各輪投票前就有了一個必須的程序:除評委會主任鐵凝主席作為62位評委之一,依《條例》規(guī)定不投票外,其他61位評委一一在名錄上親筆簽名,并且在每一份選票的每一頁上都要留下親筆簽名,包括簽上本輪投贊同票作品的篇數(shù)。評委的實名投票前兩輪備案,從第三輪起向社會公布。大家可能已經(jīng)看到,伴隨評獎進程《文藝報》等媒體在8月15日、19日、22日向社會公布了后三輪評委實名投票情況。
對了,投票還有一個規(guī)定:每輪票決必須有超過五分之四的評委在場投票才有效,而且有紀律監(jiān)察組和公證人員全程監(jiān)督。從實際投票過程看,五輪六次投票全體評委無一人缺席,無一張廢票。充分說明每位評委都十分珍視自己的投票權。此外還應說明的是,本屆"茅獎"的評審變化還有:初評與終評是同一批評委。以前的做法是,評委分初評委與終評委兩批,先由初評委評選出20部左右備選篇目,再交終評委從這20部里評選出最后的5部,這種相對分離的結構不能保證評選過程中不出現(xiàn)某種意外。而這次,是61名評委對全部178部入圍作品進行5輪6次投票,全體評委都參加了由178-80-40-30-20-10-5這樣一個晉級過程。即所有評委的工作跨越初評到終評,有利于保持觀點的一致性。
寧夏文聯(lián)副主席哈若蕙(左)接受新華社寧夏分社社長杜曉明(右)專訪
杜曉明:60多人的評委,陣容不可謂不龐大,"茅獎"評委又是如何遴選的?
哈若蕙:這屆茅盾文學獎的評委構成與以往不同,采取了"大評委制"。評委人數(shù)多達62位,往屆只有20多位。這62位評委中31位是席位制,各省區(qū)市作協(xié)各推選一位,被推選者必須是熟悉了解文學創(chuàng)作情況的內(nèi)行。另外30名評委是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從作協(xié)評委庫里認真挑選的,這些評委來自高校、媒體、軍隊等多個領域,其中不乏曾經(jīng)獲過茅獎的著名作家以及國內(nèi)知名文學評論家。像此次評委中就有往屆茅獎獲得者麥家、周大新、柳建偉。
我作為寧夏席位的評委,首次參加"茅獎"評獎工作,20天的體驗與收獲終生難忘。北京西山腳下八大處公園旁的評委樓所聚集起的文學的氣場至今還讓我久久回望。
杜曉明:178部參評作品經(jīng)過五輪投票,每輪入選作品即時向社會公布,的確做到了最大程度的透明。但也有一個令人困惑的現(xiàn)象,就是晉級中的同一部作品在每一輪次的排名都有不同,有些還會有很大的落差,為什么?
哈若蕙:是的。我們也注意到,網(wǎng)友們包括參評作者們把本屆"茅獎"的輪次投票喻為"過山車","每榜狀元都不同,各居榜首僅一回",其實差不多所有篇目都在上上下下,時而靠后,時而向前。拿前3輪的投票結果看,除了莫言的《蛙》從第二輪開始幾乎穩(wěn)坐第二把交椅之外,其他的排名均大起大落。前兩輪三次投票的"狀元"方方、關仁山、蔣子龍到了第三輪投票便分別滑落到第12名、第6名和第8名。更讓人意外的是,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阿來的《空山》在此輪30晉20的投票中被淘汰,而上一輪排名第6的劉醒龍的《天行者》則躍居第一。以至有媒體稱"茅獎"輪次排名往往發(fā)生"乾坤大挪移"。
發(fā)生這樣的結果,其實并不難理解。每輪投票備選作品的基數(shù)不同,隨著輪次的提高,備選作品數(shù)量遞減,評委們往往要在同一水準上下的作品中細分高下。而且,隨著閱讀的精細,討論的深入,評委們也會調(diào)整自己的認知維度,愈來愈以"茅獎"的最高標準來衡量作品。其實,評審過程一直強調(diào)一種"歸零"意識。就是,每一輪結果出來,所有的作品都再次回到起跑線,重新決勝負,不以上一輪得票多少為準,各輪次排名亦不存在權重系數(shù)。這也就形成了每一輪投票幾乎都是一次重新洗牌,重新排名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愈是這時,評委們的心情也愈加"糾結",取舍之間,頗費考量。
哈若蕙近照
杜曉明:還是要替關注"茅獎"評獎的讀者們問問閱讀問題。178部參評作品評委們都讀過嗎?
