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qū),國慶前夕迎來一場綿綿秋雨。車在山間盤旋、攀爬。雨雖不大,路況卻不容汽車繼續(xù)前行,我們徒步30分鐘,來到海拔2083米的深溝灣,這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吉縣什字鄉(xiāng)唐莊村的一個自然村。
村口,一個老農(nóng),一條扁擔,兩只水桶,晃晃悠悠,蹣跚著向村里走去。我們趕上去,接過韓進祥的扁擔,60多斤的分量,沒超過5分鐘,肩膀就開始喊痛。韓進祥看我們吃力,又搶了過去:“沒啥,我已經(jīng)擔了幾十年了,每次來回都半個小時,來得晚還沒有水呢。”
村口的這個泉眼,承載著深溝灣幾代人的記憶。泉眼不到1平方米,水量非常小,夏天干旱時干脆“罷工”。為了能夠接到水,不少村民凌晨4點就起床排隊接水。只要不外出打工,32歲的馬國峰往往能排第一個,健壯、機靈、健談的他對我們說:“也有失手的時候——村里有的老年人醒得早,他們有時3點就起床去舀水。”
由于泉眼的噴涌量極為有限,一旦第一個人接了兩桶水,基本上所剩無幾,后面的人要繼續(xù)等待,往往一等就是數(shù)小時。泉眼靠不住,深溝灣的村民開始想辦法。
馬鵬武家所在地海拔稍微低些,在院里打了口井,打到22米時,出水了,但水流有限,僅能供一家5口人,牲口用水還只能到村口的小坪壩。韓進祥的家海拔稍高點,打井打到30多米,還是只有干紅土,他不敢再往下打。
泉眼的水供不上,打井打不出水,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水成了村民的“必修課”。與前些年相比,拉水的裝備改善了,大部分村民用上了農(nóng)用三輪車,但仍有9戶用牛車。變化的是,拉水要收費,一大桶水200余斤,象征性地收1元電費,油費也要花不少。但村民的時間“傷不起”:拉一車水,最多8桶,半天時間拉水,四五天就用完了,循環(huán)往復,日子圍著水轉(zhuǎn)。
山高溝深路遠。山路難走,到深溝灣的路更是一個陡坡接著一個陡坡,這條崎嶇羊腸路浸潤著村民的汗水,還背負著生命。3年前,韓進祥的叔叔韓金海和孫子用三輪車拉了8大桶水,半路車熄火爬不上陡坡,韓金海只得去車后推,結果車重后退,連人一起翻進深溝,不承想為水丟了命。
路難行、缺水吃,時時刻刻困擾著深溝灣。原來深溝灣有60多戶,不少人通過搬遷、打工、投親靠友,搬離了這里。余下的40戶人家在今年春天終于得到了好消息:寧夏要在“十二五”期間完成生態(tài)移民35萬人,深溝灣將整體搬遷。西吉縣委書記周金柱深有體會地說:“生態(tài)移民安置一定要做到近水、沿路、靠城、打工近、上學近、就醫(yī)近、吃水近。”
“我恨不得明天就搬家。”村民馬國峰說起移民的事就眉飛色舞。他的小女兒今年6歲半,按當?shù)氐囊罂梢陨闲W了,但家離學校要過兩道溝,翻兩座壩,半個多小時的路充滿艱辛。學校怕出事,不敢收,新學期開學了小女兒仍待在家里。“如果搬遷了,能告別幾十年挑水、拉水的‘老營生’,還可以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學,這樣的日子,祖祖輩輩誰不盼?”
幸福不再遙遠。移民新居正在陸續(xù)落成。明年6月,深溝灣村民就將永遠告別他們世代居住的家園。