哈若蕙:這是毋庸置疑的。5月份確定評委的同時,中國作協(xié)也審查確定了178部參評作品,要求評委們開始自主閱讀這些作品,然后8月進京集中閱讀,前二輪,61名評委分成3大組、6個小組,每組要閱讀和討論指定的循環(huán)交換的約30部作品,隨后還要進行大組和大會討論交流,提高共識度??傊WC178部作品全部都經(jīng)評委讀過、討論過,不留死角。進入第三輪后的20部提名作品,更要求全部精讀細讀,深入討論。
實際上,由于各位評委長期關注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平時已有閱讀積累,加之分散閱讀和集中閱讀的三個月時間,是能夠在閱讀基礎上對178部作品做出自己的審美判斷的。集中期間,評委們隨時可以從各組聯(lián)絡員處借閱到自己需要補充閱讀的作品。
杜曉明:"茅獎"評獎,社會關注度很高,本屆茅獎于8月2日進入評審階段,此后各路評委便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直至結果揭曉,評委會是有紀律嗎?20天來,評委們是以怎樣的狀態(tài)參與評審?
哈若蕙:是的。評委會宣布了嚴明的評獎紀律,包括嚴禁行賄受賄等違紀違法行為和人情請托等不正之風。評審期間不允許接受媒體采訪,不能以博客、微博等手段透露評獎信息等。中國作家協(xié)會組成專門的紀律監(jiān)察組監(jiān)督評獎過程。如有違反,將進行嚴肅的紀律追究,并取消評委資格。
應該說,本屆"茅獎"評委們都是高度自覺的。因為這不僅是紀律約束,更是一份職業(yè)操守,每一位評委均將此次評審作為對自己文學堅守和學術良知的考驗。為了讓評委們靜心閱讀,評委會提供了幽靜的讀書環(huán)境,無論是閉門苦讀還是分組討論,包括一日三餐時間,晚間三三兩兩的山間散步無不是在談論作品。當然,也會有爭論,但那是在精讀文本之后,見仁見智的坦誠"攻守"。比如,在幾次關鍵性的投票中,恰恰是我們組的幾位評委給寧夏作協(xié)報送的《農(nóng)歷》投了反對票,而這幾位評委因為和我一個組,恰恰和我最熟絡,可見在對待具體作品上,每個人都是堅持自己的文學見解的,情面的作用不大。
當然,20天的閱讀密度與強度真的很大。有些作品在分散閱讀期間沒有讀到,要補充閱讀;有些作品在集中之前已經(jīng)讀過,但隨著討論的深入還要重讀、精讀。總之,挑燈夜讀是常事,看書到深夜大有人在。20天的評委生活,讓我再一次全身心地沐浴在文學的純凈中,靈魂在精神王國中高蹈飛揚!
關于作品 關于《農(nóng)歷》
·第八屆茅盾文學首設提名作品,提高了進入前20部的作品分量,提名作品成為正式榮譽。 ·寧夏作家郭文斌的《農(nóng)歷》在進入20部提名作品之后,以排名第七成功晉級10部備選作品,并在10晉5的最后一輪投票中仍然名列第七,叩擊"茅獎"大門,書寫了寧夏長篇小說評獎的最好成績。
杜曉明:我們注意到,在此次評獎中,除了五部獲獎作品外,還特設"提名作品",提名作品意味著什么?
哈若蕙: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工作啟動以來,3月初開始征集參評作品,5月中旬評委開始分散閱讀參評作品。8月1日起,評委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開始進行補充閱讀、分組討論和大會交流,于8月6日投票產(chǎn)生第一輪81部備選作品,8月10日投票產(chǎn)生第二輪第一階段42部備選作品,8月13日投票產(chǎn)生第二輪第二階段30部備選作品,8月14日投票產(chǎn)生第三輪20部提名作品篇目。20部提名作品分別為劉醒龍的《天行者》、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畢飛宇的《推拿》、莫言的《蛙》、關仁山的《麥河》、張煒的《你在高原》、蔣子龍的《農(nóng)民帝國》、郭文斌的《農(nóng)歷》、劉慶邦的《遍地月光》、紅柯的《生命樹》、鄧一光的《我是我的神》、方方的《水在時間之下》、蘇童的《河岸》、寧肯的《天o藏》、趙本夫的《無土時代》、范穩(wěn)的《大地雅歌》、張者的《老風口》、歌兌的《坼裂》、范小青的《赤腳醫(yī)生萬泉和》、葉廣芩的《青木川》。
評獎進入第三輪 20部提名作品是分界線,之前屬于初評階段,之后則是終評。這四年,中國長篇小說的出版數(shù)量很大,將近8000部,8000部小說進20,是四百分之一,對一個小說家來說,已是巨大榮譽。再則,20部作品的得票相互間咬得很緊,有的僅一二票之差,不能說排名靠前的作品就與其他作品有多大差別。正確的理解應該是,20部獲獎作品才恰恰能夠綜合體現(xiàn)四年間全國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整體成就。如果僅以最終獲獎的5部來詮釋,顯然不如20部更豐富、全面和有力量。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設立20部"提名作品",提高其社會認知度,正是此次評獎的進步之一。
茅盾文學獎評委楊紅昆(左)、朱向前(中)、哈若蕙(右)在一起
杜曉明:我注意到,這次評獎確實比較公正,沒有不該折桂的作品折桂,但也有網(wǎng)友指出,這也是"茅獎"歷史上最中規(guī)中矩的一次評獎,進入的全是名家大家,少了些讓人眼睛一亮的新人新作,您是怎么認為的?
哈若蕙:應該強調(diào)的是,"茅獎"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獎項,具有權威性、專業(yè)性。換種說法,"茅獎"是專家獎,相當于電影界的"金雞獎"。獲獎作品應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豐厚的審美意蘊,即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統(tǒng)一。獲得"茅獎"的作品應體現(xiàn)對中國當代漢語言文學、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突出貢獻,在藝術上具有探索性和超越性。"茅獎"是標杠,是要為中國當代文學史留下經(jīng)典,為讀者留下漢語閱讀的范本,因此,"中規(guī)中矩"應該比讓不該進入的卻進入了這種結果要好得多。
要說讓人眼睛一亮的新人新作,還是有的,在20部提名作品中,歌兌的《坼裂》是也;在進入最后十名的備選作品中,郭文斌的《農(nóng)歷》是也。
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坼裂》是本屆參評作品中唯一反映"5.12"汶川大地震題材的作品,作者歌兌更是一位非職業(yè)作家,然而這部作品卻以后發(fā)優(yōu)勢沖進20強,令人眼前一亮。由于當初沒有買到這本書,我是到京后才補充閱讀的。在80晉40的小組討論中,我是這樣懷著微微的激動陳述自己的閱讀感受的:《坼裂》的味道是"華彩"。沒想到一部如此"近距離"反映"5.12" 汶川大地震的作品,并沒有因為題材的過于"當下"而報告文學化?!钝辶选返淖ト颂幵谟?,既有史詩性宏闊的場景(大地震驟然降臨、親人生離死別、抗震救災),更有長篇小說綿密的筆觸、豐富的情節(jié)、性格飽滿的人物。尤其令人贊嘆的是作者機智的敘述,時而讓人潸然淚下,時而讓人莞爾一笑。主人公在不經(jīng)意間面對突發(fā)災難的表現(xiàn)自然而人性,他們出于專業(yè),出于職業(yè)操守所呈現(xiàn)的人間大愛與堅守令人感動。而小說人物對話的調(diào)侃味、網(wǎng)絡味、川味兒、時尚味,更增添了人物造型的平民品質?;蛟S,正是這一份天然的書寫,才是生活的本真,或許,正是這一份平凡中的堅守、平常中的感動,才更打動人心,讓我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崇高、英雄無言!
身邊恰恰有熟悉小說作者的評委即時向我們介紹了歌兌的情況,原來這位作者的職業(yè)身份是一位軍醫(yī)、博導(筆名"歌兌"是四川話"郭隊"的諧音),他所帶領的醫(yī)療隊在第一時間進入了災區(qū),那一刻的慘烈與震憾,那一片大地的悲慟與直面生死的搶救還有無數(shù)的感動,都融入了其后欲罷不能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令人欣喜的是,此后《坼裂》還引起了越來越多評委的關注,80晉40,40晉30,30晉20,《坼裂》最終成功地進入20部提名作品行列。為此,作者所在地的重慶黨委宣傳部為《坼裂》以及另一部進入20強的重慶籍作者(張者《老風口》)即時發(fā)去了賀電。
而寧夏作家郭文斌的《農(nóng)歷》,在輪次投票"過山車"般的升降變化中,排名穩(wěn)步攀升,從第一輪的排名十九,到第二輪兩次投票的兩次排名十一,尤其是關鍵的最后三輪,《農(nóng)歷》排名分別為第八和兩次第七,出色表現(xiàn)讓人驚呼。再看看第五輪決勝局投票結果,《農(nóng)歷》身前身后均不乏高山大河,能夠躋身其中,已是多么不凡,多么讓人驚喜!
哈若蕙與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合影
杜曉明:《農(nóng)歷》的成功的確令人鼓舞,那么,寧夏作家在此次"茅獎"評獎中的整體表現(xiàn)又如何?《農(nóng)歷》進入十強意義何在?
哈若蕙:寧夏作家近年來在全國文壇的影響還是很好的,但主要成果還是在中短篇小說,其中石舒清、郭文斌還分別榮獲過"魯迅文學獎",但在當代文壇最重要的獎項--"茅盾文學獎"的評獎上尚從無斬獲。此次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由寧夏作協(xié)、陽光出版社等推薦、并經(jīng)評獎委員會資格審查通過,6位寧夏作家的6部長篇小說,列入第八屆"茅盾文學獎"178部參評作品目錄。這6部作品分別是:《月亮是夜晚的一點明白》(查舜)、《超低空滑翔》(張學東)、《農(nóng)歷》(郭文斌)、《養(yǎng)女》(陳勇)、《邊陲胡楊》(劉志海)、《巴鹽淖爾湖》(郭鵬旭)。
8月6日,經(jīng)61位評委第一輪(178晉80)實名投票,《農(nóng)歷》《超低空滑翔》晉級81部初選作品;8月10日、13日,經(jīng)評委第二輪兩次實名投票(81晉40;42晉30),《農(nóng)歷》晉級40部、30部初選作品,分別名列第十一名;8月14日、17日,經(jīng)評委第三輪、第四輪實名投票(30晉20,20晉10),《農(nóng)歷》晉級20部提名作品、10部備選作品,分別名列第八、第七;8月20日上午,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委會第五輪實名投票(10晉5),產(chǎn)生了五部獲獎作品(《你在高原》(張煒)、《天行者》(劉醒龍)、《蛙》(莫言)《推拿》(畢飛宇)《一句頂一萬句》(劉震云)),《農(nóng)歷》名列第七,書寫了寧夏作家沖擊"茅獎"的最好成績,并且,郭文斌的《農(nóng)歷》也是西部省區(qū)唯一進入前十名的作品,實在可喜可賀。
但從另一方面看,一路闖關中的《農(nóng)歷》,的確略顯身單影只。從西部省區(qū)看,曾三獲"茅獎"的"陜軍"(路遙《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白鹿原》、賈平凹《秦腔》),本屆又帶來了多部作品參評,在輪次投票中,有5部作品晉級40強,3部作品晉級30強,最后,2部進入20部提名作品(紅柯《生命樹》、葉廣芩《青木川》)。而江蘇軍團此次最為耀眼,挺入30強的6部,進入20部提名作品的還有4部,最后畢飛宇的《推拿》堅持到最后,為江蘇首奪"茅獎"榮譽。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地區(qū)的文學實力是否和它的歷史深厚經(jīng)濟發(fā)達有關,它同時在提醒我們思索,要實現(xiàn)一個地區(qū)文學的突破,不能忽視整體的文化氛圍的提升、文學氣場的凝聚。
《農(nóng)歷》進入十強,意義非凡,長篇小說被視為一個地區(qū)的標志性文化指標,往往被作為衡量一個省區(qū)是否為文化大省的突出要素,《農(nóng)歷》進入十強,意義自現(xiàn)。其次,伴隨著《農(nóng)歷》的前進腳步,借助這一獎項的巨大影響力,人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寧夏,投向了西部,這無疑是文學帶給寧夏的一份不可多得的光榮。另外,《農(nóng)歷》進入十強,也給寧夏作家?guī)砗艽蟮男判模o許多致力于突破"茅獎"零紀錄的西部省區(qū)以很大的信心,從地理格局上稍稍矯正了文學獎項東部偏重的態(tài)勢。單就我們寧夏而言,《農(nóng)歷》在獲得本屆"茅獎"提名后進入十強,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我們的文學布局,結束了我區(qū)長篇國獎空白的歷史。
哈若蕙在人民大會堂
杜曉明:在人們印象中,"茅獎"作品似乎更加注重史詩性,講究大氣象、大手筆,而詩性的《農(nóng)歷》顯然與人們慣常的期待不同,那么,《農(nóng)歷》又是憑什么打動了評委?
哈若蕙:您說得很對。歷屆"茅獎"作品不乏大氣象、大手筆之作。如這次張煒的《人在高原》,皇皇10卷本,450萬字,被評委們譽為"中國當代不可忽視的創(chuàng)作"、"地標式的作品"、"中國版的《追憶似水年華》","體現(xiàn)了一個作家?guī)资陜A盡心血對于文學的堅守"。而30萬字的《農(nóng)歷》,卻是用十分詩性的筆觸,描述了一個極具中國農(nóng)耕文明田園意趣和民間文化經(jīng)典集成韻味的鄉(xiāng)間生活。全書共15章,用中國農(nóng)歷的15個節(jié)日或節(jié)氣設目串連,從"元宵"開始,到"上九"結束,一個年度的輪轉、一年季節(jié)的循環(huán)。主要人物是喬家上莊"大先生"一家四口,其中"五月""六月"是兩個未成年的姐弟,主要"情節(jié)"當然是"過節(jié)",童蒙初啟的姐弟二人,于不同節(jié)日、不同節(jié)氣儀禮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問,不斷地學做,不斷地"知道"……得過魯迅文學獎的郭文斌的文字十分純凈、溫暖,小說中浸潤的如血脈般流淌的經(jīng)典化的中國民間傳統(tǒng)如此醇厚,那一問一答中所透露的造化玄機,所激揚的天地正氣,那伴隨著一個個節(jié)日節(jié)氣儀禮所凸顯的"守""凈""蛻""清" "穩(wěn)""感"" 慈""救""恩""孝""誠""敬""歸""過""祝"的文化母題,是如此的讓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一份來自天地的安妥與祝福,這可能就是評委們放不下《農(nóng)歷》的原因所在。
尤其是在這個古風不再災難頻仍的時代,作者通過他的文字孜孜不倦地呼喚感恩敬畏慈悲之心,重申天地人的關系,重建孝敬惜之倫常,以及"如何是吉祥的吃,如何是吉祥的穿,如何是吉祥的住,如何是吉祥的行,如何是吉祥的用",怎樣才能獲得生命的"根本喜悅",怎樣才能把"快樂之根"留在大地深處的積極探尋,大有一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味道,這無疑也是打動評委的地方。作者近年來關于"干凈的文學"的倡導,還有他的公益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他贏得了分數(shù)。
當然,《農(nóng)歷》在博得大家喜愛的同時也不排除爭議。關于它的散淡的詩化的結構,關于它的天然而浪漫的如同理想國的鄉(xiāng)間氣息,抑或五月、六月的兒童視角以及略微顯小的小說"切口",似乎都還無法與厚重的"茅獎"匹配。但是,也有不少評委指出要重新闡釋"茅獎"精神,把握它活的靈魂,重新理解"厚重"和"大氣"。田園的、理想的、美好的、純凈的、祝福的不見得就不比當下的、現(xiàn)實的、暴露的、批判的要"輕"、要"小",它同樣可以是厚重而深刻的。更有評委談到了茅盾先生70年前所深情舉薦的蕭紅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那是一部僅14萬字的作品,同樣的兒童視角,有著散淡憂郁的調(diào)子,抒情詩的散文風格。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者用自傳般的筆觸回憶祖父的后花園,描述呼蘭河小鎮(zhèn)的單調(diào)的美麗、人民的善良和愚昧,將自己寂寞的童年和寫作時的心境傳達得如此凄婉、悲涼。茅盾先生格外愛惜不幸早逝的蕭紅的這部遺作,他說:"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小說,而在它于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茅盾《呼蘭河傳》序)而今天的《農(nóng)歷》,以比蕭紅溫暖、明朗得多的筆調(diào),更加唯美而詩意的敘事,凸顯含蘊深厚的"農(nóng)歷文化"、民俗民間傳統(tǒng),這對于這個焦慮時代的無根心靈又是怎樣的一份滋養(yǎng)與浸潤。《農(nóng)歷》是真正的中國符號,是向人間運送天氣地氣之作。一個病弱之軀只有接通天地之氣,方能慢慢恢復元氣;一個民族、國家只有尋找到精神的根、民族的命脈,才能堅強、壯大。或許,《農(nóng)歷》的創(chuàng)作正是基于當下,看上去滿紙的吉祥如意,骨子里卻是滿心的叩問與蒼涼,"文學是一條回家的路",它期許于每一位讀者,都能以一顆赤子之心擁抱人間的真善美,像五月、六月那樣成長或者再做一回五月、六月,用山高水長的"農(nóng)歷精神"安放自己的靈魂,打撈自己的人文情懷。從這個意義上說,《農(nóng)歷》是民族的、人類的、普世的,它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和力量,是一本真正寫滿祝福的大書,也是一本確實能給讀者帶來吉祥的善書。
杜曉明:你怎么看待這次評獎?獲獎的5部作品你認為實至名歸嗎?作何評價?
哈若蕙:在我看來,這是最具有文學含金量的一屆評獎,獲獎作品實至名歸。張煒的《你在高原》,浩浩十卷本,450萬字,以豐沛的情感、洞察的眼光、激情的筆觸和繁復的結構,寫出了社會轉型過程中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它是作家20年文學跋涉與堅守的碩果,也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劉醒龍的《天行者》,題材是寫中國民辦教師。卻實實在在是寫出了世道人心,寫出了中國之痛、表現(xiàn)了文學的良心。莫言的《蛙》看起來是寫計劃生育、婦科醫(yī)生,實際上寫的是整個社會。其深層意蘊富含人類學、生命觀意義,在語言、文本上也有新的探索。畢飛宇的《推拿》,講述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師內(nèi)心深處的黑暗與光明。面對當下現(xiàn)實,以正面的方式書寫了人的尊嚴,歌頌了人性的光輝。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在文本上極具實驗性。在那些活動著的小說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背后,有一個懷著濃郁孤獨感的作者,他借助筆下的人物傾訴著自己的孤獨感,他懷著孤獨感固執(zhí)地追問著說話的問題、語言的問題。
杜曉明:您對"茅獎"參評者和寧夏青年作家有哪些愿望和期待?
哈若蕙:在去北京之前,我曾在心里默默期許,寧夏的作家作品能夠在此屆"茅獎"評獎中有好的成績。我相信每一位地方席位的評委都會有同樣的心情。但"茅獎"的評選結果產(chǎn)生于全體評委,確切地說,評委們是用手中的票來表達自己對每部作品的審美研判。現(xiàn)在"茅獎"評獎塵埃落地,5部獲獎作品之外,是173部作品的無緣"茅獎",這個結果不管滿意與否,必須接受。但我更想說的是,得獎本不應是文學的目的,借之更好地敬愛蒼生點亮心燈才是目的。愿以這句話,和廣大作家朋友共勉。
杜曉明:說得好,謝謝若蕙老師。
哈若蕙:不客氣。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shù)靥厣姆终荆鼨嗤N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